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思想史

出版时间:2003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谢遐龄 主编  页数:418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人喜欢凡事都问个为什么。为什么要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除了课程结构的理由,还有什么其他理由?在这里要提出的回答就是:思想,特别社会思想,对社会发展有着推动作用。  社会学的基本原理——互动创造社会结构——由马克思首先提出。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讲交换产生价值。交换是互动,价值是一种社会结构。交换进一步施行,价值而货币而资本:货币与资本也是社会结构。马克思的用语是交换产生经济学范畴的辩证运动,其实就是互动创造社会结构。《资本论》不仅是经济学著作,也是哲学著作(阐述历史唯物主义),还是社会学著作。马克思的发现,强调普通人的日常行为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当时为解决衣食住行必须从事的生产劳动是最普遍的日常行为。人类在生产劳动中必定要相互打交道,因而生产劳动必定是互动的。之所以说劳动创造社会,是因为这种人类日常行为在过去的时代占有最大比重,因而说生产劳动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马克思称自己的这一重大发现为历史唯物主义,引申为“互动创造社会结构”,就是社会学的基本原理。由此可见,马克思的《资本论》是社会学的重要源头。  那么,社会思想怎样对社会发展起作用?  人们在日常行为的相互打交道过程中,必定伴随着理解(或称领会、意识等)。互动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动作与心之活动交缠在一起不可分割。行为、行动、实践不等于动作。这些概念内涵思维、情感、意志等要素,这些要素总称心之活动。社会思想对这些要素会起重要作用。例如,产生交换价值这一社会结构的物品交换活动,必须是行为者把交易对方看作该物品的所有者,还必须以等价交换为原则。又如,向银行借了钱可以不还,或者在借钱时就没打算还,这样的互动产生的社会结构就一定不是信用制度。  再以一个最日常的现象为例。中国家庭的父母亲都要求孩子“听话”。这是亲子互动的主要模式。大体可以认为古代的“孝悌”所要求的“承志”,通俗说就是“听话”。“承志”要求更高些——不用双亲、上级说话也能够揣摩出他们的意图。个人在整个社会化过程中,“听话”是主要指针。与“听话”关联的亲子互动以及更广泛的社会互动联系、着什么样的思想、价值观念,会产生出什么样的社会结构,是不言而喻的。  创建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法治、民主的现代化建设,人们常常称为“社会转型”。

内容概要

  《中国社会思想史》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作者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和古为今用原则,对中国历代社会思想进行梳理并予以客观分析和评价,注重系统把握中国历代社会思想的基本内容与基本特点;把握中国历代社会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各种社会思想发生、发展及衰落的原因和历程,进而探讨中国社会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中国社会思想史》为教育部社会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主要适用于高校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本  科教学。

书籍目录

目录第一编 封建社会的崩溃与平民观念的兴起——西周至战国第一章 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第一节 商代文明及其社会思潮第二节 西周时期的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第三节 周公的天命观及敬德保民思想第二章 孔子“仁”与“礼”并重的儒家社会思想第一节 复礼与正名第二节 孔子社会思想的核心:“仁”第三节 “为政以德”的社会管理思想第三章 孟子与儒家以“仁”为中心的社会思想第一节 性善论第二节 以“仁政”为中心的社会整合方案第三节 社会分工与社会变迁理论第四章 荀子与儒家重“礼治”的社会思想第一节 “人性恶”与人的社会化第二节 “明分使群”的社会组织理论第三节 “隆礼重法”的社会控制思想第四节 “王道”理想第五章 墨子与墨家学派的社会思想第一节 “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观第二节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社会改革方案第三节 社会组织与社会控制第六章 老子与庄子“自然”、“无为”的道家社会思想第一节 老子“自然”、“无为”的社会思想第二节 庄子“逍遥”、“游世”与“在宥”、“天放”的社会思想第三节 对社会与文明的批判第七章 管子与管仲学派的社会思想第一节 法、礼并重的社会控制思想第二节 顺民、富民与济民第三节 管子与管仲学派的社会组织思想第八章 商鞅、韩非“以法为本”的法家社会思想第一节 商鞅重耕战、尚法治的社会思想第二节 商鞅与韩非的社会变迁理论第三节 韩非子的“计算社会”论第四节 韩非子“法、术、势”相结合的社会控制思想第二编 郡县制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巩固与瓦解——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第九章 汉初之黄老无为与《淮南子》中的社会思想第一节 秦政与汉初之黄老无为第二节 《淮南子》糅杂儒道的社会思想第十章 以德为教与贾谊对礼乐文化的阐扬第一节 秦亡与汉初之社会状况第二节 民无不为本第三节 刑不上大夫第四节 以德为教第十一章 《公羊传》之改制立法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第一节 《公羊传》中的社会思想第二节 董仲舒的社会思想与汉统治规模的奠立第十二章 《盐铁论》中的儒法之争第一节 文教与武功第二节 农本与工商第三节 仁义与功利第四节 刑法与德教第十三章 《礼运》中的社会思想与王莽之托古改制第一节 《礼运》中的社会理想第二节 王莽的托古改制第十四章 东汉儒学的谶纬化与批判思潮第一节 《白虎通》中儒学与谶纬的结合第二节 《论衡》与反谶纬思潮第十五章 魏晋玄学中的名教与自然之争第一节 王弼名教出于自然的社会思想第二节 阮籍、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社会思想第三节 郭象“名教即自然”的社会思想第十六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教社会思想第一节 葛洪“外儒内道”的道教社会思想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社会思想第三编 大一统王朝的重建与完善——隋至明末第十七章 王通与贞观统治集团的社会思想第一节 王通《中说》的社会思想第二节 贞观统治集团的社会思想第十八章 韩愈、柳宗元的社会思想第一节 韩愈的社会思想第二节 柳宗元的社会思想第十九章 庆历新政与李觏的富国强兵思想第一节 宋之贫弱局面的形成第二节 庆历新政与范仲淹的《十事疏》第三节 李觏的富国强兵思想第二十章 熙宁新法与王安石的社会思想第一节 变法与法先王第二节 熙宁新法第三节 兴学校与改科举第二十一章 道学家们的社会思想第一节 张载“复三代”的社会思想第二节 程颢与程颐“尊道兴学”的社会思想第三节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社会思想第四节 王阳明“致良知”的社会思想第二十二章 功利学派的社会思想第一节 陈亮的社会思想第二节 叶适的社会思想第二十三章 传统伦理社会的危机与明末清初的社会思想第一节 顾炎武的社会思想第二节 黄宗羲的社会思想第三节 王夫之的社会思想第四编 近代变法思想的兴起——鸦片战争以后第二十四章 龚自珍、魏源的社会变革思想第一节 龚自珍的社会思想第二节 魏源的社会思想第二十五章 太平天国反传统的社会思想第一节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第二节 拜上帝会与传统伦理第三节 天朝田亩制度第四节 《资政新编》第二十六章 曾国藩的社会思想第一节 关于仁与礼的社会思想第二节 关于风俗的思想第三节 对太平天国之悖逆传统伦理的批判第四节 洋务思想第二十七章 维新派的社会思想第一节 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与严复的社会思想第二节 康有为的社会思想第三节 谭嗣同的社会思想第四节 甲午战败以后社会现实与义和团之排外第二十八章 革命党的社会思想第一节 章太炎的社会思想第二节 邹容的社会思想

章节摘录

  第二章 孔子“仁"与“礼”并重的儒家社会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于公元前479年。其先祖为殷商遗民,受封于宋,到孔子曾祖时因避难而迁居鲁,孔子本人即出生于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  孔子早年丧父,幼而贫贱,曾因贫而仕,先后任管仓库的“委吏”与管放牧的“乘田”,都是地位极低的小吏。鲁定公九年(前501年),出仕任中都宰,旋即进为大司寇,但在任仅三年左右,即因其道不得行而去职,从此开始了他周游列国的生涯。在漫长的周游列国过程中,孔子到过齐、卫、曹、宋、陈、蔡、楚等国,一边教授弟子,一边宣传其学说,其间曾受困于匡,绝粮陈蔡,一路栖栖惶惶,历尽苦辛,但终不能为当世所用。晚年返鲁,进行传统文献的整理与教育工作。  孔子一生最主要的活动在于从事教育。孔子在30岁左右就开始授徒教学,是中国有史记载以来的第一个开办私学者,相传其弟子有3000余人,其中贤者有72人。在孔子之前,教育的权力掌握在王宫贵族手里,一般的平民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而孔子则本着“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精神,“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论语·述而》)①,对于来求学的学生,不问身分与地位,一概一视同仁地教育之。根据有关史籍的记载,孔子的弟子中除了南宫敬叔与司马牛等少数几个人之外,大多数出身贫贱。而孔子的教学,却主要以德行与政治为内容,其目的则在于培养一个德能兼备的士君子阶层,这实质上使得平民阶层中的才智之士有可能跻身于上层统治阶级的行列。因此,孔子虽然以恢复西周的宗法秩序为其学说的出发点,但客观上却造就了一批新人,可以说是开后来平民活动风气之先,从而进一步加快了旧有封建制度的崩溃。  传统的说法认为,孔子曾删《诗》、《书》,订《礼》、《乐》,赞《易传》,著《春秋》,但根据当代学者的研究,这一说法的理由并不充分。记载孔子学说与事迹最为可靠的材料是《论语》,秦汉以来虽然也有不少描述孔子的文献资料,但大多可靠性过于薄弱,不足以为研究的证据。《论语》一书是孔子弟子与再传弟子根据孔子的日常言行编纂而成的一部孔子言行录,着笔于春秋末期,成书于战国初期。唐开成二年(837年)《论语》被列入十二经之一,南宋时期朱熹又把它编入《四书》之中,从而成为后来科举考试的基本教科书。  内容简介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作者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和古为今用原则,对中国历代社会思想进行梳理并予以客观分析和评价,注重系统把握中国历代社会思想的基本内容与基本特点;把握中国历代社会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各种社会思想发生、发展及衰落的原因和历程,进而探讨中国社会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本书为教育部社会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主要适用于高校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社会思想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