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3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俞白帆 编
内容概要
《俞长荣临床经验集》内容简介:俞长荣,福建永泰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医疗、科研、教学工作50年,对枟伤寒论枠有深入研究。《俞长荣临床经验集》对俞长荣先生的临床经验进行了系统整理和总结。全书分五个部分,“学术见解”部分,理论联系实际,鲜明反映其学术渊源、独到见解和临床特点;“临证经验”、“诊余医话”两大部分体裁有别,繁简不一,却都是其临床经验的结晶,反映了其临证特色;“临证医案”部分多属疑难重症,颇具临床参考价值;“附篇”包括俞长荣先生的自传体文、为其他中医学者专著所作序言及继承人、学生总结其临床经验的论文,从中或可窥其学术渊源、独特见解以及临床经验。
《俞长荣临床经验集》可供中医药院校师生、临床工作者参考使用。
书籍目录
学术见解 中医学术思想中的阴阳和五行 试论气、营卫、精神、津液 中医辨证论治精神实质的探讨 论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 从汤方互用看《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治疗规律关系 试论张元素的学术成就 喻嘉言的学术成就 临证经验 试论“气反” 略论“甚者从之” 谈谈“既济法”的临床应用 益火生土法的认识与实践 解表法的临床应用及体会 对养阴法的认识与实践 对温阳法的认识与实践 运用辨证法则对几例原因不明发热的治疗 《伤寒论》方临证应用 临床应用小建中汤的体会 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肾气丸的临床应用 奔豚汤的临床应用 清空膏治疗长期头痛 诊余医话 灿灿橘子色。并非尽阳黄 不远辛温遵经旨,但求降压不为功 胃脘久痛常用三方 参苓白术方,化裁贵得宜 药不在多,中病则灵 治痢经验谈 支气管哮喘证治 上巳菜可治血尿 治疗皮肤病经验点滴 临证医案 附 篇 我从事中医事业的一些经历 俞长荣谈怎样总结老中医临床经验 俞长荣撰写医案的经验 俞长荣谈脉诊 俞晓峰应用苍术的经验 精于诊治大法的俞长荣 立法必严,处方必精——俞长荣处方用药特色探析 跟师笔记 疑难病验案举隅 俞长荣治脾胃病八法 俞长荣调气八法 俞长荣治疗冠心病经验 俞长荣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经验 俞长荣遗案掇拾 《中医临床基本处方手册》序 《怎样开好中药处方》俞序 《疑难奇症案汇》俞序 《医方临证指南》俞序 《中医古籍医论荟萃》俞序 国医风范,一代楷模——深切缅怀导师俞长荣先生 整理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二)阳极似阴 热性病发展到极期,如阳明病的白虎汤证或承气汤证以及暑厥病等,都是因热邪郁闭,阳气不能透达,反致四肢厥冷,所以又叫热深厥深。阳极似阴证虽有四肢厥冷或微畏寒,但必有口干舌燥,舌质红;四肢虽冷但胸腹扪之必灼热;脉虽沉但重按实而有力,个别病人可能脉伏不易触诊,但趺阳脉可察及。 (三)肝郁气滞 常见于四逆散证(如某些腹痛或痢疾)出现的四肢厥冷或畏寒症状。这些畏寒、厥冷是由于肝郁气滞,肝脾不和,升降失职,阳气内遏不能外达而致,不是真寒。故只需调和肝脾,疏解郁阳,使气机畅达,寒厥即可解除。笔者在四逆散证的启发下,1977年秋间曾治一例更年期女性患者,主症为异常怕冷。当时南方一般人只穿单衣,而患者已穿毛衣,且怕风不敢出门。伴见心悸心慌,自觉有气从腹上冲胸,胸闷时喜捶,睡眠不佳,性情急躁。脉细弦,舌苔白腻微黄。本例怕冷畏风颇似阳虚,但联系其他症状,显系血不养肝,肝郁气滞,营气不足,卫阳不达。用奔豚汤加减连服十余剂,诸症显著好转,入冬反不畏寒,观察一年余无复发,并已恢复工作。奔豚汤虽用当归、川芎养血,半夏降逆,属温药,但其他如白芍、李根皮、葛根、黄芩都是寒凉药,根据《大论》“从少从多,观其事也”的精神,应该算是“寒因寒用”法。 二、热因热用 热因热用是说用温热药治疗热的病症。前一个“热”指药物,后一个“热”指病症。这个症,热仅是现象,不是本质。实际是真寒假热。临床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一)外感初起 伤寒太阳证和太阳少阳合病都有恶寒发热。民间所称的“少阴证”也有恶寒发热,个别甚至体温很高,如果误认为热证使用寒药往往误事。这类外感虽有发热,有时尽管体温很高,但口不干,咽、舌不红,舌苔薄白,大便不秘,脉或浮濡或沉细,与假寒真热证可以鉴别。曾治1例45岁女性患者,外感2天,发热持续不退(体温38℃)。伴头痛,周身肌肉疼痛,微微汗出而喜盖被。脉细缓,舌质偏淡,舌苔薄白。认为外感风寒,邪束肌表,阳虚不能驱邪外出。与再造散加减(桂枝、白芍、附子、羌活、防风、党参、黄芪、川芎、炙草、葛根、红枣)服2剂,诸症解除。本例很像太阳病桂枝汤证,但脉细,说明阳气较虚,必须助阳祛邪。再造散原为阳虚不能作汗而设,本例虽有汗出,但只微微而汗,且周身痛,热不退,仍属汗出不彻,阳虚不能鼓舞津液作汗,故亦可用此方。 (二)阴极似阳 虚寒性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有时出现一种假象,如身热,面色浮红,脉洪大等。这类病者,身虽热但喜衣被,口虽渴而喜热饮或不喜饮,脉洪大但重按无力,有时甚至舌苔变黑但滑润不干,舌质不红,此时须用四逆汤类救治。 (三)阳虚发热 阳虚本来畏寒,为什么会发热?一是因脾胃阳虚,不能散布精气,以致精血生化之机衰弱,阴液因而亏损,虚热内生。其标在阴,其本在阳。故取甘温之品,推动阳气以生阴精。这种治法又称“甘温除热”。补中益气、归脾汤等,均为临床常用方。二是因劳倦而致阴虚,营卫生成之机减弱,阴不和阳,则阳以其热独行,发为手足烦热,常用小建中汤和阴阳、调营卫,所谓“劳者温之”,也是属甘温除热法之一。三是由肾阳虚导致脾阳虚,其发热机理与脾阳虚相同,不过更进一层。笔者于1975年曾治一例女性患者,每日上午低热持续已两个多月,伴咳喘咯白痰或吐水,面及下肢微浮肿,舌胖淡苔白,脉沉细微。本例发热均在上午,为阳虚;舌淡胖,痰白吐水为脾阳不足;浮肿、咳喘,脉沉细,不唯脾阳不足抑且肾阳虚衰,火不燠土。标在脾,本在肾。诊为肾阳虚衰,命火式微,用附子汤加细辛、干姜、五味子、肉桂,服3剂热退,继以附子汤加归、芪调理,观察3年未复发。
编辑推荐
《俞长荣临床经验集》是名中医俞长荣先生撰写的中医学术经验专著,收录了其从医五十余年的医学术论著、学术经验与中医内科临证医案。《俞长荣临床经验集》共分为五章:学术探讨;临床研究;诊余随笔;医案掇拾;附篇学术探讨:中医理论、中药、方剂等方面的探讨。临床研究:临床经验诊余随笔:临床经验的随笔文医案掇拾:临证医案与案语副篇:俞长荣先生自传文及继承人总结俞长荣先生经验的文章《俞长荣临床经验集》从五大方面,不同角度记载了中医名家俞长荣先生的学术思想精华。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