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高等教育 作者:孙美兰 页数:264 字数:32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以本体论为核心建构的艺术理论基础教程,在孙美兰主编的 1989年版《艺术概论》基础上作了修订。理论阐发有所深化和拓展,以美术、音乐为主线,扩及文学、戏剧、舞蹈等多门类艺术,力求在中、西艺术比照中探索艺术新观念,并建立艺术理论教程新体系。书中精选典型图例,附有图表。 本书主要面向高等院校有志提高理论修养的本科生、研究生,并可为不同艺术专业的师生个人进修使用。
作者简介
孙美兰 1930年生,湖北汉阳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获国务院颁发有特殊贡献的专家荣誉证书。 20世纪50年代上半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美术理论专业研究生毕业,遂留校任教,开始发表美术评论。出版有《李可染研究》、《所要者魂》、《李可染画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艺术的形态 第一节 艺术是意识形态,也是生产形态 一、艺术形态要求强烈的主体性 二、艺术形态是对象化的存在 三、艺术形态是美的形式构成 第二节 艺术形态的划分 一、物化结构与艺术形态 二、符号体系与艺术形态 第三节 艺术形态的构成关系 一、直接面向外在世界——通过外在世界展示内在世界 二、直接面向内在世界——通过内在世界折射外在世界 三、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综合性显现 第四节 艺术形态与主体世界 一、指导思想的一元和艺术创新的多元 二、艺术家心灵呈现的直接性和间接性 三、感情与思想存在的方式第二章 艺术的发生、发展和社会功用 第一节 艺术的发生 一、原始“艺术” 二、劳动——艺术发生的主要动因 三、促使艺术发生的其他因素 第二节 艺术的发展 一、艺术随时代而嬗变 二、艺术发展中的继承和革新 第三节 艺术的社会功用 一、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位置 二、艺术的社会功用第三章 艺术作品 第一节 什么是艺术作品 一、艺术作品是独立自在的艺术实践产品 二、艺术作品是“意象”的物态化 三、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第二节 艺术语言 一、艺术作品是艺术语言的具体形态 二、各门类艺术语言的特征及相互作用 三、艺术语言的功能 第三节 艺术作品的属性 一、艺术作品的审美属性 二、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第四章 艺术家 第一节 艺术家的特点 一、艺术家的主体性 二、艺术家的创造性 三、艺术家与社会生活 第二节 艺术家与艺术创新 一、创新是艺术家的使命 二、艺术创新与艺术个性 三、艺术创新与继承 第三节 艺术家的作用、价值与地位 一、艺术家的作用与价值 二、艺术家的地位第五章 艺术创作 第一节 创作理论及创作类型 一、再现论及再现性艺术 二、表现论及表现性艺术 三、构成论及实验性艺术 四、自然论及中国艺术的精神 第二节 艺术创作的过程 一、灵感思维 二、构思原理 三、艺术世界的诞生 第三节 艺术创作的主体条件 一、艺术的天赋和敏感 二、才能和技巧,勤奋和修养 三、艺术的独创性第六章 艺术欣赏 第一节 艺术欣赏也是一种创造活动 第二节 艺术欣赏与审美经验 一、再现因素召唤的审美经验 二、表现因素召唤的审美经验 第三节 艺术欣赏的心理过程 一、审美感觉 二、审美理知 三、审美心象 四、审美共鸣 第四节 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附录 附录一 西方现代派文学 附录二 西方现代派音乐 附录三 西方“现代舞” 附录四 西方现代派绘画 附录五 全书图片目录后记
章节摘录
当然原始民族的艺术也并非都与生产劳动有关,比如战争舞在狩猎民族当中很流行,战争不是生产劳动行为.但引起战争的原因和战争的目的却与原始狩猎民族的生产方式直接相关。正是为了争夺某一区域的狩猎权力.才引起部落之间的战争,而为战死的亲人复仇的行动又使得部落间的战争绵延不断,使战争成了狩猎民族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故而在原始部落里,比如在北美印第安人那里,社会舆论的全部力量都在于使青年成为无畏的战士,养成他们对战斗荣誉的渴望。战争舞正是对他们进行战斗心理和技能培训的特殊形式。因此,战争舞所追求的实际目的显然与这些民族的生产劳动——狩猎有着明显的关系。原始艺术与劳动生产的紧密联系还表现在它所描写的内容上。原始氏族的洞穴壁画,无论是分布在欧洲的还是分布在非洲、澳洲的。都有一个共同的题材——动物:野牛、野猪、鹿、野马,或者狒狒、孔雀、河马、大象、雁等,这些都是原始人的主要狩猎对象,是他们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食物来源,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对这些动物的特征把握得那样精细准确,刻画得栩栩如生。有的壁画还直接描绘狩猎的场面。而原始氏族用来装饰和美化自己的东西,也多是动物身上的羽毛、角或尾巴。有趣的是,澳洲土人虽然居住在花草繁茂的地方,却从来不用鲜花装扮自己。这是因为动物是他们的劳动对象。与他们的生存休戚相关,因而自然地成为他们最关注的对象,并成为其审美对象。与此相反,鲜花与他们的劳动和生存关系不那么密切.因而在其发展阶段便被置诸审美视野之外了。我国古籍中的一些记述也反映出艺术与生产劳动之间的密切关系。如《吕氏春秋•古乐》中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三个人手持牛尾巴,边跳舞边唱歌,歌词有八段。这八段歌词失传,仅记下了每段的歌名。其中有一段叫“遂草木”,一段名“奋五谷”,显然是对草茂年丰的祈颂。《礼记•郊特牲》载有一首伊耆氏的《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也表达了对风调雨顺的愿望。这也反映出在进入农业社会后,劳动生产也同样是艺术表现的重要内容。劳动对艺术发生的重要作用。同样表现在艺术的形式方面。中外许多著名的学者都认为在原始艺术中,音乐、舞蹈和诗歌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们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具有鲜明的节奏。因为原始艺术与生产劳动是紧密结合的。“在原始部落那里,每种劳动都有自己的歌,歌的拍子总是十分精确地适应于这种劳动所特有的生产动作的节奏”。“歌的节奏总是严格地由生产过程的节奏所决定”。①普列汉诺夫曾引用许多资料来证明这点。比如:非洲黑人对节奏的敏感“令人吃惊”。
后记
《艺术概论》1989初版,开始与读者对话,携手同行,走过了跨世纪里程,至今长达17年,始料未及。17年来,我们得到广泛支持和鼓励,也听到一些不同的反响和批评意见,都成为促进我们不断深研、奋发求索的动力。2006年秋,高等教育出版社艺术分社首席策划人张丽娜女士,向本书主编和原作者协商,提出修订的任务,这曾是我们久久期盼的大事。一旦真的面对修订的种种新课题,又深感不仅难度大,且是一项事关高教美学、美育建设的基础工程。我们能做的,首先是把短时间的修订过程当做浓缩的、重新学习的好机遇。修订工作应以“艺术理论基础教程必须保持‘艺术论’基本原理的相对稳定性”为准则,力求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和艺术创新、精神内容的多元”这个清晰的“艺术论”思维贯穿全书。修订的目标是适应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建设的需要,适应现在和未来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日益加速、加深的需要,特别是适应高等艺术院校培养尖端艺术专业人才必须拥有的美学素养、艺术理论素养的需要。为此,我们在初版《艺术概论》基础上,进行了必要的局部调整与修订:1.对于艺术形态的“物化结构划分法”——时问、空间、时空,“符号体系的划分法”——造型、非造型,二者综合,做了较原书深入的阐述。对原本一带而过的表演艺术三大体系,进行了尽可能精深、准确的把握。又突破了通常艺术理论上分体的、个别的、片断的认识,而获得三者内在关系上整体的、全面的、包括各自体系特点的理解和认知。应当看做是修订过程的新收获、新亮点(第一章)。增述“各门类艺术的关系”,以沟通、连接相关章节(第二章)。2.强化了艺术作品中“艺术语言系统”要素内在逻辑性、系统性的认识分析。提出艺术作品“双重属性”——审美属性、商品属性的思考。论述简明、扼要,可说是作者对艺术品大批量流向拍卖市场,其商品经济价值引发艺术品价值观念不同程度上变迁、变异现象的清醒认识和理论化创见(第三章)。3.试图对当前动态性多元艺术格局给予整体的、辩证的认识。对多元艺术相互关系、相互渗透导致的发展走向,给予最大限度的关注、多向度的观察,为前景预测作积蓄信息资源的准备。正文之后,增加附录一至四,对“西方现代派艺术”试作纵向与横向交叉的初步观察和展开性论述,供参照。4.关于“现实主义”的再认识,作为一个聚焦性课题。充实“创作论”,以开启思路,拓展视野(第五章)。
编辑推荐
《艺术概论》主要面向高等院校有志提高理论修养的本科生、研究生,并可为不同艺术专业的师生个人进修使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