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4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汪毓和 页数:239 字数:19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近代部分”已正式出版,对“现代部分”的编写工作也动手了相当一段时间。原来以为自己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已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音乐界有过一些接触,1949年后,由于长期在中央音乐学院工作和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参与了中国音协的许多活动,并且与中国音乐界的主要领导都有不浅的直接联系,对许多重要的音乐历史现象多少还曾身历其境,对许多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也直接听过、看过其演出,应该说自己大体上还可算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中国现代音乐发展的“过来人”了。另外,我从20世纪50年代末就开始了对中国近代音乐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还与一些同行编过一本类似的读物(即《中国现代音乐史纲》,1991年正式由华文出版社出版),多少还有些工作经验和资料的积累。但是,当进入实际编写工作,我深感自己还是对工作中的困难估计过低了。我的实际体会是,与中国近代音乐史比起来,中国现代音乐史应关注的面是一下子大大变宽了,应该关注的作曲家及其作品的量也大大地增加了,而且,所涉及的音乐作品的风格和形式,所涉及的技术层面,以及所牵涉的与政治的联系和文艺思潮的影响都更为复杂。更出我意料的是,相当数量的、自己听过的音乐作品、看过的歌剧和舞剧的演出,后来几乎大多没有正式出版(当然在图书馆里也根本找不到)或出版的只是一些记载单旋律的“简谱本”。至于已经出版的、数量极其有限的作品的音响,由于过去技术落后的原因,其音响质量之差,现在大多都无法使用。如果仅仅从文字上写写,就拿出去给读者,难免使读者只能“相信”书上是这样讲的,但还是无法从实际的乐谱、音响、图片中得到印证。
内容概要
本书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起始,记述了1949--2000年的中国现代音乐文化发展历程。在各个历史阶段,主要介绍了音乐事业的发展、传统音乐的发展和改革、代表性的音乐体裁和形式、代表性的作曲家及其代表性创作。 本书史料丰富、结构清晰、图文并茂并配有代表性曲目的音响光盘,教学适用性强。可作为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本、专科及同等学力和广大音乐爱好者使用。
书籍目录
第九章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音乐发展(1949—1957) 第一节 各类音乐事业建设的新发展 第二节 各类传统音乐的继承与改革 第三节 瞿希贤、王莘、刘炽等人的歌曲创作 第四节 马思聪、丁善德、李焕之等人的器乐创作 第五节 歌剧、舞剧音乐的初步发展第十章 “反右”斗争后的10年(1957—1966) 第一节 各类传统音乐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节 各类音乐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节 李劫夫、生茂、吕远等人的各类声乐创作 第四节 陈培勋、刘文金、罗忠镕等人的各类器乐创作 第五节 歌剧、舞剧的继续前进第十一章 “文革”时期及其后的“拨乱反正”(1966—1979) 第一节 “文革”前期的音乐 第二节 “文革”后期的音乐 第三节 “文革”后的“拨乱反正”(1976—1979)第十二章 “改革开放”后的20年(1980—2000) 第一节 “改革开放”影响下中国音乐发展的新面貌 第二节 施光南、谷建芬、赵季平等人的各类声乐创作 第三节 罗忠镕、汪立三、刘德海等人的器乐创作 第四节 杜鸣心、朱践耳以及谭盾等“新潮群体”的交响音乐 第五节 歌剧、舞剧的新发展 第六节 音乐理论研究的丰硕成果第十三章 20世纪50年代后台湾、港澳等地区的音乐 第一节 台湾地区的音乐建设及音乐创作 第二节 香港地区的音乐建设及音乐创作 第三节 澳门地区的音乐发展结束语附录 一、“近代部分”(第一章至 第八章)图片目录(共49幅) 二、“近代部分”(第一章至 第八章)谱例目录(共84例) 三、“近代部分”(第一章至 第八章)乐例目录(共101例) 四、“现代部分”(第九章至 第十三章)图片目录(共84幅) 五、“现代部分”(第九章至 第十三章)谱例目录(共41例) 六、“现代部分”(第九章至 第十三章)乐例目录(共93例)
章节摘录
插图:当时能够提供实际演出的民乐合奏(包括协奏曲性质的作品在内),仍是以改编性的创作为主,即从以往的小型民乐合奏作品(如聂耳的《金蛇狂舞》、任光的《彩云追月》等)或对当时群众中比较有影响的管弦乐曲(如刘铁山和茅沅的《瑶族舞曲》、李焕之的《春节序曲》等)进行大型民族乐队的改编。完全新创作的、比较成功的民族管弦乐曲数量还相当少。根本原因还在于对民族乐器的改革工作和如何为新建编制的民族乐队进行创作缺乏足够的经验。三、交响音乐(包括协奏曲)创作如前所述,中国交响音乐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初期发展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但当时发展交响音乐还不是中国音乐建设的主流。1956年北京中央乐团的正式成立和1957年后各地音乐院校作曲和表演人才的陆续登上乐坛,才为这阶段交响音乐的创作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主要体现在人们不满足于音乐创作发展仅仅局限于声乐的范畴,而有关领导对交响音乐创作也予以支持并提出了新的要求。这阶段的交响音乐新创作的主要标志是涌现出一批以重大题材为主的大型创作。如马思聪的《第二交响曲》,丁善德的《长征交响曲》,辛沪光的交响诗《嘎达梅林》,王云阶的《抗日战争交响曲》,李焕之的《第一交响曲“英雄海岛”》(后改名“天风海涛”),瞿维的交响诗《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及中央乐团集体创作的交响诗《穆桂英挂帅》和交响诗《保卫延安》等作品的公演。一方面人们对交响音乐的创作产生了空前高涨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大家对这些新创作又有一定的不满足,因而从1961年开始了我国第一次有关交响音乐创作的长达近3年的学术讨论。
编辑推荐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现代部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