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5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万书元 页数:26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作者从新的角度,以新的体系来建构艺术美学。全书共分八章,对艺术美学的基本属性、艺术的基本结构、艺术风格及其审美形态、艺术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艺术审美体验、艺术的价值结构作了深入而全面的阐释。 本书与同类教材最大的不同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注当代艺术动态的发展,增加了新媒体艺术(实验视频影像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并且也加重了中国本土艺术方面的内容,比如书法、戏曲以及杂艺等;二是在艺术的风格与形态中,将素朴与感伤、幽默与讽刺、隐喻与象征等范畴纳入,使教材内容更加厚实,更具有学术性。 本书语言流畅,图文并茂,可作为文史类、艺术类、工程类学生的教材,也可供大中专教师、文艺爱好者、业余研究者教学参考和研究参考。
作者简介
万书元,1956年出生,湖北仙桃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荆州师范学院中文系、198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2000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系(博士)。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艺术学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现任同济大学美学与艺术批评研究所所长,中国普通高校美育研究会常委,全国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万书元教授主要从事建筑美学、艺术美学的研究,主要著作有《艺术美学》、《当代西方建筑美学》、《艺术的文化阐释》、《美术鉴赏》(合著)、《老书院》、《第十位缪斯:中国现代讽刺小说论(1917-1949)》、《神话探幽》、《幽默与讽刺艺术》、《讽刺论》(译著)等,其中《艺术美学》被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发表论文近百篇。万书元教授曾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合作)、三等奖,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合作),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合作),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艺术与非艺术 第二节 审美与非审美 第三节 反艺术与反美学 第四节 美学、艺术学、艺术美学与艺术原理的关系以及艺术美学的合法性第二章 艺术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 艺术的基本元素 第二节 艺术的语法系统 第三节 艺术意象与艺术空间 第四节 艺术技巧第三章 艺术风格及其审美形态 第一节 艺术风格的本质及其意义 第二节 素朴的与感伤的 第三节 优美与崇高 第四节 幽默与讽刺 第五节 滑稽与荒诞 第六节 丑、幽默、讽刺、滑稽、荒诞与喜剧性的关系 第七节 隐喻与象征 第八节 悲剧与喜剧第四章 审美艺术 第一节 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第五章 实用艺术 第一节 建筑与园林艺术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工艺美术与设计艺术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摄影艺术的基本特性 第四节 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第六章 综合艺术 第一节 戏剧与戏嗌艺术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影视艺术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杂艺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新媒体艺术的基本特征第七章 艺术审美体验的机制 第一节 体验、审美体验与艺术审美体验 第二节 艺术审美体验的机制与过程 第三节 艺术审美体验的机制和心理学解释 第四节 艺术审美体验的基本特征第八章 艺术的价值结构 第一节 审美价值 第二节 真理价值 第三节 娱乐价值 第四节 教化价值 第五节 象征价值后记参考文献主要图片资料索引彩色图片索引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三章 艺术风格及其审美形态风格,英文作style,除了“风格”之外,还有“样式、文体、格调、趣味、方法、做派”的含义。风格,作为一个美学概念,是谈论艺术的总体性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谈论艺术的差异性的一种方式,当然,也可以说是一种视角。科克托说:“风格是灵魂,而我们的不幸在于,灵魂却呈现为身体的形式。”所谓“风格是灵魂”,就是说,风格是艺术家或作品中内在的、具有本质意义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是稳定的、区别性的、可识别的。伽达默尔认为,风格就是在同一个艺术家的作品中到处可见的个性特征。他说,风格概念的使用,对所谓的个性风格来说,实际上就是一种对相同意义的一贯使用,因为这种风格的含义也表明了作品多样性中的某种一体性,就如同一个艺术家富有特征的表达方式与每一个其他艺术家区分开了一样。不同的艺术形式,在风格上会呈现出不同的样态和特点。视觉艺术的风格,更多地表现为造型手法和图案构成方面的独异性。其建构方式,具有表层性特点;而叙述类的艺术,尤其是诗歌与戏剧,则主要表现在结构的处理、形象的塑造和叙述的方式方面,具有深层建构的特点。所以,作为剧作家的科克托,非常反对那种表层的、装饰性的艺术风格,认为那种单纯关注“美学外表”(苏姗·桑塔格语)的做法是浅薄的,是不可原谅、不能容忍的。
后记
这是我开始学术研究以来所写的最吃力的一部著作,也是耗时最长的一部著作。艺术美学这门课,我教了将近十年。《艺术美学》列入国家“十五”规划也已经是第六个年头了。其实在列入国家教材计划之前,我已经有了教案,但是,我一直不敢拿出来。直到拖无可拖,推无可推,几乎到了出版社规定期限的最后一刻,我才匆匆将教案修改完毕。也是直到这时候,我才可以像许多著作大家在同样的情境下所做的那样,长长地舒一口气。按照原来教案中的安排,本教材也应该有十二章,也就是说,除了本书包含的八章之外,还应该有四章,即艺术与美的创造;艺术创造的过程;艺术解释的逻辑;艺术批评的维度。为了理清思路,也为了节省篇幅,权衡再三,最后还是删除了这些章节。现在看来,这个决策是非常正确的。我始终认为,艺术美学和艺术理论,应该各有各的侧重点。艺术美学,在理清了艺术和美学的基本问题——比如艺术的审美风格与形态及其类型特征的基础上,应该侧重于作品的审美体验(当然,这里面也会包含鉴赏和解释的内容),总结艺术审美的基本规律;而艺术理论则应该侧重于艺术的创作过程,总结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因为,艺术美学所针对的,主要是潜在的艺术欣赏者;艺术理论所针对的,主要是潜在的艺术创作者。当然,这种从接受者的角度所做的分类,多少有些机械。因为实际上并不存在那么些纯粹的欣赏者或创作者。如果考虑到中间情形,或兼而有之者,事情就更复杂。这或许是许多艺术原理的著作者和艺术美学著作者都立志将对方“吃掉”以自立山头的原因。虽然理论研究中的学术职责不清、学科归属不明,这样的事,可以说是久矣乎已非一日,如今似乎也没有太多的人那么较真。但是,我还是觉得,既然做学术,就得有一点认真劲。我们还是应该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程之间画出一条相对清晰的界限。否则,我们何必开设那么多理论课?既然混沌不分,只开一门课——一门无所不包的课,不就万事大吉了吗?
编辑推荐
《艺术美学》语言流畅,图文并茂,可作为文史类、艺术类、工程类学生的教材,也可供大中专教师、文艺爱好者、业余研究者教学参考和研究参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