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十论

出版时间:2004-11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程伟 编  页数:313  
Tag标签:无  

前言

  冷战结束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两大阵营政治和军事对抗的结束以及计划经济国家的大规模市场化经济转型,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格局,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需要厘清的重大问题。如何系统梳理并回答这些问题,成为摆在世界经济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们原本打算撰著《世界经济概论》或者《世界经济学》,但是考虑到世界经济极具复杂性和多变性,短期内很难形成被学术界普遍接受的理论体系框架,便放弃了最初的想法,决定选取世界经济领域最基本、最重大的问题,以《世界经济十论》为名,撰写一本既具教材特色、又具学术讨论性质的专著。这一选题得到辽宁大学“211工程”建设学术委员会的高度重视,被列为重点扶持和资助的项目。  《世界经济十论》的撰著基于两大目标,一是作为教材使用,二是具有学术讨论性。因此,该书既可以作为我国高校经济类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对世界经济感兴趣的学者以及实际工作者了解和研究相关问题的参考用书。  全书的结构安排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宏观总论。这一部分由一、二、三章构成,主要从世界经济格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三个方面论述世界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第二部分是世界经济的运行与国际协调。这一部分由四、五、六章构成,主要从世界经济的发展在贸易、金融、生产等领域表现出来的经济运行问题入手,探讨国际贸易、国际货币金融、跨国生产投资三个方面的矛盾和国际协调机制等。第三部分是世界经济的制度演进。这一部分由七、八、九章构成,分别对成熟型、赶超型和转轨型三类经济体的制度变革进行论述。第四部分是世界经济与中国,即第十章。这一部分,一方面从全球的视角对中国经济的经验教训做出历史的总结;另一方面,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线,分析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背景和对策。  本书的撰著由程伟提出动意,设计大纲,并对全书进行统改。参加撰著的人员和具体分工是:程伟——第一、九、十章;刘钧霆——第二、四章;王韶玲——第三章;邢源源——第五章;崔日明、邹东颖——第六章;刘洪钟——第七章;徐平——第八章。

内容概要

  《世界经济十论(经济学管理学类)》选取世界经济领域最基本、最重大的问题展开论述。全书从世界经济格局、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三个方面论述世界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从世界经济的发展在贸易、金融、生产等领域表现出来的经济运行问题人手,探讨国际贸易、国际货币金融、跨国生产投资三个方面的矛盾和国际协调机制等。全书分别对成熟型、赶超型和转轨型三类经济体的制度变革进行论述.最后从全球的视角对中国经济的经验教训做出历史的总结,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线,分析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背景和对策。  《世界经济十论(经济学管理学类)》既可以作为我国高校经济类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对世界经济感兴趣的学者以及实际工作者了解和研究相关问题的参考用书。

作者简介

  程伟,男,1954年生,俄罗斯联邦政府财政金融大学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大学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首席导师,辽宁大学国家重点学科“世界经济”的学术带头人,现在辽宁大学校长,兼任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东欧中亚经济研究会副会长、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沈阳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12个学术团体的领导职务。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辽宁省政府特邀研究员。先后荣获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入选专家、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省跨世纪杰出中华英才、沈阳市优秀专家、沈阳市归国英才十佳人物、沈阳市劳动模范等称号。  程伟教授主要从事世界经济、转轨经济以及俄罗斯经济的教学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公开发表论文80余篇,自撰和主编学术专著10部,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九五”、“十五”重点项目各1项,其他国家级研究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5项,10余项研究成果获奖。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与前瞻第一节 导论一、关于“格局”的内涵二、关于“格局”的分类及其相互关系三、研究世界经济格局的意义第二节 二战前世界经济格局的简要回顾一、世界经济形成的过程二、一个百年:英国独霸世界经济三、又一个百年:资本主义列强共同主宰世界第三节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演变的历史总结一、“两极”格局的实体及其特点二、“两极”格局实体的演变及其解体三、“两极”格局解体的历史必然性第四节 新时期世界经济格局变动的基本态势一、冷战后时代世界经济格局形成的长期性二、“一超多强”的现实架构与多极格局的大趋势三、战略机遇期与我国的对策思路思考与讨论第二章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第一节 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状况及其动因一、经济全球化的初步形成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深入发展三、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基本动因第二节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一、发展程度的幼稚性二、参与主体的差异性三、利益分配的非均衡性四、对世界经济影响的两重性第三节 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模式比较及其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关系一、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模式比较二、区域经济集团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关系第四节 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所面临的基本矛盾一、当前一体化过程中的基本矛盾二、发展中国家的适应性选择思考与讨论第三章 从科技革命浪潮到知识经济时代第一节 知识经济概念解读一、知识经济概念的由来二、知识经济的基本内涵三、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第二节 知识经济时代生成的客观规律一、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科技是第一推动力二、发展的历史传承性:发展阶段不可逾越三、发展的不平衡性:赶超先进成为可能四、发展的渐进性:知识经济任重道远第三节 知识经济时代生成的影响因素一、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修正与局限二、制度创新与政策调整的促进作用三、旧体制的束缚与不稳定因素的存在四、知识经济发展可能带来的新问题第四节 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对策一、各国发展知识经济的基础实力与现状二、发展知识经济的共同措施及其差异性三、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思考与讨论第四章 国际贸易与协调机制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运作机理一、国际贸易动因的理论起源与发展二、国际贸易的经济效应分析第二节 国际贸易的政策实践一、国际贸易政策的类型及其演进二、国际贸易政策的实质及其选择第三节 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一、地区分布非均衡化二、贸易对象多样化三、商品结构高级化四、区域贸易自由化第四节 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运行一、国际贸易协调机制形成与发展的轨迹二、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运行方式三、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意义及其未来调整思考与讨论第五章 国际货币制度与协调机制第一节 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一、国际货币制度概述二、国际货币制度的历史沿革第二节 国际货币制度的现状及其改革一、现行国际货币制度的形成及其特点二、国际货币制度面临的挑战三、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态势第三节 国际货币制度的协调机制一、固定汇率制度下的国际协调二、浮动汇率制度下的国际协调第四节 国际货币制度的发展趋势一、欧元问世:现行国际货币制度调整的重要契机二、欧元走势:成绩与问题三、国际货币制度前景展望思考与讨论第六章 国际直接投资与协调机制第一节 国际直接投资概述一、国际直接投资的产生与发展二、国际直接投资方式三、21世纪国际直接投资的新形势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的比较第二节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一、国际直接投资主流理论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三、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最新发展第三节 国际直接投资中的跨国公司一、跨国公司发展战略调整二、跨国公司投资战略调整三、跨国公司技术研究与开发战略调整四、跨国公司组织结构调整第四节 国际直接投资的协调机制一、国际法规的协调管理二、世界贸易组织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协调三、经济一体化组织对国际投资的管理与协调四、发达国家高峰会议协调及跨国公司之间微观协调思考与讨论第七章 成熟型国家经济体制的变迁第一节 成熟型国家经济体制的历史演变一、新古典经济学与自由放纵的市场经济二、“大萧条”、凯恩斯革命与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第二节 成熟型国家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理论基础一、“滞胀”与新自由主义的复兴二、成熟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第三节 成熟型国家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一、以私人财产所有权为核心的自由企业制度二、以市场竞争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三、以财政金融杠杆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四、以健全的法制为市场秩序的保障第四节 成熟型国家经济体制的进一步调整一、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体制进一步调整的时代背景二、经济体制进一步调整的主要内容思考与讨论第八章 赶超型国家经济体制的出路第一节 赶超型国家经济体制的形成一、赶超型国家经济体制的界定二、赶超型国家经济体制形成的基础三、赶超型国家经济体制的特点四、赶超型国家经济体制的历史贡献第二节 赶超型国家经济体制面临的挑战一、赶超型经济外部条件的变化二、赶超型经济基础结构的变化三、赶超型国家经济体制面临的挑战第三节 赶超型国家经济体制的调整方向一、赶超型国家经济体制调整的进程二、赶超型国家经济体制调整的方向三、赶超型国家经济体制调整的启示思考与讨论第九章 转轨型国家经济体制的变革第一节 斯大林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地位一、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原因二、苏联计划经济体制运行的绩效三、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评价第二节 苏东国家转轨前的体制改良一、苏东国家体制改良的主要内容二、苏东国家体制改良的成因分析三、苏东国家体制改良的积弊后果第三节 计划经济国家体制转轨的初步实践一、起点的同步性与政治选择的分野二、方向的一致性与道路选择的差异三、绩效的时点考察与动态的综合分析思考与讨论第十章 世界经济与中国第一节 列强分割与新中国的诞生一、资本主义迅速崛起二、旧中国由兴盛走向衰落三、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全中国第二节 艰难求索与中国经济的起飞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得与失二、社会主义建设的两次挫折三、改革开放迎来中国经济的春天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走向现代化一、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特征二、中国现代化的政策取向三、防范风险的对策思路思考与讨论

章节摘录

  第一,“世界经济格局”是决定“世界政治格局”乃至“世界格局”的本源的因素。我们常说,经济是基础。这一命题不仅在单独的国家内部成立,而且在整个的世界范围也同样成立。从长期看,一个国家要强大,要发展,除了扩大经济规模、提高经济水平、增强经济实力的途径之外,别无其他选择。一样的道理,世界上各种力量的对比关系,各种力量的组合状态,以及各种力量的消长变化等,归根结底,也取决于经济的因素。政治、军事等非经济因素,对于国际事态的状况和演变有一定的影响,甚至较大的影响,对此,我们充分肯定。但有两点必须看到,一是一定的政治、军事等实力的形成,其本身就是以一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为后盾的。一个经济弱小的国家成为一个政治或者军事强国,这是不可想象的;二是政治、军事等非经济因素带给世界的影响是相对短暂的,而经济因素带给世界的影响却是长期的,持久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存在“世界经济格局”、“世界政治格局”、“世界格局”的不同分类,而且直观上“世界经济格局”又似乎只是“世界格局”中的一个子系统,但事实上它在诸种“格局”的方位配置中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世界政治格局”和“世界格局”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是本源的因素。  第二,诸种“格局”呈现出向“世界经济格局”逐渐靠拢的趋势。我们提出“世界经济格局”是构成“世界政治格局”乃至整个“世界格局”的物质基础,是本源的因素,但这绝非意味“世界经济格局”本身就是“世界政治格局”或者“世界格局”。因为,某一国家或者地区旨在提高自己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和增强其综合实力,往往可以通过暂时牺牲一定的经济利益而换取政治、军事力量的扩张的途径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世界经济格局”同“世界政治格局”及“世界格局”之间必然出现“不对称性”。愈是以牺牲经济利益的方法扩张政治与军事的力量,“不对称性”就愈增大。但是,由于经济是基础,经济力量的对比关系是决定政治力量和综合力量对比关系的具有长期而稳定性质的因素,所以,靠牺牲经济利益扩张非经济力量,以谋求自己政治、军事等国际地位提高的策略,显然难以持久使用。如果采取相反的策略,即主要以发展经济的途径巩固和提高自己在国际上各个领域的地位,则“不对称性”势必弱化,“世界政治格局”和“世界格局”势必向“世界经济格局”逐渐靠拢。当今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正是这样一种大趋势,因此,紧紧围绕“世界经济格局”研究世界,就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世界经济十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