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国家研究进展报告

出版时间:2013-3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内容概要

《应对气候变化国家研究进展报告》内容简介:基于中国“十一五”时期以来应对气候变化的最新研究成果,《应对气候变化国家研究进展报告》探讨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系统性地梳理和介绍了国内目前在气候变化科学认识、减缓、适应等各领域的重要成果,提出了中国参加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战略思考与对策,构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应对气候变化国家研究进展报告》将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行动规划提供科技支撑,有助于推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对中国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应对气候变化国家研究进展报告》可供相关行业和地方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使用,也可供气象、气候、农业、林业、水资源、海洋、能源、人体健康等领域的科研与教学人员参考。

书籍目录

第1章 气候变化科学问题 1.1 气候系统模式及其研究进展 1.2 主要发现与结论 1.3 不确定性问题 1.4 IPCC有关重大问题评估 参考文献 第2章 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 2.1 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的工具模型与方法简介 2.2 重点领域的气候变化影响与脆弱性评估 2.3 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与案例 2.4 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研究 参考文献 第3章 减缓气候变化 3.1 减缓碳排放的评价方法与模型的开发与改进 3.2 中国碳排放的总体状况 3.3 中国二氧化碳减排潜力与成本评价 3.4 中国未来能源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情景 3.5 地区和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案例研究 3.6 清洁发展机制方法学、规则以及影响分析 3.7 中国减排二氧化碳对经济社会影响的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第4章 气候变化谈判与其他环境公约 4.1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问题 4.2 总体战略与对策建议 4.3 生物多样性公约 4.4 防治荒漠化公约 4.5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公约 参考文献 第5章 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 5.1 中国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目标 5.2 中国碳排放峰值的初步研究 5.3 减缓、适应与可持续发展 5.4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思路与对策体系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IPCC自成立以来,已针对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自然与社会经济影响以及适应与减缓对策推出了四次评估报告,其中第四次评估报告于2007年完成。IPCC评估报告反映了当前国际科学界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最新认识水平,不仅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咨询意见,对各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依据,还将对未来气候变化领域的科学研究起到重要的指导与推动作用。本项目通过研究,对 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关于气候变暖的人为影响、升温阈值、排放峰值与减排路径、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解读,并提出有关建议。 1.4.1气候变暖与人为因素 近百年全球地表和低层大气的温度明显升高,是全面分析观测数据所得到的确定结论,且已得到国际社会和科学界的广泛认同。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引用的近百年地表平均气温时间序列曲线共有四条,除了“气候门”争议的曲线(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组)外,其他三条曲线分别来自美国宇航局戈达德空间研究所、美国大气海洋局气候资料中心和俄罗斯的研究小组,这三条曲线均清晰地表明了近百年全球地表温度的增温趋势,其上叠加着较长周期的年代际变化和较短周期的年际波动。除了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整个地球气候系统也表现出与全球变暖一致性的响应。近年来,美国大气海洋局(NOAA)汇总了全球多家研究机构的资料和研究成果,从不同的方面证实了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这些观测记录涵盖了陆地、海洋和大气多达44种要素或指标。IPCC根据全球大量、长期的观测资料得出1906~2005年期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4℃,该结论证据充分,确凿可信,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近百年全球气候变暖的总体趋势并没有改变,个别地区、某个时段出现的冷事件只是气候波动的表现。对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全球地表平均温度的变化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这些因素影响地球气候的时间尺度不同,从月、季、年到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万年不等,故地球温度的变化表现为多种时间尺度的波动的叠加,而非直线式的上升或下降。以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出现的区域性冷事件,以及近十年来全球平均温度上升减弱的趋势,来质疑全球气候变暖的总体趋势,甚至认为全球变暖已经停止或发生逆转的观点是缺乏科学根据的。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规定,气候趋势或者气候状况的改变与否至少要依据25~30年的气候资料来判断,而9~10年的气候波动不能表示气候趋势的变化,只是年代尺度的变化,并且这个计算没有把北极的资料包括在内,而北极恰恰是全球增温最为显著的区域之一。 气候变化的归因方面,IPCC报告认为工业革命(1750年)以来,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很可能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IPCC上述结论的前提是工业革命以来的气候变化。我们应当承认,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都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在地质历史时期,影响气候的主要因子为自然因素。然而,工业革命以来,由于煤、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大规模使用,导致大气中CO,等温室气体浓度持续增加。全球大气平均CO2浓度已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ppm为浓度单位)增加到2010年的389ppm,明显超过了65万年以来浓度的自然变化范围(180~280ppm)。目前,不论是用气候模式,还是用实测资料进行的气候变化归因分析都已证明:只有考虑人类活动的作用,特别是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大幅增加,才能重现20世纪后半叶以来的全球气候的变暖趋势。因此,近百年的气候变化是由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引起的,人类活动很可能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以IPCC的结论和数据为基础,不难发现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过程中无节制地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对近百年全球气候变暖负有主要责任。即使是在当今,发达国家的人均排放量依然远高于发展中国家。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以2004年为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所列出的附件一国家(发达国家)占全世界人口的20%,却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46%,而非附件一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占世界人口的80%,仅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54%。在最高人均排放(北美)与最低人均排放(非附件一南亚国家)之间形成的区域反差则更为突出:北美国家人口数占世界的5%,而其排放量占世界总量的比重则高达19.4%;而占世界30.3%的南亚国家的排放仅占世界总量的13.1%。 1.4.2阈值 2℃温升目标是指将全球平均温升在2100年稳定在不超过工业化水平前2℃的水平。该目标的选取要权衡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应对成本,涉及气候变化问题的诸多重要问题,即如何平衡减缓与适应,如何平衡当代与未来,如何平衡不同地区的不同影响等。UNEP最近的分析表明,目前各国的减排承诺距离实现2℃目标仍有差距,2020年的减排缺口大约为60亿~110亿t CO2当量,这体现出各国对于两度阈值虽然达成政治共识,但由于价值观的差异尚未完全转化为共同行动。 2℃阈值的设定并非一个完全的自然科学问题,而是包含了价值判断的因素,更涉及伦理与公平等重要的国际问题。2℃阈值可对应到相应的辐射强迫和大气浓度,由此可确定全球排放空间,这种关联一旦成立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获得公平的发展空间带来挑战。 针对温室气体稳定浓度水平、升温阈值或温室气体减排长期目标的研究结论,可能存在多种不确定性来源。如对危险水平的认定上存在的不确定性。气候变化危险水平似乎从科学上可以得到一定的研究结果,但如何将科研结果转变成减排目标与行动,涉及经济、社会、道德等一系列的价值判断问题。此外,不同研究所采用的阈值确定方法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存在着差异。

编辑推荐

《应对气候变化国家研究进展报告》讲述了基于我国“十一五”期间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成果,探讨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系统性梳理和介绍“十一五”期间我国在减缓、适应气候变化各领域的重要成果,提出了我国参加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战略思考与对策,构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应对气候变化国家研究进展报告》将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行动规划提供科技支撑,有助于推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对中国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应对气候变化国家研究进展报告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