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辩证法

出版时间:2006-1  出版社:高等教育  作者:姜耕玉  页数:414  
Tag标签:无  

前言

  当我还是执迷于文艺创作的青年时,就崇尚“艺术辩证法”的字眼,一见相关文章,非读不可。因为那时我从表现技巧上认知艺术辩证法的奇妙性、深邃性,认为只有艺术高手,才会谈论它,运用它。认识和掌握艺术辩证法,似乎成了打开艺术迷宫的钥匙。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在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和研究《红楼梦》时,被曹雪芹高超绝伦的辩证艺术技巧所吸引,便有意进行这方面的思考和探讨。在《红楼梦》众多人物纠葛中,曹雪芹十分擅长于“注此而写彼”,即人们常说的“一石二乌”。《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它的第一个读者脂砚斋在点评中所说“一击两鸣法”、“一笔作两三笔者”,戚蓼生称之为“石有三面佳处,不过一峰”。这类形象比喻,深入揭示了艺术操作中辩证技法的契机。这个契机,就是艺术所表现的人物或事物之间的关联及转化的关键。大凡艺术的行家里手,在创作中总是要抓住这种“关联”,描绘表现对象的个性及主要特征,取得“却于阿堵(眼睛)一处之四面”(金圣叹评点《西厢记》语)的艺术驾驭能力。这种卓著的艺术表现力或艺术功效,正是造成作品的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真正从理论上进行艺术辩证法研究,就不单单是艺术技巧的问题,而且是艺术的原理性建构,是对艺术经验的智慧的揭示。它需要从哲学、美学的背景中,从中西思维方式及文化背景的比较中,从艺术形象创造的特点和规律等方面,加以考察和论证。犹如长江黄河,一泻千里或烟波浩渺,仅是表象,只有将它们置于雪山的源头与大海的归宿的整体之中,方能洞彻其奥秘,展示其特色和魅力。

内容概要

  《艺术辩证法:中国艺术智慧形式(研究生教学用书)》不仅可作为艺术类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教材、文科类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教材,还可以作为艺术研究者、艺术创作者与广大艺术爱好者的参考读物。 作者凭借深厚的艺术理论素养和多年的创作经验,从深入考察中国文化背景与中西艺术美学比较中,发掘中国古代艺术辩证法的特点和优势,并有现代性理论的激活与转化。《艺术辩证法:中国艺术智慧形式(研究生教学用书)》具体对艺术创造规律和诸多艺术表现形式(艺术方法)进行了深入独到的辩证法的理论阐述,建构了关于经验方法的艺术辩证法的理论体系。全书理论思辨紧密结合对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文学,建筑等艺术门类的个案分析,图文并茂,凸现艺术之精要、精妙,文笔优美,原创性很强。

作者简介

  姜耕玉,1947年生,祖籍苏州,长于盐城。现任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红楼意境探奇》、《跨世纪中国诗歌描述》、《艺术与美》、《艺术辩证法》、《汉语智慧:新诗形式批评》、《艺术辩证法——中国艺术智慧形式》,诗集《我那一片月影》、《雪亮的风》等。其中专著《艺术辩证法》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并被教育部评为研究生教学用书,又被评为中国图书第二批对外推广交流重点书目。新诗作品《渔舟唱晚》被选入北师大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抽象思辨的科学方法与直觉感悟的经验方法第二节 艺术直觉的辩证思维的基本特征第三节 艺术辩证法的经验方法的理论与应用价值第二章 中国智慧形式与诗性认识第一节 实践的智性、实用理性与主体悟性第二节 艺术辩证形式的母题之一:阴阳之道第三节 艺术辩证形式的母题之二:有无之境第四节 艺术辩证形式的母题之三:言(象)意之表第五节 艺术辩证形式的母题之四:抑扬之法第三章 相反相成的艺术生成系统第一节 艺术联系的整体:“一一尽其灵而足其神”第二节 艺术的潜能与转化:“彼出于是,是亦因彼”第三节 艺术的非存在与存在: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第四章 艺术体验中的心物交融:互反的同化第一节 虚静:物我两忘的最高体验境界第二节 心物交融的层次:神遇一物化一迹化第三节 心物交融的深度: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第五章 艺术形象创造:“一”的离异与合一、孕生与增值第一节 背景:“一”的形而上的底蕴第二节 “一乃文之真宰”——万取一收以少总多第三节 “一”的发现:生中求熟熟中见新第四节 “一”的发掘:因小见大工细亦阔大第五节 一则杂而不乱杂则一而能多第六节 “化一而成絪缊”第六章 中国艺术创造的极致:“三圆”景观第一节 悟觉圆:完整深邃的创造性直觉方式第二节 落笔圆:融通流转的自然运化之功第三节 意境圆:虚实相生、返虚入浑的创化形态第七章 外形内视:纹质形神庄谐美丑第一节 外形内视之一:“文附质”“质待文”第二节 外形内视之二:以形写神离形得似第三节 外形内视之三:寓真于诞谐中见庄第四节 外形内视之四:丑中见美美藏于丑第八章 情境创造:繁简深显动静冷热第一节 笔减而意繁第二节 秘响旁通深入浅出第三节 以静显动动中显静第四节 冷热相济乐景写哀第九章 虚幻空间或灵境的创造:超越与真实第一节 似幻似真幻中有真第二节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第三节 有限中见无限瞬间即永恒第十章 叙事与节奏:奇正悲喜张弛起伏第一节 平中见奇奇中见正第二节 悲喜变幻为人世情态第三节 一张一弛起伏相倚第十一章 物质形式结构:对比效果与和谐的深度第一节 形式美的规则:差异和对立中的平衡对称与形式心理第二节 色彩和光:冷与暖浓与淡明与暗第三节 线条或动作:曲与直刚与柔第四节 音乐或对话:高低强弱长短厚薄第五节 艺术布局结构:宾主远近藏露疏密第十二章 技巧或风格:炉火纯青、归真返朴的境界第一节 大巧若拙拙处见工第二节 雅中有俗愈俗愈雅第三节 绚烂归于平淡古朴即现代附录一 心情魔态几千般——《红楼梦》对人物感情的辩证形态的刻画一、亲不隔疏二、不是冤家不聚头三、幻情浓处故多嗔四、情痴苦泪多五、忍悲强笑六、微密久藏偏自露附录二 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红楼梦》人物描写多维功能的辩证艺术规律一、注彼而写此目送而手挥二、似谲而正似则而淫三、云月二者之间有妙理贯通四、虚实互藏两在不测五、物体美源于杂多部分的和谐效果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二章 中国智慧形式与诗性认识  第一节 实践的智性、实用理性与主体悟性  中西哲学渊源有着不同的特点。如果说古希腊辩证法“虽然正确地把握了现象的总画面的一般性质,却不足以说明构成这幅总画面的各个细节;而我们要是不知道这些细节,就看不清总画面”,那么,中国古代辩证法则是以个别突破见长,通晓“总画面的各个细节”,使“总画面”反现出实践的智性之光。  美国建筑大师赖特曾引用《老子》中的一段话:“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用来说明建筑创作应该着眼于有用的空间。欧美各国一些现代建筑师根据这个道理,批评几千年来建筑艺术把重点放在美化实体上,是颠倒了主次。赖特等西方建筑师虽仅取老子这一著名的“因有用无”的比喻的基本义,却也表明中国古代辩证法的实践的智性的特点。先秦兵家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以及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闻名于世的兵学、农学、医学、天文、艺文各类著作,包裹着丰富深刻的辩证法因素。如兵法中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避实击虚”、“声东击西”,以及奇与正、虚与实、攻与守、分与合、方与圆、动与静、疾与徐、积与疏、盈与虚、众与寡、逸与劳等一系列辩证范畴,都是直接付诸战争实践,并且有利于驾驭战争、出奇制胜的计谋对策。兵法还与社会斗争、人事经验等连成一体。再如,中医医学模式的整体恒动观、天人相应观、形神合一论、邪正标本论等,无不闪烁着辩证智慧的光芒。中医治疗的最高原则就是“阴平阳秘”,“阴阳调和”。《内经》中有关“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论述,都体现了阴阳的对立统一、互相流转的观点。中医学的“阴阳”及有关精、气、神的观念,受《易传》的影响更大。中国辩证法的实用智性与中国文化的实用性格相融合,一方面在兵、医、农、艺等实践活动中形成了各自专业门类的实用辩证法,另一方面也有了各类实践活动相联系的朴素而抽象的辩证法理论。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艺术辩证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