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3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杜同仿 编
内容概要
《沈炎南医论医案集》总结整理了沈炎南教授从医近60年的主要学术思想和宝贵的临床医案及经验,全书内容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介绍沈老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与医论;中篇主要介绍沈老的医案;下篇主要介绍沈老的专方验方,包括运用“补土”法治疗五脏疾病;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经验;治疗前列腺增生经验等内容。
书籍目录
永恒的纪念 序 上篇 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与医论 沈炎南教授学术思想简介 中医学整体观的临床应用 阴阳五行学说在肺结核病临床上的应用 中医心理治疗 运用“补土”法治疗五脏疾病 治疗胸痹(冠心病)经验 治疗肝炎经验 治疗咳嗽经验 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经验 治疗脑垂体瘤经验 治疗偏正头痛经验 治疗颈淋巴结肿大的经验 救治大咯血、呕血经验 治疗肝硬化腹水经验 运用中医药治疗急证经验 中草药治癌四法 如何救治阴阳交 治疗前列腺增生经验 《脉经》考略 王叔和考略 学习中医经典的方法与体会 沈炎南教授《内经》教学方法拾贝 中篇 医案拾贝 心肌梗死案 冠心病案 心律失常案 鼻咽癌案 肺炎案 肺痈案 肺结核案 大咯血案 顽固咽痛案 慢性支气管炎案 支气管哮喘案 支气管扩张案 肝硬化案 病毒性肝炎案 胃脘痛案 噎膈案 噤口痢案 便秘案 顽固性头痛案 郁证案 惊惕晕厥案 眩晕案 癫痫案 失眠案 多发性神经炎案 红斑性狼疮案 肾上腺皮质增生术后复发案 糖尿病案 风湿性关节炎案 肩周炎案 白细胞减少症案 皮肤瘙痒症案 慢性荨麻疹案 绒毛膜上皮癌案 产前贫血案 妊娠肠痈案 …… 下篇 专方验方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同时,我们也可体会出,古人在运用对立统一的阴阳学说,只是相对的两个方面,在医学上应用,尚有不足以完全说明问题的情况时,因而又运用五行学说,五行木、火、土、金、水顺次相生,隔一相克,生克制化是基本精神。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不会绝对的平衡,而是在矛盾的基础上互相运动发展的,因而《内经》中有:“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意思就是说明这种运动的规律。 从以上所述,我们可以体会到,祖国医学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是在于说明对客观物质世界多样性变化过程的内在联系,而我们人体的生理与病理现象,也是物质变化的反映。因此,生理和病理的变化及诊断和治疗都必须符合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这样,我们掌握了健康人的生命根本是“阴阳矛盾对立的统一”和“五行生克制化”的正常规律,从而解决在疾病过程中那些危害生命的反常的矛盾,在临床上才能贯彻“辨证论治”的精神来治疗疾病。 那么,阴阳五行学说在肺结核病临床上实际怎样应用的呢?下面就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几方面来谈: (一)生理方面 《内经》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就是说人体的机能不能过于亢奋或衰退,应该保持相对动态平衡来维持内矛盾正常的运动规律,这是健康人的正常的生理状态。 五行配五脏是: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这样,五行在生理上代表着人体五个主要的脏器。 五行相生相克具有一定规律。相生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种相生规律是相互资生、促进、助长的意思。就是互相依存的关系,也可理解为是一种推动发展的力量,防止不及会发生病变的作用。相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种相克规律的意思是互相制约的关系,也就是在正常情况下的相克,是一种以克制约束来维持动态平衡的力量,防止太过所引起的“亢则害”的作用。 五行相生相克规律的正常情况下,两者交互作用维持生化之机的正常运动。生克制化说明人体五脏的正常生理功能,和矛盾对立统一的正常规律。同时,通过五行配五脏,把人体构成了—个有机整体。因此在临床上哪—个脏发生病变,不仅是哪一脏的问题,还要考虑到整个五脏彼此之间的紧密联系的问题。所以,肺结核病亦不仅是肺脏的问题,且须考虑到整个五脏的问题。 (二)病理方面 一件事件,有其正常,亦必有其反常。从上面所说的“阴平阳秘”与“相生相克”的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内在联系、矛盾正常的运动规律,如果被破坏而发生的“太过’’或“不及”,那就是反常,也就是病理变化的现象了。《内经》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t阳虚则外寒,阴虚生内热。”疾病虽然各有不同,其过程虽有复杂的变化,但从它的病理变化上来说,总不外乎阴阳的失调。在五行的盛衰也就变为“相乘”与“相侮”的病理现象了。《内经》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因此,木太过则乘土侮金,火不及则受水乘金侮,土不及则受木乘水侮,金不及则受火乘木侮,水不及则受土乘火侮。从上述病理传变来看肺结核病,我们在临床上的体会是:“正虚受邪”。在阴阳方面来说,主要是阴虚(当然也有阳虚及阴阳俱虚等)。
编辑推荐
《沈炎南医论医案集》主要全面系统介绍上世纪名老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沈炎南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及医案验方等,是学习老中医学识、经验的重要参考书。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