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比较医药学概论

出版时间:2006-5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朱明  页数:240  字数:30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医药学生长壮大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中医学的成熟阶段,始于《内经》之成书,《内经》所构架的中医药理论体系是其成熟之标志。而《内经》的成书阶段,正是人们对人体的解剖、生理和病理现象有了初步了解后,又积累了相当的临床经验,同时还借鉴了华夏文明中相当发达的中国哲学文化的丰硕成果,构建了以哲学理念为基础的、以人体生命现象为表现的,同时融合了自然、社会和心理等相关内容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这是一种现象学理论,但有着它科学的思想内涵,而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这种深刻的关系也证明了文化的先进性与科学进步的相互影响。迄今为止,中医药学仍然是中国科学领域中的一枝奇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西方医学也有着它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随着历史的变迁,西方医学逐渐被现代的西医所替代。朱明博士,早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对东西方文化就颇有研究,并致力于中医药西传的研究。而近十余年间,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中西医的比较研究领域,对西方传统医学的理论体系,以及产生这一理论体系的文化背景、中西医在古代的学术交流进行探讨。为此,朱明博士不仅广泛深入地学习了中医学史、中医理论及各家学说的形成与发展,还涉猎了西洋医学史、东西方文化史与科学史等内容,并运用比较学的方法,开拓了中西医药学的比较研究工作,开拓了医学研究的新领域。他能站在大科学的角度,对东西方的古代医药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比较研究,创建了中西比较医药学研究的新领域。在国内,这项研究拓宽了中医药学研究的视野;在国际上,通过中西比较医药学研究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做了一项有价值的传播工作。可以说,《中西比较医药学概论》一书的问世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必将引起东西方学者今后的关注,其创新性是不言而喻的。

内容概要

本书为探讨中西比较医药学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的专著。通过对中西医学学派的研究与比较,试从中西文化渊源和现代科学哲学的角度人手,探索医学方法论与剖析两种医药学体系之异同;并通过东西方医药文化交流史实的验证和考据,论证宏观生命科学与微观生命科学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辩证发展规律。  全书共十章,分别对中西比较医药学基本内容、医学比较、药学比较、文化比较、饮食疗法及其他摄生法比较等进行了阐述,为中西比较医药学的深入研究提供基本素材,以飨中西学界。本书适用对象为医学院校医学生、药学生及从事医药行业的医疗和科研工作者。

作者简介

朱明,1967年10月出生,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8年获中德联合培养医学博士(德国科隆大学医学系)。现为美国纽约科学院会员,中华中医药养生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2002年),亚洲传统医学国际研究会理事(IASTAM,伦敦,2002),全国中药材种质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西医药学比较的发展历程  一、李约瑟博士对中医药学的贡献  二、中医药的国际化趋势 第二节 中西比较医药学的特点和任务  一、医疗实践是战胜疾病的动力  二、取类比象法是医学发明的源泉之一  三、文化为科学提供厚重积淀  四、中医药独有的科学人文精神 第三节 中医科学论与发展新趋势第二章 比较医药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中西科学方法论的比较 第二节 中西哲学自然观的比较 第三节 多学科的交叉渗透是比较研究的前提 第四节 研究应用规则  一、等势原则  二、互补原则  三、差异原则  四、文化原则  五、语言规范第三章 中医文化海外传播中的政策保护 第一节 立法手段保护中医 第二节 资源保护当为国策 第三节 文化输出以长克短 第四节 国际交流中遇到的问题 第五节 国际天然草药贸易的增长趋势与当前的挑战第四章 中西医学学派研究的重要作用 第一节 中医药研究应引入“大科学”的概念 第二节 追寻中西宏观医学的源流 第三节 研究范例  一、从四行体液学说之衰落试论中西传统医学学派的不同特点  二、盖伊学派和命门三家 附:命门学说新探——兼论中医关于内分泌学的早期发现第五章 东西方医药交流史实 第一节 中医西传的历史脉络——阿维森纳《医典》之研究  一、阿维森纳《医典》为西方医学的经典教材  二、阿维森纳《医典》与中国医药文化有渊源  三、阿维森纳《医典》与中医学的比较  四、阿维森纳《医典》主要研究蓝本 第二节 盖仑的医学著作如何传人中国 第三节 迄今发现最早的中医西译本——《唐苏克拉玛》的鉴定  一、成书背景与编者考证  二、残本主要内容  三、残本内容鉴定  四、研究意义与未来工作 第四节 中国的针灸和脉学及陶瓷技术直接传到欧洲第六章 一门面向21世纪的新课程 第一节 学科目的和任务 第二节 学科体系 第三节 课程设置 第四节 双语教学 附:翻译比较的原则第七章 医学比较 第一节 中医与欧洲传统医学  一、古希腊医学概述  二、阴阳五行学说与四行体液学说宏观框架体系的比较研究  三、脉学研究  四、欧洲的顺势疗法与中医的反治法 第二节 阿拉伯医学概述  一、早期的阿拉伯医学  二、阿拉伯医学的兴盛时期  三、阿拉伯医学的衰落和影响 第三节 中医药学与南亚及东亚传统医药学的比较.  一、中医药学与南亚传统医药学的比较和交流  二、中医药学与东亚传统医药学的比较 第四节 我国少数民族医药学的特色 附:关于中西医学各科疾病的比较第八章 药学比较 第一节 药学史研究  一、荷马时期的药学  二、药学之祖和药学专职人员的出现  三、希波克拉底对药学的贡献  四、解毒药的盛行  五、古罗马药学  六、炼金术、化学和药学  七、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药学 第二节 中西草药品种对比  一、品种对比有空间  二、探索生命进化的轨迹,寻求医药学的突破  三、植物进化的亲缘关系影响中药的组分和功效 第三节 中西药不同的研究方法  一、化学成分分析并非决定一切  二、中药研究的新蹊径 附:中药藏药药性理论及中医藏医共用药物对比第九章 文化比较 第一节 宗教意识形态在医药学中的反映  一、文化际与科学承诺  二、论“三” 第二节 中西医学心理学比较  一、儒释道与中医身心医学  二、从朱丹溪君火与相火的关系试论中医心理调节机制第十章 饮食疗法及其他摄生法比较 第一节 漫话中西饮食  一、阿拉伯医学的饮食疗法  二、茶与咖啡 第二节 中西养生术与特色疗法  一、西方流行的洗浴疗法  二、艾与烟草  三、谈呼吸养生  四、放血疗法、烧灼疗法和拔罐术  五、亚健康调理附录 阿维森纳《医典》第一部书主要内容和条文举隅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绪论中西比较医药学是一门以科学哲学为指导思想,研究医药学领域的文化现象、学术发展、历史交流、语言翻译和科学方法论等因素,探讨如何将宏观整体医学与微观实证科学相融合为目的的综合性学科。  本学科实际上脱胎于科学哲学、医学史、药学史、文化史、科学史、中医各家学说、翻译学及其他人文学科,是这些课程的综合应用;其独特的研究方法保持了对异种文化和科学不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代表了未来学术融合的一种思潮。  学术的汇通和交流,就像维也纳的音乐一样长盛不衰一一现代音乐也好,古典音乐也好,虽然难评孰优孰劣,而这却使人类的音乐生活绚丽多彩,艺术成就交映辉煌!中西医学亦复如是。学术的汇通和交流,是东西方两大文化体系的碰撞,医药领域是这一碰撞所产生的影响最为深刻的地方,突出表现为五千年文化传承的中医药学宏观体系与西方文艺复兴以后微观实证医药学体系的相互冲撞和砥砺磨荡……我们一直强调比较医药学中,特别重视中西医学学派的研究,特别重视方法论的研究,才可能探讨和把握宏观与微观相融合的契机。因为学派研究可以反映出中西学术的源流和治学的途径,大到哲学文化,小到技术方法,均可通过比较而有所得。我们也一贯提倡,把医学置于更广袤而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中进行研究。从历史上西方哲学和科学方法论人手研究中医药,这仅仅是个开始。中国的科学发明很多与古代的天文和历算有关,如竺可桢于1926年提出了中国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脉动说;钱学森发展了稀薄气体动力学理论等。现实中,我们既需要有古朴优雅的亭台楼阁,也要有气势盖人的摩天大厦。中西医药学比较研究更贴近于科学史的研究,她让人体会到科学创造时所获得的灵感,而这种灵感往往来源于文化背景的多元性对科学创造的影响。既然有学术,就不怕被争论。应该说,学术上不带有政治偏见或涉及利益划分的争论是好事,可那种纯的氛围在现实中很难找寻。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群对中国文化并不是十分了解,西方关于中医药的评价更是喜忧参半,西方人群中认为中医是反科学的大有人在;认为中医是经验论的也为数不少;认为针灸学属于一种实用技术的也不在少数;幼稚地认为中医不过是古代美丽的图画的学者也在一如既往地评论汉学,等等。

编辑推荐

《中西比较医药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西比较医药学概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刚买了这本书,一口气读完了,发现真是一本好书,值得推荐,尤其是第三章和第四章。
  •   此书虽为概论,却不失博大和深刻,其中囊括大量中西医学、药学、比较学和文化学的知识和信息,而且许多内容资料为第一次所见,十分新鲜,既开阔眼界,又可以拿来为我们所用。如比较医学的五大研究原则-等势原则、互补原则、差异原则、文化原则和语言规范,可以成为我们做比较研究时的依据。同时,贯穿全书的比较的态度倾向也显示出学者的公正心,只是把中医和西医拿到桌面上客观地比较,两支鲜花,各表一支,没有谁依附谁的问题,娓娓而谈,朴素生动,显示了作者长期浸润比较医学的理智和冷静心态。一般情况下,中医都是作为西医的对照面来说,现在,它们是坐到一起来交谈。现在许多优秀传统文学读本如三国和红楼,都在通过电视电脑媒体走向民众了,如果中医和西医也能以一种“草根”的朴素模样走向人民,那么对祖国传统医学的误解肯定会少得多,而赞同会多得多。文中资料的详实来自渊博的学识和亲身的实践。许多章节的资料都随手捻来,旁征博引,如亲身经历。书中第九章从君火与相火关系的角度比较中西医心理调节机制,其中对相火龙火的论述明确而清晰,“君-相互感”身心上下轴双向调节体系的提出是对《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形神合一”心理观的突破和提升,与其他众多中西医学心理学比较论著相比,视角独特,新人耳目,如果没有对中医各家学说尤其是宋金元明清代医家的熟悉和理解,没有临床确切的疗效和独到的感悟,是写不出那样充满人文关怀生命深情的文字的。...即使单独成篇,也是可以完整论述中医心理调节机制的。此篇可以和附在第四章后面的《命门学说新探-兼论中医关于内分泌的早期发现》一文对照阅读,对中医学所论的生命调节系统就会有一个更为完整的认识。中医西医面对面,读后,觉得《中西比较医药学概论》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阅读更多 ›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