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99-6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田广林 页数:327
Tag标签:无
前言
众所周知,道德作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的纽带,总是与政治问题密不可分,成为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其突出表现则是“德政”思想,即强调道德感化作用和身教作用,不仅把道德实现视为人生实现的最真实内容,又是政治上的最终目标,同时把道德的社会政治的实现视为理想的社会形态。伦理-政治型文化观认为,道德人格在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中有一种无形然而却是强大的影响力,道德威力是一种比法律更为重要、更为有效的统治手段。孔子说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点明的就是此种“德治主义”的精义。封建统治者主要用伦理训条,而非法律精神治理国事;每个人首先考虑的不是遵从国家法治,而是如何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履行伦理义务。中国传统文化以德立言,提出“内省”、“慎独”等系统的道德修养理论,作为个体自我修养的原则。“修身”是中心环节,“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是修身的内容,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是在修身基础上“明明德”的三个扩展步骤,即所谓以内圣求外王,提倡立德、立功、立言等。至于中国历代名贤则是以自己的实践,正面强化了“立德、立功、立言”的思想,引导人们以求善名为立身行事的重要目标。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伦理政治型文化,对维护专制王权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受到统治阶级的格外推崇。因此它很难摆脱保守主义的局限,在封建社会条件下,也难以突破宗亲血缘关系而最终趋向人的独立价值存在和自主人格的人学本体层次。它在维护既定社会结构的稳定和人伦关系和谐的同时,也失却了改造现实、引导人们进取开拓的超越目的性力量。
内容概要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全国师范院校历史专业系列教材之一。编者在吸收近年采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各个学科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思想文化四个方面入手,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了全面而简明的介绍。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哲学、宗教、科技、文学、史学、艺术以及社会心理、民间风俗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有助于学生通过认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主要适于师范院校历史专业专本科教学使用,也可作为大专层次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教材。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节 什么是文化一、“文化”界说二、文化的结构与分类三、文化的特征四、文化与文明第二节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中国文化二、中国传统文化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发展的自然和社会历史条件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一、地形、地貌和近万年以来的环境变迁二、地理、气候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基础一、中国古代的早期农耕文化二、“三代”以来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野三、周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主体一、远古文化族团分布二、华夏与四夷的分立及其重新组合三、秦汉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第四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政治环境一、中国国家的形成及其发展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与特点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一、关于传统文化类型的诸种意见二、趋善求治的伦理政治型文化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一、关于传统文化特点的诸种意见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第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第一节 不同学派的不同价值取向一、追求仁义的儒家二、崇尚自然的道家三、主张兼爱互利的墨家四、注重功利的法家第二节 人格理想与修养之道一、儒家追求“内圣”的心性修养二、道家崇尚“自然”的虚静导引三、释家倡导“静虑”的定慧双修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一、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二、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三、厚德载物与中庸尚和第二节 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社会功能一、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二、推动社会进步、培养健康人格的精神动力第五章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第一节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孕育一、远古时代南北各地古文化发展成就二、统一宗教神权的出现三、尚老崇祖与人文主义基调第二节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形成与理论化一、从尊神祭祖到敬天保民二、八卦观念与阴阳五行三、春秋之际的学派分立四、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三节 帝国的产生与传统思想文化的统一一、秦代儒法之争与“焚书坑儒”二、汉初“黄老政治”与儒道冲突三、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第四节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变异更新一、经学的衰落与玄学的兴起二、佛教和道教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冲击三、儒、玄、释、道的交互影响与相互合流第五节 理学的出现与传统思想文化的最终定型一、张载的“气本论”二、程朱“理学”体系的形成三、陆王的“心学”体系第六节 西学东渐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终结一、西学东渐二、中国传统文化大总结第六章 中国传统哲学第一节 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与主轴一、哲学是文化的思想核心二、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与流变第二节 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一、中国哲学的宇宙观二、中国哲学的人生观第三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征一、与政治伦理密切相联二、唯物与辩证的思维传统三、强调天人关系和人际关系第七章 中国传统宗教第一节 中国原始宗教一、原始宗教的起源二、自然崇拜三、图腾崇拜四、生殖崇拜五、祖先崇拜六、天神崇拜第二节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一、道教形成的历史条件二、道教的思想渊源三、道教的产生及其流布四、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形式第三节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一、佛教的创立和主要教义二、佛教的主要宗派与传人中国三、佛教各宗派在中国的传播与流布四、佛教的中国化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第四节 中国传统宗教的总体特征一、不发达性二,实用性三、兼容性第八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第九章 中国传统行为文化第十章 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第十一章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教育第十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及其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后记
章节摘录
3.经今古文学之争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儒家五经的传授全靠记诵,在师徒之间一代代口耳相传,由汉朝人用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记录成书的,所以称为今文经,训解、研究今文经的学问称为今文经学。汉武帝所尊崇的儒学,就是今文经学派。在今文经学流传和发展的同时,又有一些古本经典陆续被发掘出来。汉武帝末年,鲁恭王刘余从孔子宅壁中发现《尚书》、《礼记》、《孝经》和《论语》等古籍,都是用先秦六国的古文字写成的,所以被称为古文经。训解、研究古文经的学问称为古文经学。汉武帝以后,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都成为儒家经学的一统天下,但是,在经学内部,却因学术派别不一致,而爆发了经今古文学之争。经今古文学之争,不仅仅是书写文字和读法问题,而是随着经师源流不同,传授的方法和对经义的解释也不相同,因此,逐渐形成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和政治派别。经今文学派在封建统治集团的扶植下,认为孔子是政治家、教育家,尊孔子为有帝王之德而无帝王之位的“素王”,视孔子删定的“六经”是治国之道,所以特别强调阐发六经经文的“微言大义”以治国安邦;他们对儒家经典任意发挥,以专讲《春秋公羊传》为学说的核心,以迎合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而经古文学派则把孔子看成是史学家,尊孔子为先师,六经是古代的历史资料;他们以记载古代礼仪的《周礼》为学说的核心,按字义解释经文,训古简明,不凭空臆造,不用阴阳五行的天变灾异之说,从实际上阐明儒家的道理,学风较为朴实。西汉时期的经今古文学之争,是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由于双方在争论过程中互相辩难,因此,在客观上对学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编辑推荐
其他版本请见:《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2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