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散文专题

出版时间:2008-2  出版社:高等教育  作者:韩兆琦  页数:48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古代散文专题》是《古代文学专题》系列教材之一。全书分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为史论,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散文进行了归纳与梳理,对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的重要文学现象和杰出的作家作品,进行了简明而系统的分析、介绍;对它们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以及它们的社会效用、社会影响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描述。后一部分精选历代散文的经典名作90篇,既可以和史论部分相互印证,同时也可以作为作品选供教学使用。选文的篇幅都相对简短,《中国古代散文专题》在同类的教材中应该说是较简明的。  《中国古代散文专题》可供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使用,也可供专科学生进修本科以及高校通选课使用。

作者简介

  韩兆琦,天津静海县人,生于1955年。1959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1962年复旦大学古典文学研究生毕业。此后遂长期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为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退休。现在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著述有《史记笺证》、评注本《史记》、《文言白话对照史记》、《史记通论》、《史记讲座》、《中国传记文学史》、《中国传记艺术》、《中国古代散文专题》等。其中《史记笺证》获中国高校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华东地区优秀古籍图书一等奖;《史记通论》获北京市优秀社会科学研究二等奖。在台湾出版的著作有《新译新注史记》、《史记博议》等。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编 先秦散文第一章 《尚书》、《春秋》、《国语》第一节 《尚书》第二节 《春秋》第三节 《国语》第二章 《左传》第一节 《左传》的作者、成书时代与体例第二节 《左传》的民本思想第三节 《左传》的文学成就第三章 《战国策》第一节 《战国策》的性质与成书过程第二节 《战国策》的思想倾向第三节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第四章 儒家散文第一节 《论语》第二节 《孟子》的思想特征第三节 《孟子》的散文艺术第四节 《苟子》第五章 道家散文第一节 《老子》第二节 《庄子》的思想特征第三节 《庄子》的艺术成就第六章 其他诸子散文第一节 《墨子》第二节 《韩非子》第三节 《吕氏春秋》第四节 《晏子春秋》及其他第二编 汉代散文第一章 汉代辞赋第一节 骚体赋第二节 散体大赋第二章 汉代论说文第一节 贾谊、晁错等人的政论散文第二节 刘安、王充等人的哲理散文第三章 《史记》第一节 司马迁的时代与生平第二节 《史记》的思想内容第三节 《史记》的艺术成就第四节 《史记》对后世的影响第四章 《汉书》与其他叙事文第一节 班固的时代与生平第二节 《汉书》的思想特征第三节 《汉书》的文学成就第四节 《吴越春秋》及东汉其他叙事文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散文第一章 魏晋散文第一节 建安时期和正始时期的散文第二节 西晋和东晋时期的散文第二章 南北朝骈文、辞赋与散文第一节 南北朝骈文第二节 南北朝辞赋第三节 南北朝散文第四编 唐代散文第一章 韩、柳之前唐代散文之衍变第一节 隋代和初唐时期的散文第二节 开元盛世时期的散文第三节 安史之乱前后的散文第二章 韩愈和中唐古文运动第一节 中唐古文运动第二节 韩愈的生平和思想第三节 韩愈的古文创作第四节 韩愈在散文史上的地位及影响第三章 柳宗元和中唐其他古文家第一节 柳宗元的生平和思想第二节 柳宗元的古文创作第三节 韩柳周围的古文家第四节 白居易及中唐其他古文家第四章 晚唐和五代时期的散文第一节 古文运动的衰落第二节 晚唐前期的古文第三节 晚唐后期的小品文第四节 五代时期的古文第五编 宋代散文第一章 北宋前期的散文第一节 古文运动发轫期的散文第二节 欧阳修的纡徐委备之文第二章 北宋后期的散文(上)第一节 曾巩的儒雅学者之文第二节 王安石的老吏断狱之文第三章 北宋后期的散文(下)第一节 苏洵的纵横驰骤之文第二节 苏轼的行云流水之文第三节 苏辙的汪洋淡泊之文第四章 南宋的抗战救亡散文第一节 南渡之初的散文第二节 南宋中后期的散文第三节 宋元易代之际的散文第六编 元明清散文第一章 元代和明代散文第一节 元代散文第二节 明代前期散文第三节 明代中后期散文第二章 清代散文第一节 清代前期散文第二节 清代中期散文第三节 清代后期散文作品选郑伯克段于鄢(《左传》)曹刿论战(《左传》)齐伐楚盟于召陵(《左传》)子产不毁乡校(《左传》)苏秦说齐王合从(《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战国策》)庄辛说楚襄王(《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长沮、桀溺耦而耕(《论语》)论天时、地利、人和(《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鱼我所欲也(《孟子》)逍遥游(节选)(《庄子》)养生主(《庄子》)过秦论(贾谊)论贵粟疏(节选)(晁错)七发(节选)(枚乘)上疏谏猎(司马相如)毛遂自荐(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司马迁)赵奢破秦军于阏与(司马迁)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谏营延陵过侈疏(节选)(刘向)杨王孙传(班固)《司马迁传》赞(班固)归田赋(张衡)与黄琼书(李固)求贤令(曹操)论盛孝章书(孔融)登楼赋(王粲)《兰亭集》序(王羲之)归去来兮辞(陶渊明)桃花源记(陶渊明)王子猷居山阴(刘义庆)芜城赋(鲍照)答谢中书书(陶弘景)与陈伯之书(丘迟)与宋元思书(吴均)晚春赋(萧纲)巫峡(节选)(郦道元)《帝京篇》十首序(李世民)遗表稿(魏徵)请停广州立遗爱碑奏(宋景)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李白)右溪记(元结)杂说(其四)(韩愈)师说(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韩愈)《荔枝图》序(白居易)陋室铭(刘禹锡)罴说(柳宗元)敌戒(柳宗元)送薛存义序(柳宗元)钴铒潭西小丘记(柳宗元)杨烈妇传(李翱)阿房宫赋(杜牧)原谤(皮日休)辨害(罗隐)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王禹僻)与高司谏书(欧阳修)醉翁亭记(欧阳修)六国论(苏洵)爱莲说(周敦颐)墨池记(曾巩)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伤仲永(王安石)留侯论(苏轼)文与可画篑笤谷偃竹记(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南京上高宗书略(岳飞)跋李庄简公家书(陆游)跋绍兴辛巳亲征诏草(辛弃疾)登西台恸哭记(谢翱)大龙湫记(李孝光)卖柑者言(刘基)送东阳马生序(宋濂)报刘一丈书(宗臣)项脊轩志(归有光)寒花葬志(归有光)满井游记(袁宏道)西湖七月半(张岱)马伶传(侯方域)大铁椎传(魏禧)左忠毅公逸事(方苞)黄生借书说(袁枚)登泰山记(姚鼐)病梅馆记(龚自珍)

章节摘录

  《国语》论及君民关系,则是以民为主。《周语中》记单襄公论卻至贪天之功以为己力,明确指出:“王天下者必先诸民,然后庇焉,则能长利。”《周语上》记召公谏厉王弭谤,提出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名言。《鲁语上》记里革论晋人杀厉公乃“君之过也”,并说:“夫君也者,民之川泽也。行而从之,美恶皆君之由,民何能为焉!”还有《楚语上》记伍举论“安民以为乐”,等等,都反映了“重民”的思想特点。与商、周时代的神权政治观念相比,体现出由“天命神授”到“敬天保民”的进步。  “尚礼”的倾向在《国语》中也有突出体现。所谓“礼”,即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包括等级制度、道德规范和礼节仪式等。《晋语四》记宁庄子之言:“夫礼,国之纪也。……国无纪,不可以终。”又记负羁之言:“礼宾矜穷,礼之宗也。礼以纪政,国之常也。”《鲁语上》记庄公如齐观社,曹刿谏日:“不可。夫礼,所以正民也。是故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对“礼”的崇尚,鲜明地反映了儒家的思想特点。  《国语》重在教诲,故其所记之言,多与国之兴衰或事之成败密切相关,富于政治色彩。这就意味着,自春秋以来,史家已能比较自觉地借鉴历史的经验,通过对史实有选择的记述,表达或寄寓自己的一些政治观点。与“重民”、“尚礼”的思想相应,《国语》中的“崇德”倾向尤其引人注目。所谓“崇德”,即推崇高尚的伦理道德,重视道德品质的修养。而“德”的规范与核心,则如《周语上》所记内史兴之说:“成礼义,德之则也。”《楚语上》记申叔时之言:“教之《语》,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也。”原来《语》的主旨就在“明德”,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国语》中如此强调“德’’的重要性了。《晋语六》记范文子之言:“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德而服者众,必自伤也。”并明确提出: “天道无亲,唯德是授!” 《郑语》记史伯之言:“夫国大而有德者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古代散文专题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