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95-5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南国农 页数:303
Tag标签:无
前言
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系列教材,经过全国各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系或专业诸多教师多年的努力即将问世。这是我国教育技术学这门学科和专业成熟的标志,也可以说,我国教育技术学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有了我们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课程结构。当然,由于这门学科和这个专业在我国发展的比较晚,理论体系和课程结构还要经过实践不断地修改和充实才能日臻完善。 教育技术在国外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名称也几经修改。我国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电化教育的名称从国外引进的。至今也已经历了几个发展时期。开始仅仅从教育的媒体着眼,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在教学中应用,因为幻灯、电影等媒体的声像信息是通过用电的设备表现出来的,所以把它称为电化教育,并一直沿用。但随着学科、专业的建设需要和电教事业的迅速发展,教育技术学这个名称越来越多地为广大专业教师和电教工作者所接受。 传统教育的教育过程基本上是由教师、学生、教育内容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但是,随着教育内容的复杂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教育的教育过程已经不是由上述三个要素构成,必须增加教育技术这个要素。因此,教育技术的应用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教育技术学是现代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成果。教育技术的参与,虽然没有改变教育过程的实质,但却改变了整个教育过程的模式,改变了教育过程的组织序列,改变了分析和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路。
内容概要
《教育传播学》述了:教育传播学是教育与传播领域中的一门新兴学科。《教育传播学》结合我国实际,对该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全书共分13章,1至3章从整体介绍教育传播的概念、系统与过程;4至10章分别剖析教育传播过程的各个要素,包括教育传播信息、符号、媒体与通道、教师、学生、环境、效果等;11至13章是教育传播应用研究,分别探讨了教育传播理论在课堂教学、远距离教学和自学中的应用。《教育传播学》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材,并可供电化教育工作者和广大教师阅读参考。
书籍目录
本课程学习总目标第一章 绪论学习目标第一节 传播一、传播的含义二、传播的类型三、传播的功能第二节 教育传播一、教育传播的概念二、教育传播的演进第三节 教育传播学一、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发展二、我国教育传播学的建立三、教育传播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四、学习、研究教育传播学的意义教学活动建议第二章 教育传播系统学习目标第一节 教育传播系统的概念一、系统的概念二、教育传播系统的特性与类型第二节 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一、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二、教育传播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第三节 教育传播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教育传播系统的结构二、教育传播系统的功能第四节 教育传播系统的控制一、教育传播控制系统二、教育传播控制系统的特性教学活动建议第三章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学习目标第一节 传播的过程与模式一、模式的概念二、传播过程要素分析第二节 教育传播过程分析一、教育传播过程的含义二、教育传播过程的阶段第三节 教育传播过程的几种主要模式一、教育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二、几个教育传播模式述评教学活动建议第四章 教育传播信息学习目标第一节 信息的概念一、信息的含义二、信息的产生与形态三、信息的本质四、信息的特征第二节 狭义信息与广义信息一、狭义信息的度量二、广义信息研究的前景第三节 教育信息的来源与特性一、教育信息的来源二、教育信息的分类三、教育信息的特性第四节 教育信息的开发与利用一、机器信息的开发与利用二、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三、教育信息的量化和科学化研究教学活动建议第五章 教育传播符号学习目标第一节 符号的类型与本质一、符号的类型二、符号的本质意义第二节 语言符号一、语言的本质二、语言的意义理论三、语言的一般特性与运用四、专业符号语言与计算机语言第三节 非语言符号一、非语言符号的类型二、非语言符号的特性三、非语言符号的功能第四节 教育活动中的语言传播与非语言传播一、教育活动中的语言传播二、教育活动中的非语言传播三、教育活动中的多种符号传播系统教学活动建议第六章 教育传播通道和媒体学习目标第一节 教育传播通道_一、通道、教育传播通道二、教育传播通道中的干扰三、如何保持教育传播通道的畅通第二节 教育传播媒体概述一、媒体、教育传播媒体二、麦克鲁汉的媒体观第三节 教育传播媒体的分类和特点一、教育传播媒体的分类二、教育传播媒体的特点第四节 教育传播媒体的功能一、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二、教育传播媒体的一般功能教学活动建议第七章 教育传播中的教师学习目标第一节 教育传播中教师的角色一、教师是教育传播中的“把关人二、教师的性格特征三、教师的基本任务和应做好的工作第二节 教师的传播行为一、教育信息的收集二、教育信息的加工三、教育信息的传递第三节 教师的素质要求一、热爱教育传播事业二、具有比较渊博的知识三、掌握教育传播技术四、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学活动建议第八章 教育传播中的学生学习目标第一节 教育传播中学生的角色一、学生是受播者二、学生的传播行为三、学生的素质要求第二节 学生的信息加工过程一、信息加工系统二、人的信息加工系统三、学习信息的流程第九章 教育传播环境第十章 教育传播效果第十一章 课堂教学传播第十二章 远距离教育传播第十三章 自学传播参考书目中英文对照名词索引
章节摘录
模糊限制的语义,用传统的精密数学是无法度量的。美国计算机科学家扎德(L.zadeh)在1965年发表的“模糊集合论”中力图找出模糊语义的度量方法。他提出“隶属度”的概念。用“1”表示属于某个集合,而“0”表示不属于这个集合,0和1之间的小数表示接近该集合的不同程度。比如,对于年纪基础数据(岁数),“很年轻”这个模糊集合有如表5—1的隶属关系: 由此可见模糊理论的发展与应用,可以对日常语言进行数学描写。这就有可能使计算机接受一部分自然语言的模糊表述,从而大大提高人们编制程序的效率。因此,使用模糊语言的计算机,就成为具有高度灵活性的信息处理机了,今后的计算机不仅是用来进行数值计算,而更主要的是进行信息处理,包括巨量的语言文字处理。因而,计算机易名为“信息处理机”,也许更恰当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