左传

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张猛  页数:261  译者:张猛 注解  

前言

  《左传》是“五经”之一,已流传两千多年。书很好,但难读。没有特别目的,常人一般不花时间和精力去通读,所以历来选本很多。  《左传》全书近19万字,如果选辑的话,可划分出将近三百个单元。本书所选,是选注者自以为大学生应该读一读、并且有助于今后自学的部分。因此,尽管本书篇目不多,约为《左传》全书十分之一;但内容还比较全面,诸凡古史礼仪、宗法制度、祭祀鬼神、治国方略、战役战术、多头外交、行人辞令、结盟发誓、婚姻嫁娶、姓氏名号、风俗民情、地理山川、职官历法、车马装备、诗歌书信、占卜算卦、疾病医理、世态人情、忠奸贤愚等,均有涉及。所选篇目中的词语、句式,也较具典型性。  下面是关于本书的一些说明。  1《春秋》和《左传》  《春秋》是春秋时期鲁国编年史。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722年—前481年)242年间各国大事。原著者是鲁国史官。文献记载说孔子修订过这部书。孔子在修订过程中,无论增删改订还是遣词用字,都遵循他的思想和道德准则,或褒或贬,立场鲜明,形成“春秋笔法”。全书记事十分简略,记录242年间事只用了不到两万字。  《左传》是在《春秋》基础上补充资料、增加史实而成。记录时间扩大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字数增加了八倍。  《左传》一书叙事详略得当,事件交代清楚,人物刻画生动,语言简练,措辞精妙。尤其是关于战争和外交的部分,历来被史学家和文学家们推崇备至。  《左传》之所以能列入“五经”,和《春秋》有关固然是一个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左传》本身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左传》文章精美,含义隽永,是最早的、有大量完整故事的叙事文本。  2关于本书所据《左传》版本  由于《左传》具有“经”的地位,历代关于此书的校勘工作都没断过。集大成之作是清代阮元主持刻印的《十三经注疏》本。  现代学者中,首推杨伯峻编著的《春秋左传注》,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参考了近现代考古发掘成果。尤其是利用了甲骨文和金文的资料,对《左传》版本校勘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不少可信的见解。  本书底本为阮元刻印本,个别地方参考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的意见。  3关于《左传》作者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史记》记载是鲁国君子左丘明所作。  孔子同时代人里有一位左丘明。孔子很看重这位左丘明的人格。《论语·公冶长》里记载:“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但是,考虑到《左传》内容涉及孔子去世之后53年间发生的事情。按常理推算,那位左丘明难以做到。司马迁的说法由此遭到怀疑,从而有了种种推测。  现在一般认为《左传》作者是儒家别派的学者,生活年代晚于孔子。  4关于《左传》成书年代  这个问题和《左传》作者问题有一定关联。作者如果是孔子同时代的那位左丘明,成书年代就应当在春秋末期孔子去世后不长的时间里。可是司马迁的说法没有被接受,成书年代由此成为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  战国时期,《左传》在王侯大夫之间已经有很多书迷。荀子、韩非子在他们的著作里就曾引用,《战国策》、《吕氏春秋》都提到过《左传》的书名。晋代有一次重大考古文献发掘,即“汲冢古书”,其中一部叫《竹书纪年》,里面的记载可以证明《左传》在公元前295年以前就流行于世。  学者们根据《左传》内容进行分析,将成书时间推定在公元前403年到前386年之间。 5关于译文  读《左传》的真正快乐,是品味原文。  动手写这本小书时,编辑方针里明确规定“难懂的句子才作整句翻译”。所谓“难懂”,有一种和字、词、句的歧义有关,歧义容易导致误解。编写过程中,发觉《左传》中“难懂”之处实在不少。《左传》文笔太简练,措辞太古雅。即使有注释,把注释代入原文,从今人角度去读,仍然容易产生误解甚至感到不解。这时译文就比注解方便。例如“与吴师遇于穷”(昭公27年),似乎只要加一条注释说明“遇”就可以。其实不那么简单。“遇”不是一般的“相遇”,而是“遭遇战”的“遭遇”;然而“遭遇”在现代汉语里可以当名词用,这就有误解的可能。用注解说明“遭遇”在这个句子里的用法,不如直接给出译文来得简便:“和吴军在穷遭遇”(穷:地名)。  此外,《左传》具有强烈的先秦口语色彩,大量使用省略和指代手法。如果不是已对原文有较全面的把握,仅仅浏览一过,很容易失去阅读连贯性,失去对“文脉”的感觉。如果有译文,可以让读者更方便地了解原文大意,然后才有可能品味原文。先读原文,参考译文,再看注释,然后回到原文,这样一个阅读过程虽然费事一些,但却可以减少“杀书头”的危险,不容易落入无法卒读的困境。  译文基本按“对号入座”原则直译,尽可能不改变语序、不改变词性。汉语发展至今,已和两千多年前很不一样,所以无法完全对上号。例如“先君无废祀,民人无废主”(昭公27年)句,看起来上下两句结构一样,对称非常漂亮,可是翻译起来,实在很难做到让这两句完全对称。  不能对号入座,就难免有所增益变通。对这个不得已的“增益变通”,不同人有不同表现。这便是为什么同一典籍古文今译的文本无一相同。所以,本书译文部分并非是最终的“标准答案”,也无法避免词语甚至句子和其他学者的译文有相同相似之处。毕竟《左传》原文只有一个,无法改变。  另外也有原文照录的地方,那是因为古今一样,没有变化。总之,阅读注释,加上对原文的领会,应该可以理解有所变通或原封不动之道理所在。6关于注释  注释主要以古今意义或用法不同的词语为对象。包括实词、虚词、句型等。以往训诂家给文献作注,对相同的词语几乎都不再次注出。本书基本遵循这一传统。不过,考虑到已将《左传》拆分为若干篇目,各自加有标题,相对独立;所以注释不避重出,但重出从简。这样一来,读者不一定要从头读起。当身边携有此书,兴之所至,尽管随意翻检,遇到哪篇就读哪篇。这样可以避免看到后篇还要翻找前篇、反复折腾以致兴味索然。  说明代词的指代内容也是注释的一个重要任务。这是由《左传》行文特点决定的。如果不明白代词所指对象究竟是什么,就一定读不通,会产生误解和困惑。  无论是译文还是注解,都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即使是这本小书里所选的部分,也有一些至今无法做出确切说明的地方。这种现象在先秦典籍里并不鲜见。如果读者通过阅读此书能发现那些问题,既而有兴趣钻研一下,就是选注者的望外之福了。  7关于参考文献  选注此书期间,客居异国,行囊极简,因此所列参考书,仅限案头所有。好在杨伯峻先生所著《春秋左传注》开卷就分类列出了相关重要书目。若为满足一般阅读需要,杨伯峻先生所列书目足以资用。即使要做专题研究,那些书也是极好的向导。  进入研究阶段,自有导师或你的知识和智慧指引,届时,应该不至于回头来批评我这本小书里所列书目太少吧。  最后说点仿佛题外的话。 年少时见过一本关于《左传》的小册子,虽有注释,但几乎读不懂,只记得有晋公子重耳出亡。还记得有一个“匜”字,因为它形体很不对称。真正开始接触《左传》,是在北京师范大学读本科时,听陆宗达先生讲《城濮之战》。众多的人物、宏大的场面、生动的言行,加上陆先生用他特有的京味儿韵律和节奏道出的许多遣字用词当中的奥妙,令人心神俱为之醉。读硕士时,在许嘉璐师指导下点读了《春秋左传正义》。这时才知《左传》之妙,难以言传。硕士论文便是在肖璋师和许嘉璐师指导下就《左传》写成。当年许师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讲授《左传》时,我曾从头至尾听过两遍,笔记颇详。后来自己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左传选读》课,就是以当年课堂笔记为底本。再后来,从郭锡良师读汉语史博士课程,很自然地选择了《左传》作为论文方向。因为这是一部对个人来说百读不厌、常读常新的书。当时甚至还有一个隐秘的盘算:《左传》绝不会让人因为写论文读来读去而读倒了胃口。即使论文写不出来,光读了几遍《左传》,也不亏。  唐代学者、《春秋左传正义》编著者孔颖达曾提到一条和《左传》有关的史料,引自汉代刘向《别录》:“铎椒作《抄撮》八卷,授虞卿。虞卿作《抄撮》九卷,授荀卿。”“抄撮”就是节录。铎椒是楚国太傅、虞卿是赵国的相,他们节录《左传》,作为教材,转相传授,直至荀子。这本小书也可说是“抄撮”,即便是注释和译文,也包含了编著者对前人著述和老师讲稿的“抄撮”,完全属于个人的创造性的地方其实有限。若是定名为《左传抄撮》,最为妥帖。  这次蒙学长李建国先生信赖,遵嘱编这本小书,抄撮之余,有机会将自己过往的些微心得放进去,真是乐莫大焉!  编辑刘金菊老师认真热情,且宽宏大量,对推迟两周半交稿无半字厉言,铭感至深。

内容概要

《左传》也叫《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左传》和《公羊传》、《榖梁传》一样都是对《春秋》的解释。《春秋》是春秋时期鲁国编年史。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722年—前481年)242年间各国大事。原著者是鲁国史官。文献记载说孔子修订过这部书。孔子在修订过程中,无论增删改订还是遣词用字,都遵循他的思想和道德准则,或褒或贬,立场鲜明,形成“春秋笔法”。全书记事十分简略,记录242年间事只用了不到两万字。    《左传》是在《春秋》基础上补充资料、增加史实而成。记录时间扩大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字数增加了八倍。    不同于《公羊传》、《榖梁传》完全用义理来解释《春秋》,《左传》一书多用事实,是最早的、有大量完整故事的叙事文本。叙事详略得当,事件交代清楚,人物刻画生动,语言简练有力,措辞精妙得体,含义隽永深沉。尤其是关于战争和外交的部分,提供了很丰富的史料,历来被史学家和文学家们推崇备至。

作者简介

张猛  字济宽。1954年生于江西南昌。文学博士。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现任日本京都女子大学外国人教员、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理事。研究汉语的文字训诂和先秦汉语专书语法。著有《左传谓语动词研究》、合作主编《中国汉字文化大观》、参加编写《中华文明史》等。已发表论文、散文各数十篇。

书籍目录

前言一  郑伯克段于焉二  滕薛争长三  齐桓公伐楚四  晋重耳出亡五  晋重耳反国六  晋介之推不言禄七  晋楚城濮之战八  晋灵公不君九  郑烛之武退秦师十  齐晋搴之战十一  晋吕相绝秦十二  晋郑戏之盟十三  郑晋亳之盟十四  晋齐平阴之战十五  晋荀偃死不瞑目十六  齐崔庆乱国(一)十七  齐崔庆乱国(二)十八  齐崔庆乱国(三)十九  晋不可偷二十  郑子产不毁乡校二十一  郑徐吾犯之妹择婚二十二  郑子产论晋侯疾二十三  晋韩宣子观书于鲁大史氏二十四  齐晏婴论季世二十五  郑孔张失位二十六  晋韩宣子辞玉环二十七  郑子产论政宽猛二十八  齐鲁炊鼻之战二十九  吴鲮设诸刺王僚参考文献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左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这本书没有翻呀,文言文读不懂,有点吃力。不过书很好。天天看一小段。
  •   帮同事买的,她很满意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