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骚分类选讲

出版时间:2007-1  出版社:刘毓庆、 方铭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01出版)  作者:刘毓庆,方铭 著  页数:409  
Tag标签:无  

前言

在源远流长、异彩纷呈的中国文学中,有两个要项值得关注:一是体裁,一是题材。体裁关乎形式,题材关乎内容。诗、词、文、赋、小说、戏曲等,属于体裁的范围;而送别思归、边塞征旅、山水田园、咏史怀古、才子佳人、负心婚变、神仙道化、英雄传奇、神魔志怪、世态人情、公案侠义等,都属于题材的范围。体裁与题材又是紧密相关、相互为用的。一方面,独特的题材往往会导致旧体裁的变易,甚至新体裁的产生;另一方面,特定的体裁也必然会对其所表现的题材形成制约,并影响其风格特点。无论是体裁,还是题材,受不同时代文化精神、美学追求的影响,都有一个发展流变的过程,并在某一历史时段达到顶点,成为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和主题。先秦时期,四言诗、骚体赋和散文独步文坛;两汉以还,散文、乐府、五七言诗与各体赋代有变化;发展到唐宋,诗与词成为最受人瞩目的文体样式。降及元明清,戏曲与小说勃兴,双峰并峙,平分秋色。近人王国维指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宋元戏曲考?序》)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在中国文学演进的历史过程中,伴随着体裁的变化,各类题材也日渐成熟、丰富,几乎涉及社会、政治、人生、自然的各个方面。而每类题材,不仅各有其鲜明的特点,还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以诗、词而论,边塞征旅诗在盛唐时期最为昌盛,咏史怀古诗则在中晚唐大行其道,北宋时期的词作多吟唱情爱相思,到了南宋,抒发悲愤壮烈的爱国情怀便成了词作的一大特点。就总体来看,“诗庄词媚”则可视作诗词两种文体风格的基本分野。而如果变换视角,调整思维,就可以发现:题材与体裁、风格、时代不仅紧密关联,而且各类体裁、题材都是可以作为专题展开论述,构成若干部文学小史的。而从文学的体裁和题材人手,也不失为一种了解各体各类文学特点的有效途径。

内容概要

  《诗骚分类选讲》为“中国古代文学分类选讲”系列教材之一,是一部以全面介绍和解析《诗经》、楚辞为主旨的专门教材。《诗经》与楚辞是中国诗歌的开篇之作,代表了两个不同的诗歌传统。《诗骚分类选讲》根据二者的不同情况,将《诗经》内容分为“神坛祭歌”、“史诗颂歌”、“盛宴欢歌”、“行役悲歌”、“农猎情怀”、“朝政怨刺”、“婚恋悲欢”等七种类型,展示了先民生活的广阔画面与情感世界。《楚辞》则分为“灵魂自传”、“九歌鼓舞”、“天地追问”、“流浪之歌”、“悲秋娱志”、“楚骚余韵”等六部分,凸显了文人的政治情怀。末章以“名著导读”的形式列举当今《诗经》、楚辞研究方面的学术著作,为读者指明了进一步研究的学术路径。另外,《诗骚分类选讲》在正文的右侧添加批注,补充正文内容或提示本段文字的主旨,既起到了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也使全书的整个版面更加灵活。书稿中穿插的插图也使版面更显优美灵动。《诗骚分类选讲》既适用于高校中文系和校级通识课程的教学,也可作为文史爱好者了解《诗经》、楚辞的欣赏性读物。

书籍目录

导论一、先秦诗歌潮流的四次变迁二、《诗》、《骚》的结集与分类三、《诗》、《骚》异响及其历史贡献四、《诗》、《骚》研究史的变迁第一章 神坛祭歌第一节 祭祀场面的殷勤展示一、歌乐鼓舞之盛二、供牲献祭之丰三、主祭助祭之敬第二节 感念之情的深切表达一、念祖告宗二、赞美功德第三节 慰勉之意的谆谆传达一、告慰之辞二、祝福之歌三、劝勉之意第二章 史诗颂歌第一节 周人起源、迁徙之歌一、后稷传奇二、公刘传奇第二节 周人营周、灭商之歌一、太王营周二、文武灭商第三章 盛宴欢歌第一节 宴饮诗歌的历史脚步一、“乡饮酒礼”和“燕礼”二、宴饮诗的历史步伐三、《鹿鸣》的礼乐精神四、《宾之初筵》:“酒德”的败坏第二节 宴饮诗的精神与艺术一、“和”:宴饮诗篇的基本精神二、“和”与生命的福祉三、“和”的颂歌第四章 行役悲歌第一节 役夫之歌一、役夫之苦二、家园之思第二节 役臣之歌一、身形之劳二、内心之苦第三节 思妇之歌一、伤别二、盼归第五章 农猎情怀第一节 农业生产的生动展示一、农耕之歌二、采摘之歌第二节 田猎活动的真实再现一、贵族田猎诗二、猎人之歌第六章 朝政怨刺第一节 谋国图远者的怨责一、重臣讽谏的怨责二、朝臣直谏的怨恚第二节 不满朝政者的怨刺一、对黑暗政治的怨刺二、对荒淫君主的痛斥第三节 自伤伤时者的怨歌一、现实苦难的诉说二、忧患百端的歌哭第四节 怨刺诗的艺术特点第七章 婚恋悲欢第一节 求偶恋爱诗一、求偶诗二、热恋诗三、失恋诗第二节 婚姻家庭诗一、婚姻嫁娶诗二、家庭生活诗三、弃妇诗第三节 《诗经》婚恋诗的艺术模式一、诗从对面飞来二、心理时空三、瞻望弗及四、黄昏怀人第八章 灵魂自传第一节 《离骚》题义与情感基凋一、《离骚》题义二、《离骚》的情感基调第二节 《离骚》结构层次与宗教意象一、《离骚》的结构层次二、《离骚》的宗教意象三、回环反复的节奏形式第三节 《离骚》的艺术与影响一、《离骚》的象征艺术二、《离骚》的语言特征三、《离骚》的地位和影响第九章 九歌鼓舞第一节 《九歌》及前四篇诗解析一、《九歌》的组成二、东皇太一与云中君三、湘君与湘夫人第二节 《九歌》后七首诗解析一、《大司命》与《少司命》二、《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第三节 《九歌》的抒情方式和艺术价值一、虚构的情节结构二、华美哀婉的情感氛围三、情景交融的意境和华丽的语言第十章 天地追问第一节 《天问》的写作目的与错简问题一、《天问》题解与写作目的二、《天问》的错简与结构第二节 《天问》的文化系统与历史价值一、《天问》的学术意义二、《天问》的历史价值三、《天问》的文化系统第三节 《天问》解读一、宇宙天体二、神话传说三、历史兴替第十一章 流浪之歌第一节 《哀郢》流浪东国一、离开郢都的行程和感受二、哀郢之原因三、哀己与哀国、思郢与哀郢第二节 《抽思》流浪汉北一、陈述哀伤二、遥思想像第三节 汉代骚体赋:楚骚的变体一、纪行二、玄思三、悲士不遇四、宫怨及其他第十四章 《诗》、《骚》名著导读第一节 《诗经》名著导读第二节 《楚辞》名著导读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神坛祭歌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录了我国古代最早的一批诗歌,其中尤以西周春秋时代的歌诗为主要部分。这个时期,刚刚走出神话时代的人们,仍然为天神、地祗和神化了的祖先以及先公先王们保留着神坛庙宇,为祷神、告祖、祈福、获佑准备着丰盛的祭品和隆重的乐舞。祭祀作为礼乐之制中最重要的仪典,作为国家民族性命攸关的“大事”之一,具有超越一切的崇高地位,是当时一年之中举行最多的常规性活动。伴随着这些祭祀典礼而创作和使用的乐舞歌诗,即祭祀诗,也就成为当时文学艺术中占有相当份量的作品,从而形成十分重要而具有特殊意义的一种诗歌类型。《诗经》中,特别是其中的《雅》、《颂》部分,就有相当大一批这样的诗。祭祀,本是原始人类敬鬼事神以求赐福免灾的宗教活动之一,以神灵信仰为基础,以献飨娱神为手段,以获得福佑为目的。同时,祭祀也有着增强氏族凝聚力的功能和作用。后来这种活动为邦国宗法礼制所继承,进一步发展为祭祀典礼后又在原有功能基础上增加了划分等级规格、强化宗族意识、维系社会观念和体制的政治色彩。由此政教合一,成为国家行使政治权力和从事社会意识形态活动的基本形式。殷商时代倚重神治,“率民以事神”(《礼记?表记》),一次祭祀,献飨牺牲可多达数百,其祭祀的隆重程度骇人听闻。周人代殷而立,用“以行配天”的天命观取代了殷人的至上神崇拜,从而迈出了从神治走向人治的第一步。

后记

《诗经》与楚辞是中国诗歌的开篇之作,代表了两个不同的诗歌传统。本册根据《诗》、《骚》不同情况,将《诗经》内容分为“神坛祭歌”、“史诗颂歌”、“盛宴欢歌”、“行役悲歌”、“农猎生活”、“朝政怨刺”、“婚恋悲欢”等七种类型,展示了先民生活的广阔画面与情感世界。楚辞则分为“灵魂自传”、“九歌鼓舞”、“天地追问”、“流浪之歌”、“悲秋娱志”、“楚骚余韵”等六块,凸显了文人的政治情怀。本册书由刘毓庆、方铭主编。参加撰写的人员皆为大学教授,具体撰写分工是:导论:刘毓庆(山西大学);第一章:廖群(山西大学);第二章:伏俊琏(西北师范大学);第三章:李山(北京师范大学);第四章:李蹊(太原师范学院);第五章:王长华(河北师范大学);第六章:刘怀荣(青岛大学);第七章:鲁洪生(首都师范大学);第八章:李金善(河北大学);第九章:方铭(北京语言大学);第十章:周建忠(南通大学);第十一章:牛贵琥(山西大学);第十二章:陈桐生(广州外语外贸大学);第十三章:郭建勋(湖南大学);第十四章名著导读部分由刘毓庆与周建忠一同完成。《诗经》部分由刘毓庆统稿,《楚辞》部分由方铭统稿。在统稿过程中,为了统一体例、控制字数、免除相互重复,主编作了一定处理。山西大学研究生张小敏、许显谋在核对引文、页码、寻找插图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书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或错误,望方家指正,以利修改。

编辑推荐

《诗骚分类选讲》为中国古代文学分类选讲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诗骚分类选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因为库存不足,所以发过来的货有些脱胶,书页直接掉出来,挺多书褶皱严重。但是书内容本身很好,不管是搞研究还是兴趣阅读都很好。有一点比较满意的是分了好多批发的货,但都没有多加邮费!
  •   这本书很好,是我做研究性学习时老师推荐买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