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3 出版社:王杰、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03出版) 作者:王杰 著 页数:31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美学(第2版)》对美学理论的论述以审美经验作为起点,以美学未来发展的主要形态结束。在概括近十年来国内外美学研究最新进展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为基础,对美学的基本问题、审美现象的基本形态和类型、美学的基本概念以及重要的美学史现象作出准确、明晰的论述,引导学生借鉴21世纪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来理解和掌握现代美学理论。全书文字简明精要,体系严谨科学,阐释深入浅出,具有较强的学理性和开放性。 《美学(第2版)》适用于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艺术类专业本科教学及中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本科教学,也可供其他学科选修和自学者使用。
作者简介
王杰(1957一),江苏无锡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1991年7月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1985年~2005年任教于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任中文系主任、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等。现任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副院长,南京大学美学研究所所长,((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年刊)主编。兼任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基地兼职教授、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等职氖出版《审美幻象研究——现代美学导论》、《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美学问题》、《审美幻象与审美人类学》,合作出版《艺术与审美的当代形态》,主编《现代美学原理》、《美学》、《(寻找母亲的仪式》、《神圣而朴素的美》。合作翻译特里·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托尼·本尼特《文化与社会——托尼·本尼特自选集》。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节 美和美学第二节 美学研究的对象第三节 美学在现代人文科学中的地位第一章 审美经验第一节 审美经验与日常生活经验第二节 审美需要的二重性第三节 审美活动及其意义第二章 美的本质第一节 美的本质与文化语境第二节 审美关系及其对象性形式第三节 美是以情感为中介的意识形态属性或价值第三章 形式美第一节 形式美的生成第二节 形式美的基本特点第三节 形式美的基本因素第四章 自然美第一节 自然美:美学难题中的难题第二节 自然美的特殊性第三节 自然美的文化价值第五章 社会美第一节 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与社会美第二节 社会美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与区分第三节 社会美的特征及其欣赏第四节 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美第五节 社会美的历史地位与意义第六章 艺术美第一节 艺术作品与审美变形第二节 艺术关的本质第三节 真正的艺术与通俗艺术的区别第七章 艺术的分类及审美特征第一节 艺术分类的依据第二节 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第三节 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第四节 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第五节 语言艺术第八章 审美范畴第一节 优美与崇高第二节 悲剧与喜剧第三节 丑与怪诞第四节 韵与意境第九章 美感第一节 美感的本质第二节 美感的构成因素第三节 审美差异性与审美共同性第十章 审美教育与审美交流第一节 审美教育第二节 审美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第三节 审美交流与审美教育的实施第十一章 美学的未来第一节 美学理论形态的合理走向第二节 美学发展的新的理论生长点后记第2版后记
章节摘录
日常生活经验也有两个层次:生理经验和心理经验。生理经验是人的机体对客观刺激的自然反应。生理经验不仅仅限于对事物形象的感知,也不会长时间地观照事物的外部形象。此外,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大量的现象,带给人的刺激大大超过了主体感知器官的适应域限,产生强烈不适应乃至痛苦的生理经验,使主体不得不进行感知转移。日常生活中的生理经验会迅速导向一种功利性的思考。生理反应是人认识、接触、改造外部世界的必要环节,人类永远无法超越。主体在日常生活中对对象的感知常常会陷入功利性的考虑,如木材商见到松树时,考虑的是其作为木材的用途、价格;道学家见到人体绘画就会指斥其有伤风化等。功利性思维模式是日常生活经验展开的基本路径,一件事物有用还是没用,好还是坏,首先被用功利性的态度区别对待;日常生活是一个行动的世界,趋利避害,饥求食、寒求衣乃至改造世界,都必须通过具体的行动来完成,这构成了日常生活的主体内容。功利性是日常生活的内在准则,因此,功利性也成为日常 .生活经验的特性。与日常生活经验相比,审美经验具有超功利性。日常生活经验是审美经验的基础。审美活动是人类主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审美能力也是在生活实践和审美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第一,审美活动中的生理感受是以生活中真实的生理感受经验为基础的。比如,欣赏画中秀丽山水、妩媚花枝或姣好的少女时的生理感受,与人们日常生活中面对实际的人或物的形象时所获得的生理感受是一致或相近的。在“雾失楼台”、“鸟语花香”的诗情画意中获得的生理感受同样是日常感知经验记忆的复现。第二,审美心理感受也是以日常生活中获得的情感体验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没有感受过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没有经历过与亲人朋友的依依惜别,自然很难体验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动人之处。只是时过境迁,功利性逐渐剥落,所以情感经验的重新唤起和重新体验才摆脱了狭隘的功利束缚,才有了指向普遍人性的可能。与日常生活经验相比,审美经验的独特性首先在于它具有超功利性,审美活动不能充饥,不能御寒,自然也不能使主体获得体暖食安的体验。最能体现审美经验本质的,是审美经验具有由生理层面向情感层面升华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是由人之为人的本质特性,由人之为人的特殊需要决定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实践力量是人的本质力量。生理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自我实现、自我直观、自我确认是人的根本需要,而后者才是人的本质需要。这种需要是推动审美活动向深层发展的内在动力,这种需要的满足,就体现为情感满足和审美感悟。正因如此,审美经验不会局限于维持生存的初级生理一心理感受,必然会向深层的情感体验超越。
后记
根据美学学科近年的发展,2007年4月我起草了《美学》教材修订方案,提交主编工作会议讨论,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修订方案,本次修订主要根据以下三个原则进行:1.根据中文专业本科教学的要求和美学学科新近发展的情况进行修订,删除不必要的文字,补充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自教材出版以来出现的新的学术信息资源。2.增强教材的适用性,特别注意提高美学理论对现实中的审美现象和艺术现象的阐释能力。3.丰富教材的交互能力,增强互动性、启发性和文字的活泼性,增加信息量并注意信息的权威性和有效性。编写组全体成员根据以上原则和实施细则对教材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并在此基础上举行了两次主编工作会议,会议对各章修订稿进行了讨论和修改,并讨论了《美学》教辅光盘的设计和制作原则。与教材配套的辅教光盘由山东师范大学周均平教授、邹强博士具体负责。本教材第一版出版后,美学学科在若干领域有了新的开拓,中国美学与国际美学界的交流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美学问题以及审美现代性的问题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本次修订在绪论、第二章、第四章、第八章和第十一章都作了增写和补充,以使教材内容与美学学科的发展尽量同步。本次修订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在吸收学科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增写了“美学基本问题”和“美学的批判性与建设性”两小节;第二章“美的本质”增加了从人类学角度的论证;第四章“自然美”增加了关于环境美和生态美的研究的许多新成果;第八章对“丑与怪诞”一节进行了重新改写;第十一章“美学的未来”增写了“新媒体美学”,请云南大学文学院向丽博士改写和扩充了“审美人类学”一节等。考虑到全书的篇幅,第一章“审美经验”和第四章“自然美”则压缩了一部分文字,第十一章删掉了关于审美教育的一小节。其余章节主要按修订原则作了修订。本次修订根据修订方案在每章后增加了关键词的解释和进一步阅读的书目,以便学生进一步学习时参考。
编辑推荐
《美学(第2版)》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