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5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唐孝炎、张远航、邵敏/国别: 页数:73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共分10章。从地球大气的演变和基本特征开始,分别介绍了大气中主要痕量组分的来源、汇和循环过程,以大气中的氧化过程和多相过程为核心,叙述了大气中重要的化学动力学机制,对流层的气相化学、气溶胶化学和酸沉降化学,以及描述大气输送和转化的数值模式。针对普遍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重点介绍全球气候变化和平流层臭氧损耗的化学过程,以及对流层化学、平流层化学和气候变化之间的本质联系。由于室内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本书还全面地介绍了室内空气污染的范畴、研究方法及其健康风险评价等内容。 《大气环境化学》(第二版)以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大气环境、环境化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主要对象,也可以作为环境工程、大气科学和化学等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参考书,还可供环境保护和气象等部门有关科研人员参考。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地球的大气环境第二章 大气化学组分的源、汇、循环第三章 大气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第四章 对流层气相化学第五章 气融胶化学第六章 酸沉降化学第七章 大气化学传输模式第八章 气候变化的大气化学原理第九章 平流层化学第十章 室内空气污染附录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1947年瑞典土壤学家H.Egner创建了斯堪的那维亚降水监测网。该网最初由位于瑞典东南部的28个站组成,每月收集一次样品,结果表明南斯堪的那维亚降水酸性偏高,尤其在冬天化石燃料燃烧量大的时期。1954年斯堪的那维亚降水监测网扩展到包括不列颠岛和斯堪的那维亚的全部,这是酸性降水监测首次国际协作的标志。该网后来又扩大到包括法国、德国和苏联的一些监测站。许多欧洲的科学工作者利用该网提供的数据,对降水化学作了广泛的研究。该网的工作确证了北欧的“酸雨”问题是比较严重的,尤其在挪威和瑞典,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雨水酸性逐渐增强。 可见,酸雨这一概念虽然提出得很早,但直到20世纪40年代人们对酸雨及其影响才开始有所认识。到20世纪70年代初酸雨出现的范围日趋扩大,降水酸度也表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对生态环境产生越来越明显的影响,因而引起各国政府的关注和科技工作者的重视。然而,酸雨真正被人们作为一种国际性环境问题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则是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开始的。斯德哥尔摩会议之后10余年中,酸雨在欧洲的危害范围越来越广,最早酸雨多发生在挪威、瑞典等北欧国家,后来又由北欧扩展到东欧和中欧,直至几乎覆盖整个欧洲。据估算,在酸雨最严重时期,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有一万个湖泊完全酸化,另有一万个受到严重威胁,欧洲有15个国家的近680万公顷的森林受到“森林死亡症”的蹂躏。随着酸沉降危害的日益严重,欧洲各国纷纷制订了适合自己国情的控制策略。 酸雨是跨国环境问题,酸雨及致酸物质往往存在越境迁移,这使得缔结国际公约成为各国酸雨控制对策的重要组成部分。1977年,欧洲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实行了欧洲国家间的合作计划,以研究空气污染物的长距离输送及各国排放对邻国造成的影响。1982年,在斯德哥尔摩环境酸化会议上,挪威—芬兰—瑞典建议全体与会国为减少硫的排放而选定一个国家标准。1983年6月,欧洲经济共同委员会(ECE)与会30个国家的全体代表支持会议声明,有8个国家承诺到1993年底前减少各自的污染排放30%。1984年3月在渥太华召开的环境部长会议上,10个国家宣布结成“百分之三十俱乐部”,其宗旨是要求各成员国1993年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比1980年下降30%。
编辑推荐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大气环境化学(第2版)》以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大气环境、环境化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主要对象,也可以作为环境工程、大气科学和化学等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参考书,还可供环境保护和气象等部门有关科研人员参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