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1-7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张岂之 页数:356 字数:43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20世纪初,梁启超、章太炎等人提出要撰著一种新的中国通史,并探讨了这种通史的体例和方法。此后,相继出现了夏曾佑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刘师培的《中国历史教科书》、钱穆的《国史大纲》、范文澜的《中国通史》、郭沫若的《中国史稿》、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等代表性著作。这些通史之作各有特点,为中国史学研究和史学教学作出了贡献。 1994年初,国家教委(现教育部)高教司提出重新编写中国历史教材的任务,并指出教材建设是面向21世纪中国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内容、方法改革中的重要一环。高教司要求我们:(1)将中国历史的研究成果系统而精练地吸收进新的教材中。几十年来关于专题史的研究已经出现了不少科学成果:在断代史方面有许多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和专著出版,考古学方面也有很多发现。所有这些均需在新编的中国历史教材中得到反映。(2)时代和读者对中国历史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科学理解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吸取历史的经验。(3)原有通史之作在体例上存在一些不足,新的中国历史教材有可能探索出一种将学术性与可读性熔于一炉的编著体例。
内容概要
本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教育部历史学科“九五”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全套书共六卷。本书为第六卷——《中华人民共和国卷》。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半个世纪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为主线,在理论上,力求全面反映各个时期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方面的发展变化;在实践上,力求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和国防建设、对外关系以及执政党建设等方面,全面地反映各个时期共和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进展。 本书的编著,力求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共和国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主要文献及资料为依据,努力吸取史学界和理论界关于国史研究的新成果,并力求实事求是地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本书可供高校历史专业师生和专业工作者、社会读者学习参考。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第一节 新中国的诞生 一、新中国建国条件的成熟和建国方案的形成 二、建国盛会的召开和建国方略的制定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式建立 第二节 共和国对外关系的初建与中苏结盟 一、建国初期的国际形势和对外关系的初步建立 二、共和国对外关系的重大举措 第三节 巩固新生政权的初期斗争 一、建国初期的国内形势和主要任务 二、全国大陆的解放和统一及各民族团结局面的实现 三、加强各级地方人民政权的建设 四、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五、稳定市场物价,统一全国财经 第四节 抗美援朝斗争和各项民主改革的开展 一、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纲领与方针的提出 二、抗美援朝和反对美国侵占我国领土台湾的斗争 三、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 四、大张旗鼓地镇压反革命 五、实施《婚姻法》、清除旧社会遗毒和开展其他民主改革 第五节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文化建设的起步 一、国民经济各条战线生产的恢复和工商业的合理调整 二、“三反‘五反”运动的相继开展 三、文化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建设和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进行 四、恢复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及其经验第二章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 第一节 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任务的明确提出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酝酿与提出 二、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三、贯彻总路线的宣传和动员 第二节 工业化建设高潮的掀起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展开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全面实施 二、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 三、城乡社会主义改造的有步骤展开 第三节 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确立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继续发展 二、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三、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维护党的团结 第四节 思想文化和国防外交多方面建设的展开 一、思想文化领域的建设和批判 二、国防现代化与军队正规化建设的起步 三、新中国步入世界外交舞台的初期重大建树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和“一五”计划顺利实现 一、农业和手工业合作化的高潮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实现 三、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和经验,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四、“一五”计划的顺利实现,国家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建立第三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与挫折 第一节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新形势与新任务 二、社会主义建设新方针的酝酿与陆续提出 三、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起点与中共八大的召开 四、中共八大后的探索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提出 第二节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一、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的整风运动的开展 二、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及其教训 第三节 共和国建设的重大曲折——“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经济建设指导方针的逆转与“大跃进”的发动 二、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高潮 三、急于过渡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第四节 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的斗争 一、在1958年台海危机中反对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斗争 二、西藏平叛和维护边界国家主权的斗争 三、中苏分歧的发展和在对苏关系上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 第五节 对“大跃进”以来“左”倾错误的初步纠正及中断 一、“大跃进”期间的纠“左”努力 二、庐山会议和反右倾运动 三、“大跃进”狂潮再起第四章 严重挫折后的艰难调整和“左”倾错误在政治方面的继续发展 第一节 以贯彻“八字方针”为中心的全面调整……第五章 “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共和国历史上的大动乱局面第六章 “文化大革命”的持续与终结第七章 共和国发展的历史性转折第八章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第九章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章节摘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的最重要成果,是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建国5年来革命和建设新经验的总结。它肯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过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并且用法律形式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为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确定下来。《宪法》包括序言和四章组成,共106条。其主要内容是: 第一,规定了国家的根本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就确立了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在政权形式上的表现。在国家机构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和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惟一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其常设机关。国务院是最高行政机关,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全国和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宪法》肯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这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宪法》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