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若干重大问题讲解

出版时间:2006-6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张澍军/国别:中国大陆  页数:299  字数:360000  

内容概要

本书的体例设计有所创新。本书的立意和写作导向,主要是为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提供一部教材,兼为哲学课教师教学参考和本科学生自学之用。因此,本书设置的每一“讲”均由五部分构成:(一)文献综述。主要是对本“讲”领域理论思想的已有研究成果作出综述,以利于把握相关内容的前沿课题、主要线索和来龙去脉;(二)教育教学逻辑。主要是对本“讲”领域理论内容的逻辑关系和教育教学的逻辑思路设计做出分析,以便于教师教学或学生自学时参考;(三)理论内容。主要是对本“讲”领域理论内容做出创新性阐述及提供研讨题目;(四)方法论意义。主要是对本“讲”领域理论思想的学术价值、现实意义及学科性地位给出交代,以利于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五)主要参考文献。附列本“讲”领域研究的切近性参考文献目录,便于读者进一步研究探讨之用。

书籍目录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精神 一、文献综述    (一)当代哲学变革与哲学观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性和创新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二、教育教学逻辑    (一)哲学与哲学观    (二)哲学的一般性质和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    (四)学习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三、理论内容    (一)哲学的生命力与哲学的现实性    (二)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    (三)马克思主义与方法的关系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方法论意义 四、方法论意义    (一)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的方法是一个基本的分析方法    (二)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特征 五、主要参考文献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及其现代价值 一、文献综述    (一)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理论与缺陷    (二)科学发展对哲学物质观的重要作用 二、教育教学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主要思想和教学理路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教学与科研 三、理论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基本内容与特点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与其他哲学观的关系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丰富与发展 四、方法论意义 五、主要参考文献第三讲 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文献综述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指称    (二)关于实践范畴的基本含义及特征的界定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与实践转向    (四)关于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五)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体系 二、教育教学逻辑    (一)实践领域理论内容的逻辑关系分析    (二)实践领域理论内容的教育教学的逻辑思路设计 三、理论内容    (一)实践的内涵    (二)人的主体性    (三)实践的形式    (四)实践与真理、价值的关系    (五)有关实践其他方面问题的创新性研究    (六)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新质 四、方法论意义    (一)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科学的哲学思维方式,推进哲学思维方式的发展    (二)创立了哲学的实践的主客体辩证法,为哲学理论及现实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正确的方法论    (三)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科学的理论体系    (四)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走群众路线的工作作风,为中国的革命与建设提供了正确的指南和保证 五、主要参考文献第四讲 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几个问题 一、文献综述    (一)关于辩证法的概念    (二)关于辩证法的基本形态    (三)关于实践辩证法 二、教育教学逻辑    (一)物质世界的辩证性质    (二)辩证法学说的历史演变    (三)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四)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 三、理论内容    (一)唯物辩证法的科学内涵——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观”    (二)唯物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贡献    (三)唯物辩证法中国化的思想基础——中国古代辩证法的内容和特点    (四)唯物辩证法面临的新挑战——现代西方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 四、方法论意义 五、主要参考文献第五讲 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几个问题 一、文献综述    (一)关于认识论与本体论问题    (二)关于反映的认识论含义    (三)关于情感、意志的认识论意义    (四)关于认识论与唯物史观的同一性问题    (五)关于认识论的主体性研究    (六)关于价值与认识的讨论    (七)关于真理的讨论    (八)关于认识论的现代发展 二、教育教学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论中引发的变革    (二)认识系统结构中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三)认识过程中的反映、选择和建构    (四)认识过程的非理性因素    (五)真理和价值 三、理论内容    (一)认识论的历史变革与现实发展    (二)认识系统结构中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三)认识过程中的反映与创造    (四)认识过程的非理性因素    (五)真理与价值 四、方法论意义 五、主要参考文献第六讲 唯物史观与当代社会发展理论 一、文献综述    (一)关于唯物史观作为社会发展理论的内涵、理论定位的研究状况    (二)关于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状况    (三)唯物史观与西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关系研究 二、教育教学逻辑    (一)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理论地位是本讲的逻辑切入点    (二)唯物史观的理论构架是本讲的理论重点    (三)唯物史观与当代社会发展理论    (四)坚持科学的社会发展观、全面推进中国的现代化是本讲的逻辑归宿 三、理论内容    (一)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理论地位    (二)唯物史观的理论构架    (三)唯物史观与当代社会发展理论    (四)坚持科学的社会发展观,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 四、方法论意义 五、主要参考文献第七讲 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动力的几个问题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学术界的研究现状    (二)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现状 二、教育教学逻辑 三、理论内容    (一)人类对社会规律的探索及社会规律的特点    (二)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与社会主义改革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方法论意义 五、主要参考文献第八讲 社会意识、精神生产和文化建设 一、文献综述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精神生产问题的主要论述    (二)国内学界有关社会意识、精神生产问题的讨论 二、教育教学逻辑 三、理论内容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二)社会意识的层次、形式与社会思想文化结构    (三)社会的精神生产和文化发展 四、方法论意义    (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建设    (二)切实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塑造主流文化精神 五、主要参考文献第九讲 关于价值和价值观念的几个问题 一、文献综述    (一)价值理论研究的主要脉络    (二)关于价值的哲学规定    (三)价值观念及其历史运动 二、教育教学逻辑 三、理论内容    (一)厘清哲学价值概念必须注入唯物史观精神    (二)价值观念生成和运行中的基本矛盾    (三)人类全部实践是事物价值的“实际确定者”  四、方法论意义    (一)价值理论在哲学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价值观选择中应当遵循的原则 五、主要参考文献第十讲 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 一、文献综述    (一)先前哲学对于人的研究    (二)对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的几种误解 二、教育教学逻辑 三、理论内容    (一)人性与人的本质    (二)社会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    (三)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 四、方法论意义 五、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精神  一、文献综述  21世纪的到来,激发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思考。这种思考涉及哲学的观念、主题、形态、范式、维度、视野等的转变,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广泛内容。  (一)当代哲学变革与哲学观问题  哲学观是关于哲学对象、性质、形态、功能、范式及存在条件、发展规律等的根本看法,核心是回答“哲学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以追问和回答‘哲学究竟是什么’为标志的‘哲学观’问题,不是哲学中的‘一个问题’,而是全部哲学的根本问题,是决定如何理解和解释其他所有哲学问题的根本问题。或者说,人们对哲学的其他所有问题的理解与解释,都取决于对‘哲学究竟是什么’这个哲学观问题的回答。”  哲学观的变革是哲学变革的前提,就是说,“如果当代哲学是一场整体性的变革,那么它首先应该是、也应当落实为哲学观的整体变革,也只有理解了哲学观的当代变革,才能够理解并接受当代哲学的整体性的变革。”2而在关于当代哲学观变革的研究中,学者们回到了对马克思哲学观的考察。  有学者指出,马克思是在批判地超越以康德、黑格尔的哲学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哲学观以及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观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的。这种哲学观的重大变革意义在于: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哲学由僵持于本原问题上两极抽象对立的还原论向以实践关系为基础的辩证解决转变;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哲学由静态的逻辑架构、封闭的言语系统向动态的内容更迭与开放的结构转变。就是说,“实践唯物主义”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是一种不断生成、不断倾听实践的呼声,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更自身形式的过程;作为一种方法论系统,哲学方法也由单一走向多元;作为人类精神和思想体系的“承担者”,哲学家的社会角色也有了新的定位。就是说,单纯的学者还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哲学家,哲学家还应同时是一个实践家,一个能够在实践中抽象出理论的同时又能够把理论转化为实践的人。也有的学者把马克思哲学观的变革及其本质理解为“哲学回归生活世界”,亦即把哲学生活化,把哲学变成“关注现实世界的活的思想”。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若干重大问题讲解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好书啊,好书,一本非常有理论深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
  •   没买 原打算买的
  •   专业课用书,有点难,看不太懂。
  •   对考博的人来说值得一读。因为都是博导写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