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7 出版社:高等教育 作者:袁行霈 页数:490 字数:57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黄霖、袁世硕、孙静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4卷)(第2版)》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文学史(第4卷)(第2版)》深入描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将中国古代文学置于广阔的中国文化背景中进行研究与探讨,具有开放性和前瞻性。这次修订,在保持原来的编写宗旨、指导思想、体例、框架、特色、结构和篇幅的前提下,弥补已发现的缺失,使之更加完善。修订工作主要在以下三方面:一、修正明显的错误;二、审慎地增加新的资料,吸收新的研究成果;三、进行必要的增删,使体例和文风进一步统一。
《中国文学史(第4卷)(第2版)》适合作为高校中文系的通用教材,亦可供古代文学爱好者、研究者学习参考。
书籍目录
第七编 明代文学
绪论
第一章 《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
第二章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
第三章 明代前期诗文
第四章 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
第五章 明代杂剧的流变
第六章 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第七章 汤显祖
第八章 《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
第九章 《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
第十章 “三言”,“二言”与明代的短篇小说
第十一章 晚明诗文
第十二章 明代的散曲与民歌
第八编 清代文学
绪论
第一章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第二章 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
第三章 清初白话小说
第四章 《聊斋志异》
第五章 《儒林外史》
第六章 《红楼梦》
第七章 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
第八章 清中叶的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
第九编 近代文学
绪论
第一章 龚自珍与近代前期诗文词
第二章 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
第三章 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
第四章 近代后期的小说与戏曲
文学史年表
研修书目
后记
第二版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七编 明代文学 绪论明代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开国,到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1644)自缢,前后共计277年。在元代文学新变的基础上,明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有曲折,有突进,呈现了一种波浪形的态势。这大致可分成两个阶段:前期作为元代文学的馀波和明代中后期文学突变的准备,可以视作中国中古文学的最后阶段;嘉靖(1522—1566)以后,文学变革犹如狂飙突至,迅猛异常,中国文学正式步入近古的新时代。从明中叶到清代鸦片战争,是中国文学近古期的第一段。元明之际的社会动荡,形成了一股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涌现了一批精神上比较解放而且富有时代使命感的文人。文学作品在崇尚酣畅雄健的阳刚之美时,常常浸透着作家深沉的忧患意识。以《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的编著,南戏的中兴和宋濂、刘基、高启等诗文作家的作品为代表,文学创作出现了一时繁华的景象。但文学发展的这种势头很快就遭到了阻扼和摧残。明初经济的复苏,人民生活的相对安定,销蚀了士人的忧患意识;而思想文化上的专制主义和特务统治,又平添了创作上的不安全感。精神上贫乏的知识分子在追求仕进和自我平衡的心态中,欣赏一种平稳和谐、雍容典雅的美。生机勃勃的小说、戏曲创作受到了轻视和限制,“台阁体”的诗歌和讴歌富贵、道德、神仙的戏剧泛滥,文学创作导向贵族化、御用化而滑入了低谷。明代中叶,随着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和统治集团的日趋腐朽,思想控制的松动,以及王阳明心学的流行,文学逐步走出了沉寂枯滞的局面。特别是在嘉靖以后,很快地由复苏而大踏步地向前迈进。这时的文学创作随着接受对象的下层化、市民化而更加面向现实,创作主体精神更加高扬,从而突出了个性和人欲的表露。此外,叙事文学的全面成熟,各体文学语言的通俗化,以及流派意识的自觉,也都充分地显示了文学正在有力地向着近代化变革。这场变革的标志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的刊刻和风行,《西游记》和《金瓶梅词话》的陆续写定和问世,兴起了编著章回体通俗小说的热潮。
后记
本书从1995年8月开始筹划,历时两年半,到现在已经编写完毕,共四卷、九编,不久即将出版发行呈献给读者了。 本书实行全书主编和各编主编负责制。由全书主编聘请各编的主编,各编主编再聘请撰稿人,全书主编和各编主编组成编委会。全书主编、各编主编和撰稿人共30位,分别来自19所高等院校。我们规定,全书主编须兼任一编的主编;全书主编和各编主编必须亲自撰稿,由全书主编和各编主编执笔的部分大致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各编的主编主持本编的撰写2r-作,对本编负责。全书主编对全书负责。 编写工作一开始即由全书主编提出本书的指导思想和宗旨,并对本书的体例、篇幅、附录以及整个编写工作,做了总体设计,起草了《编写X-作要点》和《编写工作条例》,这两份文件在1995年12月的第一次编委会上讨论通过。然后由各编的主编起草各自负责的那一编的《编写大纲》,经全书主编统改成为《中国文学史大纲》。1996年3月召开全体撰稿人会议,就《编写条例》、《编写要点》和《中国文学史大纲》进行讨论,取得一致认识,然后分别撰稿。1996年8月,召开了第二次编委会讨论各编的样稿。8月以后又互寄一两章样稿,交流审阅。1997年3月召开了第三次编委会,讨论由各编主编执笔的各编绪论,以及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1997年8月全书主编收到全部书稿后,又逐章逐节地作了增删、修改和润饰。 撰写《中国文学史》这样的国家级重点教材,有必要广泛吸引学术造诣高的、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共同参与。在充分发挥每一位编写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集中大家的智慧,形成合力,才能达到较高的水平。这里的关键是建立良好的学术风气,以良好的风气将大家团结起来愉快地工作。如何发挥每一位撰稿人的专长,同时又使大家写的书稿符合教材的体例、特点,以及本书统一的宗旨方针,也就是如何协调学术个性和学术共性的关系。
编辑推荐
《中国文学史》第一版荣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中国文学史》(第4卷)适合作为高校中文系的通用教材,亦可供古代文学爱好者、研究者学习参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