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4-1 出版社:蓝色畅想 作者:邱紫华 页数:344
Tag标签:无
前言
前言 埃及的历史与文化概况 尼罗河谷和三角洲地区是人类最早定居地和文明发源地之一。近两百年来的考古发掘和研究证明:早在两万年以前,在上埃及的尼罗河第二瀑布以南的两岸河谷高地上就有人类居住繁衍。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时,人们开始移居尼罗河狭长的谷地中进行农牧渔猎生产活动。从考古发掘看,这些原始人群正处在新石器时期。但这些人群不一定是后来创造了灿烂文明的古埃及人,因为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这些原始人群的文化表征突然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另一种特征颇为殊异的文化。埃及学的考古专家们称后来的民族为哈姆语族。他们是来自亚洲的哈姆人,也称含族人。这些人群侵入尼罗河谷地,征服并驱赶了最早的土著原始人群。他们居住的是砖木结构的房子,而不是先前民族所住的茅草棚。以后,又有分批来自西亚的塞姆人(也称闪族)入侵尼罗河谷地,经过漫长时间的杂居、混合,哈姆人、非洲人以及塞姆人就同化为一个新的部族,史称古埃及人。古埃及人很早就在西奈半岛地区发现了铜矿并进入了青铜时代,这时开始运用象形图画文字。埃及学家普遍认为,创造古代埃及文化和宗教的原始部族,可能与东非、西亚地区的一些种族有血缘关系。古埃及人文化的最早的、最主要的基因来自非洲,稍后与西亚文化渗透混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征。 埃及的文化最早起源于上埃及。公元前4000年左右,埃及出现了统一的趋势,40个州分别形成了上埃及、下埃及两个王国。上埃及占据了尼罗河谷南部,以爱卡州为中心,国王戴白冠,以鹰神为王国保护神;下埃及以布托州为中心,国王戴红冠,以蛇神为王国保护神。公元前3200年左右,上埃及国王美尼斯发动战争占领了下埃及。统一后的埃及定都提尼斯城,又在尼罗河三角洲顶端建立了新首都白城。这个新都城就是后来在历史上闻名遐迩的孟菲斯城。埃及历史久远,第一次撰写埃及编年史的是托勒密王朝时期的埃及祭师马涅托。他在公元前280年左右,用希腊文按照王朝递嬗的顺序,把埃及史分为31个王朝,而把统一前的历史时期称做“前王朝时期”。这种分段法一直沿用至今。19世纪埃及学兴起之后,历史学家们为了简便,把31个王朝时期划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和两个过渡时期,即“古王国时期”、“中王国时期”、“新王国时期”和“第一中间期”、“第二中间期”。公元前330年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入侵埃及,此后,由亚历山大的部将建立了托勒密王朝,埃及古代史便告一段落。这就是现今的著作中普遍使用的分期。 古代埃及社会是典型的王权专制的家族奴隶制社会。国王拥有绝对权力。
内容概要
《东方美学简史》介绍了东方各民族美学思想的历史发展及特点,揭示了东方民族审美思想的独特性及其在艺术上的独特表现,凸现了东方美学独特的美学性质和价值等内容。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编 古埃及的美学思想前言埃及的历史与文化概况第一章 古埃及的审美意识第一节 由原始思维生发出来的审美思维第二节 原始思维特征在古埃及审美和艺术中的表现第三节 埃及人生活和艺术及宗教中的审美观念第二章 埃及建筑艺术的美学特征第一节 建筑艺术的“永恒”理念第二节 金字塔的美学意蕴第三节 埃及王陵所追求的形式美第四节 埃及神庙的美学特征第三章 埃及艺术(Art)的历史分期第一节 埃及艺术的历史分期第二节 埃及史前的艺术创造和美学特征第四章 埃及浮雕和壁画艺术的美学特征第一节 埃及浮雕和绘画的创作法则第二节 埃及浮雕和绘画的内容与风格的变迁第五章 埃及雕塑的美学特征第一节 埃及雕塑的不变法则第二节 埃及雕塑的历史展示第二编苏美尔一阿卡德、古巴比伦、赫梯、亚述的美学思想前言 古代中近东历史与文化概况第一章 古代苏美尔的美学思想第一节 苏美尔文化概况第二节 苏美尔人的审美观念第三节 苏美尔一阿卡德时代造型艺术的美学特征第二章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诸民族的美学思想第一节 古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的哲学美学解读第二节 赫梯、亚述和新巴比伦的美学思想第三编 希伯来、波斯、阿拉伯伊斯兰民族的美学思想第一章 希伯来民族的美学思想第一节 希伯来历史与文化概况第二节 “罪感”的宗教和哲学第三节 希伯来民族精神的特点第四节 《圣经·旧约》中的崇高观第五节 《圣经·旧约》中的美学思想第六节 希伯来民族悲剧精神的独特显现第二章 古代波斯民族的美学思想第一节 古代波斯历史与文化概况第二节 《阿维斯塔》二元对立的原型意象的美学阐释第三节 古代波斯的建筑艺术第四节 中世纪波斯诗歌的美学特征第五节 中世纪波斯文学中的悲剧意识第三章 阿拉伯伊斯兰宗教哲学和美学思想第一节 阿拉伯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概况第二节 阿拉伯半岛的地理环境对民族精神的影响第三节 阿拉伯民族的美学思想第四编 印度美学思想前言印度的历史与文化概况第一节 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第二节 多样化统一的文化结构第三节 千年不变的农业村社文化第一章 吠陀时期的美学思想第一节 前期吠陀经典中的宗教哲学和美学思想第二节 后期吠陀经典《梵书》、《森林书》的宗教哲学思想第三节 《奥义书》的宗教哲学思想第二章 《奥义书》的美学思想第一节 《奥义书》的思维特征第二节 《奥义书》中美的两个层面第三节 《奥义书》中的美论和美的形态论第三章 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的美学思想第一节 《薄伽梵歌》和《摩奴法论》中的哲学思想第二节 两大史诗中的“达磨”思想对审美思想的影响第三节 两大史诗中的诗学观念第四节 两大史诗的悲剧观念第四章 印度佛教美学思想第一节 佛教美学的哲学基础第二节 佛教美学思想的逻辑起点及范畴第三节 佛教美学思想中美的层次和美的形态第四节 佛教的思维方式与审美思维的暗合与重叠第五节 佛教文学的审美特征第六节 佛教艺术的美学特征第五章 印度古典主义美学思想第一节 古典主义美学范畴体系第二节 古典主义“情味”美学理论第三节 古典主义美学的“韵”论第六章 泰戈尔的美学思想第一节 泰戈尔的宗教哲学思想第二节 泰戈尔的美学思想第五编 日本美学思想前言日本的历史与文化概况第一章 日本文化思想的原点第一节 森林与海洋文化是日本美学生成的土壤第二节 神道教对审美思想的影响第二章 古代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持续影响第一节 儒家思想的影响第二节 佛教思想的影响第三节 中国审美文化对日本美学的影响第三章 日本民族的思维特征和审美意识第一节 日本民族的性格和思维特征第二节 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第三节 日本民族的悲剧精神和喜剧精神第四节 日本民族的艺术美观第四章 日本美学范畴第一节 日本美学范畴的特点第二节 自然美范畴的文化阐释第三节 艺术美范畴的文化阐释结束语 古代东方美学的现代启示主要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人类就是这样首先在生命领域中,其次在一切领域中,同必然的法则抗争,企图并敢于超越必然而跨入无限的领域。英国美学家斯马特指出,“如果苦难落在一个生性懦弱的人头上,他逆来顺受地接受了苦难,那就不是真正的悲剧。只有当他表现出坚毅和斗争的时候,才有真正的悲剧,哪怕表现出的仅仅是片刻的活力、激情和灵感,使自己能超越平时的自己。悲剧全在于对灾难的反抗”。英国美学家阿·尼柯尔也指出,“死亡本身已经无足轻重。悲剧认定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死亡什么时候来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在死亡面前做些什么”。①朱光潜指出:“对悲剧来说紧要的不仅是巨大的痛苦,而是对待痛苦的方式。没有对灾难的反抗,也就没有悲剧。引起我们快感的不是灾难,而是反抗”。②这些见解,就是强调悲剧性的精髓在于悲剧精神。 著名的系列神话故事《奥西里斯和伊西斯》、《荷拉斯同塞特》中,就把这种悲剧意识表现得相当充分。 故事是说,远古时代曾有一个正义的国王叫奥西里斯,是埃及国家和典章的缔造者和制定者。他的妹妹即爱妻伊西斯美丽而聪明,经常在他外出时帮助他处理政务。国王和王后都受到人民的爱戴。他们有一个弟兄叫塞特,他为人阴险凶狠。塞特妒忌奥西里斯的声望并想夺取王权,所以就设计要除掉奥西里斯。他把奥西里斯诱入一个金柜子里并把柜子钉死,抛入尼罗河中。金柜子从尼罗河流入了地中海,漂浮到俾布罗斯的海岸上。伊西斯四处寻找,终于找到了奥西里斯的尸体。神听到了伊西斯悲恸的哭声,就使奥西里斯复活过来。以后塞特又一次利用机会杀死了奥西里斯,并把他的尸体切成十四块,丢在全国各地。伊西斯再一次寻找丈夫的下落,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几乎收集全奥西里斯身体的各部分,就差生殖器,因为它已落入尼罗河,被一条大鱼吞食了。伊西斯便用木头仿做一个生殖器,以免奥西里斯身体残缺不全而不能复生。伊西斯又一次恳求神们让奥西里斯复活,神们同意它复活,但是不能再回人间,便任命他为冥世的国王,掌管另一个世界。只有每年的春天,伊西斯才能同他见面。后来伊西斯同丈夫的灵魂相会而怀孕,生下了儿子荷拉斯。塞特已成为埃及的国王。伊西斯在远离尘世的地方将儿子抚养成人,并教会儿子掌握一切必需的知识和才能。伊西斯漫游全国,号召人们不要忘了贤明的国王奥西里斯,请求人们帮助荷拉斯推翻塞特的统治,恢复荷拉斯的王位继承权。从此,国家分裂为两部分,进行了长期的战争,但是不分胜负。最后众神决定结束这场战争,并组织了法庭来裁定王位的继承问题。
后记
《东方美学简史》教材是作者在高校多年讲授“东方美学史”课程的基础上编写的。1990年,作者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七五’规划基金资助项目”的“东方美学研究”课题(国基8913ZX037),正式开始了对东方美学的研究和教学。1993年作者承担了“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八五’规划资助项目”中的“原始思维与中国艺术表现”课题;1998年作者承担了“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九五’规划资助项目”中的“印度美学研究”课题;2000年作者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中的“东方美学范畴研究”课题;2001年又参与了著名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汝信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中的“西方美学史”中的“文艺复兴至启蒙主义美学”部分的写作。目前,这些工作都已完成。专著《东方美学史》(上、下卷,约90万字)也于2003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本教材就是在这些研究基础上、在长期的教学中所总结的成果。 东方美学是人类最古老、最丰富的美学思想。但是对它的研究却是美学研究中最薄弱、最欠缺的领域,亟待美学研究者去开拓和深化。东方美学中包含着大量深刻的富有智慧的思想,千百年来这些思想不断产生出绚丽多彩的艺术成果。我们认为,任何一种美学理论,如果缺少东方美学的思想,它终究是苍白的、不完全的,也就不能称之为“世界性”的美学。只有在东方美学思想得到充分的重视和研究之后,只有真正洞察到了东方美学的奥秘,总结出它的基本原理之后,才有可能尝试把东方美学与西方美学加以比较和融合,才有可能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总结出真正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原理”和“美学思想史”,而这正是21世纪美学理论全球化的必然趋势。因此,写作《东方美学简史》教材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本书由邱紫华撰写“印度美学思想”与“日本美学思想”部分;王文戈撰写“古埃及的美学思想”、“苏美尔一阿卡德、古巴比伦、赫梯、亚述的美学思想”、“希伯来、波斯、阿拉伯伊斯兰民族的美学思想”。最后由邱紫华审读、统稿。由于目前国内、国外均无可供参考和借鉴的同类教材、著作,这部教材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也因此必然存在着种种不足甚至谬误之处。恭请学者和教师指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