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出版时间:2008-7  出版社:郭芹纳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07出版)  作者:郭芹纳 注  页数:362  译者:郭芹纳 注解  
Tag标签:无  

前言

《诗经》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从《诗经》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推断,《诗经》之前,我国的诗歌创作已是相当的发达了。可惜今所能见到者,只是一些零星的、片断的记载,绝大多数作品未能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因而《诗经》能够流传至今,则尤显珍贵。起初,《诗经》被称为《诗》或者“诗三百”。例如,孔子就曾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论语•阳货》,见《十三经注疏》2525页)他又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见《十三经注疏》2461页)《诗》很早就受到了儒家的高度重视,被列为“六经”之一。孔子就曾告诫他的儿子伯鱼说:“女(汝)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而立也与!”(《论语•阳货》,见《十三经注疏》2525页)到了汉武帝时代,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背景之下,汉朝设置了“五经”博士。于是,《诗》得以上升至经书的地位,被官方尊奉为垂教万世的经典之一,从此便被称为《诗经》。《诗经》中实有诗篇305篇,另有6篇只保留了题目,即所谓的“笙诗”。《诗经》的流传也曾经有过一些曲折。在秦代,它就和其他儒家典籍一起遭到焚毁。但是因其易于记诵,且为士人熟悉,故而在汉代又得以流传。当时,传授《诗经》的共有四家,亦即四个学派:齐诗、鲁诗、韩诗和毛诗。齐诗传自齐人辕固,鲁诗传自鲁人申培,韩诗传自燕人韩婴,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所传称为“毛诗”。齐、鲁、韩三家属于今文经学,当时受到官方承认,成为官学。毛诗属于古文经学,为民间学派。不过到了东汉以后,毛诗反而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而齐、鲁、韩三家则逐渐衰落,至南宋则完全失传。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就是所谓的“毛诗”。前人将《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指十五国风,即《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有诗歌160篇。其中周南、召南和豳是地名,王是指东周王畿洛阳,其余都是诸侯国名。其地域大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这些国风中的诗歌,只有《豳风》全部是西周时期的作品,其余诗歌除少数产生于西周之外,大部分都是东周时期的作品。《国风》既是来自民间的作品,故其作者当以庶民百姓居多,可惜这些诗歌的作者已经难以考求了。“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两类。其中《大雅》共有31篇,都是西周时期的作品。据考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其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共有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其作者既有上层贵族和下层贵族,也有一些地位低微的人。“颂”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它们是宗庙祭祀之乐歌。《周颂》有31篇,是西周初期的诗歌。其特点是每篇只有一章。《鲁颂》有4篇,《商颂》有5篇,大约是殷商中后期的作品。《诗经》中的作品所反映的内容相当丰富,涵盖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风民俗爱情和婚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部鲜活的历史记录。《国风》是《诗经》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它以生动活泼、形象感人的语言,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爱情和婚姻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因此,《国风》中有不少诗篇就反映了这一方面的内容。像《周南》中的《关雎》、《汉广》,《召南》中的《摽有梅》、《野有死麕》,《邶风》中的《静女》,《鄘风》中的《柏舟》,《卫风》中的《芄兰》、《木瓜》,《郑风》中的《将仲子》、《有女同车》、《山有扶苏》、《褰裳》、《东门之》、《子衿》、《出其东门》、《野有蔓草》,《秦风》中的《蒹葭》,《陈风》中的《东门之枌》、《东门之池》、《东门之杨》以及《月出》等等,都是生动感人的“爱情诗篇”。它们是纯真情感的自然流露,显得情深而意真,质朴而热烈,清新而纯净,表达了当时的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惆怅或叹惋。这些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皆鲜明可爱,具有历久弥新的艺术之美。再有,反映婚姻生活是《国风》中的又一重要内容。在这些诗篇中,我们可以看到反映新婚之乐的《桃夭》、《绸缪》,也可以看到反映幸福和谐的家庭生活的《女曰鸡鸣》。《周南•桃夭》是一首送嫁时的乐歌,诗人巧妙地运用比兴的手法,以灼灼的桃花比喻美丽的新娘,祝贺她姻缘美满,祝福她家庭幸福。全诗热烈欢快,与新婚的喜庆气氛协调相融,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良好愿望。《唐风•绸缪》描写了新婚之夜时的情景。“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一句,真实地表现了心花怒放的新郎,面对貌美如花的新娘而不知所措的激动心情。《郑风•女曰鸡鸣》则是通过一对夫妻之间的日常对话,生动逼真地再现了他们的真挚感情,读来情趣盎然,令人有“脱口如生”之叹。可惜,这样的作品数量十分有限,更多的篇章则表现了妇女的不幸,表达了“弃妇”的忧怨之情。像《邶风》中的《柏舟》、《日月》、《终风》、《谷风》,《卫风》中的《氓》,《郑风》中的《遵大路》等等,都是有名的“弃妇诗”。这些“弃妇”虽然有着共同的不幸,可是,诗人们所刻画的妇女形象却各不相同。《邶风•谷风》中的“弃妇”,既谴责丈夫的喜新厌旧,忘恩负义,又难以忘却自己对这个家庭的付出和作出的贡献,难以忘却初嫁时节的短暂幸福和欢乐。通过她的复杂矛盾的心情,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感情缠绵、性格温柔的善良妇女。《氓》是一首长篇叙事诗,是一位遭到遗弃的女子和泪哭诉。她带着心灵上的重创,叙述了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全部过程,对负心的丈夫毫无依恋之情,显示出坚强的个性。值得注意的是,《诗经》时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及社会舆论,已经对年轻人的婚姻关系具有相当程度的约束力。例如,《齐风•南山》中就唱出了这样的话:“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豳风•伐柯》中也唱道:“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正因为这样,因此,青年人的恋爱,也就不是完全自由的了。《郑风•将仲子》就是这一情况的写照。诗中的姑娘请求她的恋人,不要攀树越墙前来相会,为什么呢?请听她的告白:“岂敢爱之?畏我父母。”“岂敢爱之?畏我诸兄。”“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诗人所刻画的这位姑娘,既有对爱情的热切渴望,又担心父母、诸兄以及他人的指责非难,显得年轻可爱,令人同情。在“婚嫁诗”中,还有一些是描写贵族女子出嫁或者送嫁的诗篇。例如,《卫风•硕人》就描写了齐侯之女、卫侯之妻庄姜的出嫁场面,显得雍容富贵,气象非凡,与穷苦大众的婚庆截然不同。诗人对庄姜形象的描绘,充分运用了比喻和铺叙的手法,类似于画家们的工笔摹写,遂使该诗获得“美人图”的赞誉。《诗经》中反映家庭生活的诗篇,还有一类“悼亡诗”。例如《邶风》中的《绿衣》,《唐风》中的《葛生》,就是其代表作。《绿衣》是悼念亡妻的诗作。这位男子深深地陷入丧妻的苦痛之中,每当看到故妻的遗物,就会勾起他深情的怀念和无限的感伤。“心之忧矣,曷维其亡!”主人公的感情是何其深沉,何其浓烈!《葛生》是祭奠亡夫之作。看到丈夫孤苦伶仃地独眠于“葛生蒙楚”的荒野,她痛不欲生:“予美亡此,谁与?独处!”生活失去了乐趣,失去了希望,她只有将全部感情,寄托在与亡夫的阴曹相伴。“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这样的诗句,又是何等情深,何等凄切!《诗经》时代的人民群众,饱受了繁苛的徭役之苦和深重的兵灾之难。战争和徭役,不知使多少家庭破亡,使多少夫妻离散。《诗经》中的许多诗篇,就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这一社会的灾难,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痛苦。《魏风》中的《陟岵》,《唐风》中的《杕杜》、《鸨羽》,《豳风》中的《鸱鸮》、《东山》,《小雅》中的《采薇》、《北山》、《何草不黄》等诗篇,就反映了这些服役在外而久戍不归的战士和征夫们的遭遇及其内心的情感,表现了他们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读来凄切感人。《魏风•陟岵》一诗,描写了一位在异乡“行役”的青年对父母、兄弟急切的思念之情。《唐风•鸨羽》则反映了繁重的徭役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就表现了他们无限的悲愤和怨怒。《豳风•东山》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一位出征多年的士兵在返家途中的复杂感情。“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诗人一开始,就营造出一种凄凉迷惘的氛围。在这样的气氛中,诗歌的主人公边走边想。他一会儿想到艰难困苦的行旅生涯已经结束,为能够过上平静的生活而喜悦,一会儿又为故乡那已经变得满目凄凉的荒芜景象而忧愁,一会儿又想象着妻子正做着迎接自己归来的种种准备,想起了当年新婚的幸福。总之,他悲喜交加,忐忑不安,既有对与亲人团聚的幸福憧憬,也有对前途未卜的担忧,从而表现了人们对战争的厌倦,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不仅写出了饱受战争和徭役之苦的征夫士卒的苦痛,还写出了由此带来的思妇的哀伤。《周南》中的《汝坟》,《召南》中的《草虫》、《殷其雷》、《雄雉》,《卫风》中的《伯兮》、《有狐》,《王风》中的《君子于役》以及《小雅》中的《杕杜》等等,都是这一类题材的作品。如果说《卷耳》表现的是贵族妇女的思夫之情的话,那么,《王风•君子于役》则表现了劳动妇女对长期在外服役且不知归期的丈夫的思念之情。“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在这样一种恬静自然的环境中,怎能不令人触景生情。“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朴素直白的反问,渗透着思妇的无尽相思和悲哀。《国风》中也有少数“战争诗”,反映了同仇敌忾、斗志昂扬的爱国激情。例如《秦风》中的《无衣》就是如此。“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读着这慷慨豪迈的诗句,自然可以感受到不同的风格。《诗经》时代,农业生产也已经相当发达。因此,《国风》中的一些“农事诗”就以诗的语言,记录并反映了当时的情况。《豳风•七月》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诗记叙了“农夫”们一年四季的劳动。男人要耕作收获,打猎捕兽,农闲时为贵族们修理房屋,寒冬腊月凿冰入窖,以供贵族们夏日享用。妇女要采桑养蚕,纺麻织丝,“为公子裳”;尽管如此,她们还会有着“殆及公子同归”的“伤悲”命运。如此繁重酷苛的劳动,“农夫”们顾不上为自己收拾茅屋,吃的也是苦菜野果之类的粗糙饭食。只有在新年时节,他们才有机会“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研究者认为,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它相当忠实而细致地描绘了从氏族公社转化来的氏族奴隶制社会的情状,为社会学、历史学、农业学提供了极为可贵的资料。在这些“农事诗”中,也不乏一些描述欢乐的劳动场面的诗作。例如,《周南》中的《芣苡》,就是一首采摘芣苡的妇女们的欢歌,《魏风•十亩之间》也是一首表现采桑者相邀而归的诗篇,诗中所表现的情绪是轻松欢愉的,诗歌的风格也是明快自然的。《魏风》中的《伐檀》、《硕鼠》二诗,以辛辣犀利的笔触,对统治者加以揭露和嘲讽。《伐檀》中对不劳而获的“君子”们极为愤恨:“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劳动者们采用径直责问的方式,来宣泄他们对尸位素餐的“君子”们的不平和怨愤。《硕鼠》一诗则把统治者比作大老鼠,他们既贪得无厌,又“莫我肯顾”、“莫我肯德”、“莫我肯劳”,使劳动群众陷入绝境。因此,人们怒斥这些“硕鼠”:“无食我黍!”同时,又强烈地盼望能够“适彼乐土”,以求摆脱这种无法生存的绝境。《国风》中的一些送别诗也写得相当感人。例如《邶风•燕燕》和《秦风•渭阳》。前者是卫君送别妹妹出嫁的诗歌。诗中的“瞻望弗及,伫立以泣”就真实地表现出兄妹之间的骨肉之情。后者据说是秦康公送别其舅父晋公子重耳的诗歌。康公由舅父又联想到亡故的母亲,一句“悠悠我思”,就表达了言之不尽的离愁别绪。《国风》中还有一些针对具体人和事的讽刺诗,是直接揭露统治者无耻丑行的。例如,《鄘风》中的《墙有茨》讽刺卫惠公之母(卫宣公之妻)与庶长子顽私通的丑行,《邶风》中的《新台》讽刺卫宣公霸占儿媳的丑行,《齐风》中的《南山》、《敝笱》和《载驱》三篇,都讽刺了齐襄公与其妹文姜私通的丑行,《陈风》中的《株林》则讽刺了陈灵公与陈国大夫夏徵舒之母私通的丑行。《国风》中还有一些祭祀诗、庆贺诗、讽刺诗、招隐诗、寓言诗等,都写得相当精彩,如《王风•黍离》抒写故国之思,《鄘风•载驰》抒发爱国之情,都是传诵千古的名篇。这里就不再逐一介绍。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秦风》中的《黄鸟》一诗。诗中真实地描述了秦之三良——子车氏之三子殉葬时“临其穴,惴惴其慄”的悚然可怖的景象,反映出殉葬制度的残酷无情。总之,《国风》中的内容相当丰富。《小雅》的内容也是比较丰富的。其中数量较多的首先是燕飨诗,例如《鹿鸣》、《伐木》、《鱼丽》、《南有嘉鱼》、《南山有台》、《蓼萧》、《湛露》、《彤弓》、《菁菁者莪》、《(kuǐ)弁》、《宾之初筵》、《瓠叶》等等。这些诗歌主要是对上层社会的欢乐与和谐予以赞颂。这是因为周代是一个农业宗法制社会,必须倚靠宗亲关系来维系其政权的稳定。而周代上自国君,下及诸侯、群臣,大都是同姓子弟或者具有姻亲关系。所以,天子、诸侯就经常利用宴饮聚会,在享乐的同时,来发挥其“亲亲之道”和宗法之义。这些燕飨诗正是这一社会现实的反映。《鹿鸣》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之一。此诗的首章就表达了上述的思想情感和内容:“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请看,在鼓乐齐奏的音乐声中,天子“承筐是将”,以行敬宾之礼,群臣则赞美周王,并进谏治国良策——“示我周行”。其他类似的作品,也都表现出浓厚的宗法观念和政治需求。《小雅》中也有一些诗篇的题材与《国风》相同,例如“爱情诗”(《采绿》、《隰(xí)桑》、《白华》等)、“徭役诗”(《四牡》、《鸿雁》、《蓼莪》、《北山》、《黍苗》、《何草不黄》、《采薇》)、弃妇诗(《我行其野》、《谷风》)、思妇诗(《杕杜》)等等。其中《采薇》、《杕杜》、《何草不黄》等更是有关战争、劳役方面的名作,表现的是普通士兵和庶民百姓的遭遇、忧怨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读来亲切感人。例如,《采薇》一诗既洋溢着克敌卫国的激越情感,同时又对久戍不归充满厌倦,对自身的遭际无限哀伤。全诗的感情重心在于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诗人将昔日离家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今日归来的悲凄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有一些“征战诗”的感情却也另有所重。例如《出车》一诗就是这样。诗中深含着“岂不怀归”的情感,然而更多的篇幅却是描写了将士们奉命征伐狁胜利而归的情况。像“出车彭彭,旂旐央央。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狁于襄”这样的诗句,就传达出出师必胜的豪迈之情。末章的“执讯获丑,薄言还归。赫赫南仲,狁于夷”,则照应前文,写出了最终的辉煌战果,饱含着胜利的喜悦之情。又如《采芑》描写大臣方叔奉命南征,讨伐荆蛮,诗人突出了方叔所率军队的威武雄壮的气势,赞颂了他的赫赫声威和战功。《小雅》中动人肺腑的诗篇,应当是那些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政事诗”、“忧乱诗”。像《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无正》以及《沔水》、《小旻》、《小弁》、《大东》、《四月》、《无将大车》、《小明》、《车舝(xiá)》等等,就是这一类型的作品。周幽王时代,赋税苛重,政治腐朽,社会混乱,民不聊生。面对着接踵而至的天灾人祸,朝廷的昏暗无能、施政错乱,奸邪之当权,周室之衰微,一些忧国哀民、悯时伤乱的地位较低甚或受到压抑的臣子,向当政者发出讽谏。这些诗歌不仅指斥政治的黑暗,谴责奸佞的胡作非为以及朝臣的全身远祸,悲悼国运的气数已尽,而且感叹自身遭遇的不幸。例如,由家父所作的《节南山》,就将讽刺的矛头直接指向太师尹氏。他执掌国柄,却勾结姻亚,欺君罔民,为政不善,无所忌惮,以致天怒人怨,祸乱迭起,民怨沸腾。此诗虽然是指责尹氏之恶,然其规讽所向,却在幽王。《正月》、《十月之交》和《雨无正》也都是类似的作品,《十月之交》和《雨无正》还深切悲叹自己无辜却遭受迫害、遭受谗毁,叹息自己的孤立无援。这些针砭时政的诗篇,或直抒胸臆,或痛快淋漓,或悲愤填膺,或陈词激切,忠正之气和怨愤之情盈溢诗中。读来发人深思,终其篇而心境难平。“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十三经注疏》1911页)由此可见,祭祀在古人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小雅》中的祭祀诗,就是这一思想意识的反映。例如《天保》、《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等篇,多是祭祀先公先王的乐歌,或者是祭祀宗庙的祷辞,其内容也主要是歌颂神灵,祈求福禄。其中《楚茨》一诗,记叙尤为周详。此外,《小雅》中的其他一些诗篇,有的描写朝仪(如《采菽》),有的抒写忧怨(如《菀柳》、《绵蛮》、《苕之华》),有的讽刺谗言奸邪(如《巧言》、《何人斯》、《巷伯》),有的实为讽喻(如《角弓》、《鹤鸣》、《鼓钟》、《鱼藻》),有的描写田猎(如《吉日》),有的描写颂贺(如《祈父》、《瞻彼洛矣》、《裳裳者华》、《斯干》、《无羊》、《桑扈》、《鸳鸯》)。他如,《庭燎》言其勤政,《皇皇者华》言其访贤,《小宛》言其教子,《白驹》言其隐逸,《青蝇》言其睦邻,《都人士》言其怀念,《常棣》倡导兄弟友爱,《北山》抒发士子的不平和愤慨。凡此种种,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诸多情形。《大雅》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唱颂了周民族的历史。《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向来被视为是一组周民族的史诗。这五篇诗,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业绩,反映了西周的开国历史。《生民》叙述后稷的故事,从其母亲姜嫄的祷神求子,履帝武敏而孕,到后稷的出生、被弃,直到他在有邰成家立业,建立了周民族的基础,而成为周民族的始祖和农业之神。全诗生动地描写了后稷一生的事迹,带有神话和传说色彩。《公刘》叙述后稷的曾孙公刘率领部族从有邰徙豳并建屋定居的历史。《绵》叙述了公刘的十世孙,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再次从豳迁徙到岐下(今陕西岐山)创业立国的历史,以及文王受命的故事。《皇矣》叙述了太王、王季的德业,描写文王伐崇伐密取得胜利的故事。《大明》叙述了从文王出生到武王伐纣,牧野大战的故事。这些诗篇,是周人的历史写照。它将周人由产生到强大,最终灭掉殷商,建立西周王朝的历史过程,相当完整地表现出来。上古祭祀活动盛行,《大雅》中另一方面的内容,就是对祭祀活动的反映。不过,这些祭祀活动,往往是以歌颂祖先为主,所以,它们和上述的周民族史诗,又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其他一些祭祀诗,也都是歌功颂德之作。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当时的人们敬天祭祖的宗教观念,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大雅》中也有不少的讽谏诗,例如《泂酌》、《卷阿》、《民劳》、《板》、《荡》、《抑》、《桑柔》、《瞻卬》、《召旻》等篇。这些诗篇的作者,其身份和社会地位较高。根据《诗序》所说,《民劳》是“召穆公刺厉王”之作,《板》是“凡伯刺厉王”之作,《桑柔》则是“芮伯刺厉王”之作。这些诗歌的作者和《小雅》中的作者一样,也是深怀忧虑,以诗进言,希望能够起到规谏箴戒的作用。他们针砭朝政,满怀愤激,但更多的仍然是规谏,同时,也表现出了无可奈何的悲哀。《大雅》中的一些战争诗,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例如《江汉》所写的是宣王命召穆公(召虎)领兵讨伐淮夷之事。诗歌的开头部分就写出了召穆公率师沿汉水、长江而下的豪壮气势,而后又写其奏凯而归,受到宣王的册命和赏赐。最后,还写其铸做祭器,刻写颂词称颂宣王。《常武》写周宣王率师讨伐“徐方”的战争历程。诗中歌颂了宣王高超的谋略,凸显了王师的威力。“徐方既同,天子之功”就是极好的概括。此外,《大雅》中还有一些描写燕飨、祈祷、赞颂、朝见、赠别等内容的诗篇。《颂》诗主要是《周颂》,是周王室的宗庙祭祀诗。例如,《清庙》、《维天之命》、《维清》等是祭祀文王的乐歌,《天作》祭祀太王古公亶父,《昊天有成命》祭祀成王,《执竞》祭祀武王、成王、康王,《思文》祭祀后稷,《雍》是武王祭祀文王,《桓》颂扬武王的功德等等。《周颂》中还有一部分内容是祈求丰年或者酬谢诸神的乐歌。例如,《时迈》是周王巡狩各地,祭祀上天和山川诸神的乐歌,《丰年》祭祀社稷诸神,《潜》写向祖先献鱼求福,《般》祭祀山川之神。此外,有劝诫农官的《臣工》,庆祝丰收的《载芟》。这些颂诗,也都是周代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意识的反映。《丰年》中唱道:“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由此即可见其一斑。《鲁颂》都是称颂鲁僖公的作品。《商颂》的前三首为祭歌,主要是写歌舞娱神和对祖先的赞颂;后两首当是颂诗,主要写有商部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诗经》不仅内容丰富,而且也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我们在此仅作简要的介绍。《诗经》的艺术特色,最为突出的就是“赋、比、兴”的运用。所谓“赋”,就是铺陈叙述,孔颖达解释说:“赋者,直陈其事,无所避讳,故得失俱言。”所谓“比”,就是比喻,就是“比托于物”。所谓“兴”,就是“托物于事”,即所谓“取譬于类,起发己心”而触物兴词。在《诗经》中,这三种手法的使用十分普遍,而且往往是交互使用。根据我们的粗略统计,在《国风》160篇中,毛传注明“兴也”的有72篇,《小雅》共80篇,其中毛传注明“兴也”的有38篇。《诗经》的比喻也使用得普遍而出色。例如,《卫风•硕人》就运用一系列的比喻,来描绘庄姜的美貌:“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借助这些形象的比喻,就给读者描绘出一位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诗经》中起兴,常常和下文有着直接或隐约的内在联系。它们或者烘托环境,或者渲染气氛,或者比附题旨,是构成诗歌艺术境界的有机组成部分。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的大量使用,也是《诗经》中的一个显著特点。例如《周南•芣苡》三章重叠,只换了“采、有、掇、捋、袺、”六个不同的动词。重章叠句这一形式,能够尽兴地表达感情,从而强化感情的抒发,可以收到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叠音词前人称之为“重言”,《诗经》中的叠音词相当丰富。例如:《关雎》中的“关关”,《葛覃》中的“萋萋、喈喈、莫莫”,《卷耳》中的“夭夭、灼灼、蓁蓁”,《汉广》中的“翘翘”,《匏有苦叶》中的“雍雍、招招”等等,难以尽数。两个音节的韵相同,叫做“叠韵”;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称为“双声”。《诗经》中双声叠韵词语的运用也相当普遍。例如,《关雎》中的“窈窕”就是叠韵,“参差”即是双声,“辗转”又是双声兼叠韵;《卷耳》中的“玄黄”是双声,“崔嵬”是叠韵等等。这一类词语的使用,有助于感情的表达和景物的描绘,增强诗歌语言的音乐之美。从题材的选择到艺术手法的使用,《诗经》对后世文学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例如,《诗经》中的“政事诗”就对后代的政治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又如,《诗经》中的不少作品,被评论家列为某一题材“之祖”。如《周南•桃夭》“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邶风•绿衣》“为我国悼亡诗之祖”。《邶风•燕燕》为“万古送别之祖”。《豳风•鸱鸮》“为我国比兴诗之祖”。《唐风•绸缪》“为后世闹新房歌曲之祖”。《大雅•抑》“或以为铭箴之祖”,等等。《诗经》中的押韵方式,对于我国后世诗歌的押韵方式的形成,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我们今天所用的各种押韵方式,都可以在《诗经》中找到根源。《诗经》毕竟是上古时代的作品,因此,用现代语音来读,自然就会出现许多不和谐押韵的地方。其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因为语音已经发生了变化。可是,前人并不完全了解这种情况,为了求得和谐押韵,他们“创造”了所谓的“叶(xié)音说”。宋代的朱熹就是集其大成的代表人物。他在《诗集传》和《楚辞集注》两书中,大量地使用了“叶音”的方法。所谓“叶音”,就是在用后世的语音诵读《诗经》时,为了追求和谐押韵而临时改变某个字的读音。例如,如《周南•关雎》末章:“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采”与“友”宋人读来已经不再押韵,朱熹就将“采”字改为“此履反”,将“友”改为“羽已反”(“履”和“己”韵同)。但是,根据上古语音系统来看,他这么一改,反而于古韵不合。对这种“叶音说”,明代的陈第就已经指斥其失:“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改,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故以今之音读古之作,不免乖刺而不入,于是悉委之叶。”当代音韵学家如王力、李新魁诸先生,也都对“叶音说”著文批判。可是,由于“叶音说”曾经有过相当大的影响,不少人尚未认识到它的根本要害在于缺乏历史的观点。因此,在上海古籍出版社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诗经选译》中,仍然可以见到“叶音说”的影响。例如,《周南•汉广》第二章:“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译注者注:“马,读作母。”(朱熹正注作:“马,叶满补反。”)似乎这样改读,就可以与“楚”字押韵了。最近,我们在网络上也发现,有的《诗经》注释,也不加分辨地沿用“叶音说”的说法,因此,现在依然有必要指出“叶音说”的错误。为此,我们以王力先生的《诗经韵读》为依据,列出各篇的入韵字,以帮助读者了解《诗经》的押韵情况。《诗经》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是一部优秀的诗歌总集。历代的文人骚客、学者院士,无不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诗经》至今仍然值得我们研习诵读。愿我们新时期的大学生能够认识到它的价值,继承其优秀传统,涵泳其间,而渐渍于汪洋。

内容概要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本只称《诗》,儒家奉为经典,得名《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有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有十五国风,《雅》分为《大雅》、《小雅》,《颂》有《周颂》、《鲁颂》、《商颂》。《诗经》诗篇普遍是四言的形式,大量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场景描写独到、细腻,语言优美,深合音律,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对中国后世2000多年的文学发展,影响极其深远,泽被后人。

作者简介

郭芹纳,男,1945年生.陕西大荔人。现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训诂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其《训诂学》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诗律》入选教育部推荐的研究生教材,另有《训诂散论》、《诗经译注》(合作)、《水浒校注》、《红楼梦校注》、《古代汉语》等教材和著作十余部,论文60余篇。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辑 国风一 周南关雎卷耳桃夭芣苡汉广汝坟二 召南鹊巢草虫甘棠行露殷其雷標有梅小星江有汜野有死麕何彼■矣驺虞三 邶风柏舟绿衣燕燕日月终风击鼓凯风雄雉匏有苦叶谷风式微简兮北门北风静女新台四 鄘风柏舟墙有茨桑中定之方中相鼠五 卫风淇奥硕人氓芄兰河广木瓜六 王风黍离君子于役采葛大车七 郑风将仲子大叔于田遵大路女曰鸡鸣有女同车山有扶苏狡童褰裳东门之墠风雨子衿出其东门野有蔓草八 齐风还南山甫田猗嗟九 魏风葛屦汾沮洳园有桃陟岵十亩之间伐檀硕鼠十 唐风蟋蟀山有枢扬之水绸缪杕杜鸨羽葛生采苓十一 秦风驷■蒹葭终南黄鸟晨风无衣渭阳十二 陈风东门之粉东门之池东门之杨月出泽陂十三 桧风隰有苌楚十四 曹风蜉蝣鸤鸠十五 豳风七月鸱鸮东山破斧伐柯第二辑 雅一 小雅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常棣伐木采薇出车杕杜彤弓菁菁者莪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无正二 大雅文王绵思齐灵台生民公刘民劳燕民第三辑 颂一 周颂维天之命天作我将执竞丰年二 鲁颂駉有駜三 商颂那玄鸟附录一:《诗经》押韵现象的解说附录二:《诗经》入韵字简表参考文献后记

编辑推荐

《诗经(精选本)》诗篇普遍是四言的形式,大量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场景描写独到、细腻,语言优美,深合音律,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对中国后世2000多年的文学发展,影响极其深远,泽被后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诗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这是我们老师编写的书,很不错,只是书不多了。本来要买两本,后来只剩一本了。就赶紧买了。
  •   给朋友买的,他很喜欢,质量不错呢!
  •   拿着很方便,注释比较全面
  •   商品收到使用后效果不错
  •   诗经之美,在于反复细读揣摩,细细地品,细细地感受。
  •   这个书的印刷制作都精良,看得出不是那种滥竽充数的书。选的诗也有代表性。解释也详细。开本很小,我把它装在手提包里,上下班等车时看。
  •   印刷、封面都很好,没想到是小开本,太小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