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3 出版社:冯明、程颖、 周杰 科学出版社 (2013-03出版) 作者:冯明 编
内容概要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系列:组织行为学》紧紧围绕组织行为学的主要内容谋篇布局,全书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个体心理与行为,主要介绍个体行为的心理基础、组织中的个体行为、激励理论等;第二部分是群体心理与行为,主要介绍群体行为的基础、团队管理、沟通、冲突与谈判;第三部分是领导心理与行为,主要介绍领导理论、权力与政治、领导力开发;第四部分是组织行为,主要介绍组织理论与组织设计、组织文化、组织的变革与发展。《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系列:组织行为学》具有很好的应用操作性,注重案例选择多元性,强化对前沿理论的介绍,并突出中国文化与组织行为学相关内容的融合。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系列:组织行为学》既可作为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以及MBA、EMBA的教材,也可作为管理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领域学者和教师的参考资料。
书籍目录
前言 第1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1.1组织行为学起源 1.2组织行为学研究对象 1.3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关系 1.4组织行为学学习目的及研究方法 1.5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组织行为学 复习思考题 第2章个体行为的心理基础 2.1个体的知觉 2.2个体的能力 2.3个体的性格 2.4个体的气质 2.5个体的情商 2.6个体的逆商 2.7个体的胆商 2.8个体的灵商 2.9个体的内隐知识 2.10个体的幸福指数 2.11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人性观 复习思考题 第3章组织中的个体行为 3.1工作满意感 3.2印象管理 3.3组织承诺 3.4心理契约 3.5组织公民行为 3.6工作应激 3.7组织岗位胜任力 3.8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识人用人 复习思考题 第4章激励理论 4.1激励和激励理论概述 4.2内容型激励理论 4.3过程型激励理论 4.4调整型激励理论 4.5综合型激励理论 4.6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激励方式 4.7激励方案:如何设置合理目标?——HU理论的应用 复习思考题 第5章群体行为的基础 5.1群体的定义与分类 5.2群体发展的阶段 5.3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5.4群体行为的解释与分析 5.5群体决策 5.6创建高凝聚力的工作群体 5.7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群体行为 复习思考题 第6章团队管理 6.1团队概述 6.2团队效能 6.3团队角色理论 6.4塑造高绩效团队 6.5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团队管理 复习思考题 第7章沟通 7.1沟通概述 7.2沟通过程 7.3沟通障碍 7.4沟通技巧 7.5信息化时代的沟通 7.6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沟通特征 复习思考题 第8章冲突与谈判 8.1冲突的内涵 8.2冲突的根源及形成 8.3冲突观念的演变 8.4冲突的管理 8.5谈判的方式与技巧 8.6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冲突特征与谈判特点 复习思考题 第9章领导理论 9.1领导概述 9.2领导素质理论 9.3领导行为理论 9.4领导权变理论 9.5现代领导理论 9.6中国式领导 复习思考题 第10章权力与政治 10.1权力概述 10.2权力的行使 10.3政治与政治技能 10.4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权力特征与政治行为 复习思考题 第11章领导力开发 11.1领导力相关概述 11.2领导力开发的相关理论 11.3领导力开发策略 11.4领导力开发效果评价 11.5领导力开发的注意事项 复习思考题 第12章组织理论与组织设计 12.1组织及组织理论 12.2组织结构类型及设计 12.3组织设计与员工行为 12.4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组织结构特征 复习思考题 第13章组织文化 13.1组织文化的概念与类型 13.2组织文化理论 13.3组织文化的功能与作用 13.4组织文化的产生与维系 13.5组织文化导人与建设 13.6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组织文化建设 复习思考题 第14章组织的变革与发展 14.1组织变革的动力机制 14.2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克服 14.3推行组织变革的方法 14.4组织发展 14.5学习型组织 14.6网络组织 14.7健康型组织 14.8 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组织变革与发展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国内学者对能力的测评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领导能力素质测评的主要方法有考绩法、考评法、考试法、模拟法以及心理测试法。无领导小组讨论也是一种有效的能力测验方法,这一方法具有生动的人际交互性,被测人员可以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充分表现自己(卢纪华等,2002)。评价和选拔企业管理者比较有效的方法包括资历考核、职业倾向测验、面试和评价中心技术(马欣川,2001)。除了传统的测评以外,还可以借鉴电子化的测评手段,如基于电话的测评、基于计算机和基于网络的测评等(肖翔和王重鸣,2004)。 2.3个体的性格 性格表现在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及其行为方式中,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并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简言之,性格就是个人的思想、情绪、态度和行为的集合。性格是与人的社会活动最为密切相关的一种人格特征。它传递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态度,且这一信息的传递是通过个人对自己、对他人以及对事物的态度以及言行实现的。性格中也包含着很强的道德概念,可以最直接地反映一个人的道德水准。同时,由于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的影响,个体之间存在性格差异,性格是人最核心的人格差异。“知识改变命运,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性格的好坏对其发展、成败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2.3.1 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古人云:“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陛成命。”这表明性格不是天生的,而是人在后天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性格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影响程度随性格特征与个体差异的不同而不同。性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多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1)遗传因素。性格不是与生俱来的,但性格的形成受遗传基因的影响。例如,生活中经常会见到性格相像的父母与子女,正所谓“父子天性”就是最合理的解释。巴普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指出,“人一方面具备先天的品质,同时也具备来自外界生活所形成的品质”,这一学说从神经系统的角度诠释了性格的遗传性。 (2)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分为自然环境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是指一个人生活所处的气候、地势、资源等一系列自然条件。例如,我国南北方地域的差异使得北方人生性豪爽、外向;南方人则相对比较内敛、含蓄、内向。社会环境因素广义上是指人们所处的社会政治、法制、经济、科技、文化等宏观环境因素;狭义上则指人们生活的直接环境,如家庭、组织、社团等相对较小的范围。社会环境的不同使得西方人崇尚自由、注重个人主义;而东方国家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则过于平和、偏重集体主义。
编辑推荐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系列:组织行为学》既可作为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以及MBA、EMBA的教材,也可作为管理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领域学者和教师的参考资料。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