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礼仪

出版时间:2013-2  出版社:张薇薇、 宋璐波 科学出版社 (2013-02出版)  

内容概要

《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医护礼仪(第2版)(案例版)》是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之一,本教材着重阐述医护礼仪知识及医护人员的形体训练知识,具体内容包括医护人员的姿态、姿势、表情、礼节、人际关系、工作态度、形体、仪容及仪表等多方面知识,有助于培养具有现代职业美感及高尚情操的医护人员。本教材与临床密切结合,内容新颖、丰富,图文并茂,并穿插了大量知识丰富的链接及临床常见的典型实际案例,易学实用,随书还配有PPT教学课件,可在科学出版社网站下载,供教学使用。 
《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医护礼仪(第2版)(案例版)》可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各专业使用,也可供职业培训教学使用。

书籍目录

第1章 绪论第1节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第2节 礼仪与医患的关系第3节 医护人员学习礼仪的意义及方法第2章 医护人员职业形象美第1节 美学概述第2节 护理美学第3节 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与素质第4节 医护人员的职业形象美第3章 医护人员的仪容礼仪第1节 医护人员的头面仪容第2节 医护人员的表情魅力第3节 医护人员的身体修饰第4章 医护人员的服饰礼仪第1节 医护人员的着装第2节 医护人员的佩饰第5章 医护人员的姿态礼仪第1节 医护人员良好的姿态第2节 医护人员工作中的常见姿态礼仪第6章 医护人员的人际交往礼仪第1节 医护人员的交往礼仪第2节 医护人员的交谈礼仪第7章 医护人员的接待礼仪第1节 医护人员的人际关系第2节 工作岗位接待礼仪实践训练与效果测评训练1 医务人员的头面仪容及表情训练训练2 医护人员工作服饰展示及训练训练3 基本举止礼仪训练训练4 医护人员工作举止礼仪训练训练5 医护人员举止礼仪综合演练训练6 医务人员的人际交往礼仪训练训练7 医护人员的接待礼仪训练参考文献附录 护理操作礼仪规范医护礼仪教学大纲目标检测参考答案

章节摘录

第1章 绪论第1节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一、礼仪的起源礼仪的形成源于俗。礼俗源于自然界,是古人敬天畏神的观念和认识的反映。因为远古的人们对大自然的变化无法认识,在变幻莫测、无法抗拒的自然面前,感到无能为力和恐惧。因此,认为有创造宇宙的神即万物之主,把一些自然现象如电、闪、雷鸣等奉为神灵加以膜拜,祈求保护,并由此产生了祭神的活动。在远古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下,人们形成了群居的生活。在长期的群居生活中,这种祭神活动逐渐成为人们共同生活的习惯,此即为风俗,又称习俗。这种习俗经长期使用并统一规范,形成了礼。所以《周易》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人”们以大自然的秩序法则,用于家庭伦理,再延伸,用于政治伦理,就形成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可见,有人类必有俗,有俗必有礼,有礼必有治。二、礼仪的发展从历史发展的脉络看,漫长的礼仪发展史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远古时期礼仪1.萌芽时期 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在原始社会中、晚期(大约旧石器时期)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如生活在距今约1.8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把穿孔的兽齿、石珠作为装饰品挂在脖子上,在去世的族人身旁撒放赤铁矿粉,举行原始宗教仪式。2.草创时期 公元前1万年左右,人类步入新石器时期,原始礼仪渐具雏形。还有无殉葬品的俯身葬等。此外,仰韶文化时期的其他遗址及有关资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注意尊卑有序、男女有别。长辈坐上席,晚辈坐下席,男子坐左边,女子坐右边等礼仪日趋明确。(二)奴隶社会礼仪1.形成时期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的夏、商、周三代,中国由原始社会末期向早期奴隶社会过渡。传统礼仪进入了飞速发展以至成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礼仪被典制化,其内涵也得以扩充和完善,奠定了华夏礼仪传统的基础。2.发展、变革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在此期间,相继涌现出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巨人,发展和革新了礼仪理论。他们提出了“礼治”、“仁政”、“隆礼”、“重法”等学说和主张。这些礼仪思想对古代中国礼仪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古代礼仪文化的基础。(三)封建社会礼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标志着封建社会的到来。“礼”逐渐演变至“礼仪”,其主要作用是维护社会的等级制度。西汉时期,对封建礼仪制定影响最大的是叔权通和董仲舒。叔权通制定的礼制发展了礼的仪式和礼节规定,突出了尊君抑臣,区分出尊卑等级序列的要旨,而董仲舒在儒家“仁、义、忠、信”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三纲、五常”之说。“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仪、礼、智、信。这一学说成为封建伦理道德的准则。宋代程颐、朱熹的“天理”论提出“三从、四德”的道德礼仪标准。“三从”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妇德”:一切言行都要符合忠、教、节、义;“妇言”:说话要小心谨慎;“妇容”:容貌打扮要整齐美观;“妇功”:要把侍奉公婆和丈夫作为最重要的事情来做。明朝时期大力推崇礼教,礼仪之风盛行,制定了祭祖、祭天、祈年等仪式仪程,规范了“君臣之礼”、尊“卑之礼”、“交友之礼”等社会活动,使礼制向深层发展,礼仪日益完善。到了清王朝,不仅继承了上述礼制,而且还将其更广泛、更深入地发展下去。(四)现代礼仪1911年,清王朝土崩瓦解,孙中山先生和他的追随者破旧立新,用民权代替君权,用自由、平等取代宗法等级制;普及教育,废除祭孔读经;改易陋习,剪辫子,禁缠足等,从而正式拉开现代礼仪的帷幕。民国期间,西方的一些礼仪如握手礼等传入中国,开始流行于上层社会,后逐渐普及民间。(五)当代礼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礼仪和礼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人们摒弃了昔日严重束缚妇女的“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尊老爱幼、讲究信义、以诚待人、先人后己、礼尚往来等中国传统礼仪中的精华得到了继承和发扬,而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将掀起礼仪建设的新高潮。三、礼仪的概念、特点(一)礼仪的概念礼仪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行为规范与准则。礼仪,从广义上讲是一个时代的典章制度;从狭义上讲,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的精神及要求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通常,与“礼”相关的词有以下几种,即礼貌、礼节、礼宾、礼俗、礼制、礼仪。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常被人混合使用。严格地说,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礼貌 侧重于表现人的品质和素养。指在人际交往中,通过言语、动作向交往对象表示谦虚和恭敬。2.礼节 指人们在交际场合相互表示尊重和友好的惯用形式,是礼貌的具体表现方式。它与礼貌的相互关系是:没有礼节,就无所谓礼貌;有了礼貌,就必然有具体的礼节。3.礼宾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以交流为目的,以交际为手段的一项社会活动统称为礼宾。对内称之为礼宾工作,对外称之为国际礼宾。4.礼俗 指人们在社会当中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规范。5.礼制 指人们通过文字的设定,约束社会公民在某种特定情形下必须遵照的一种社会行为规范。6.礼仪 是对礼节、仪式的统称。指在人际交往中,自始至终地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礼貌是礼仪的基础,礼节是礼仪的基本组成部分。换言之,礼仪在层次上要高于礼貌、礼节,其内涵更深、更广。礼仪,实际上是由一系列具体的、表现礼貌的礼节所构成的,是一个表示礼貌的系统而完整的过程。(二)礼仪的特点礼仪是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约定成俗、相延成习的。与其他行为规范相比,礼仪有其独具的属性和特点,主要表现在共同性、传承性、差异性、变异性、时代性、限定性等方面。1.共同性 礼仪是人类在社会生活的基础上产生的行为规范。社会的每个成员均离不开一定的礼仪规范的制约。在生活中,许多礼仪是不随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的存在本身具有很强的普遍性。比如最简单的问候语“您好”、“再见”等,这几乎是全世界通用的一种问候礼节,具有绝对的普遍性。2.传承性 在礼仪发展的源流中,礼仪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扬弃的过程,一个剔除糟粕、继承精华的过程。那些反映劳动人民的精神风貌、代表劳动人民道德水平和气质修养的健康高尚的礼仪得到了肯定和发扬,而那些代表剥削阶级、帝王将相和封建迷信的繁文缛节得以根除。3.差异性 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的礼仪文化亦不同。不.同的地域文化决定着礼仪的内容和形式。以见面问候致意为例,其形式就大不相同:有脱帽点头致意的,有拥抱的,有双手合十的,有手抚胸口的,有互碰脸颊的,更多的是以握手致意。礼仪的差异性除了地域性差异外,还表现在礼仪的等级差别上,对不同身份地位的对象施以不同的礼仪。此外,行业礼仪也有其差异性,航空、医务、公务、外交等都各具特色。4.变异性 时代总在不断地前进,礼仪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一方面,礼仪文化随时代的不断进步而变化。如现代人所拍发的礼仪电报、电视点歌祝寿贺喜等礼仪形式就是时代进步产生的新生事物。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各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种因素的相互渗透,我国的传统礼仪自然也被赋予了许多新鲜的内容。5.时代性 礼仪作为一种文化范畴,必然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任何时代的礼仪由于其时代的特性和内容,往往决定了它的表现。时代的特色对文化冲击的烙印是深刻的。可以说,每个时代的文化都是该时代变迁的缩影。礼仪文化也是如此,它是一个时代的写照。6.限定性 礼仪主要适用于交际场合,适用于普通情况.下一般的人际交往与应酬。在这个特点范围之内,礼仪肯定行之有效。离开了这个特定的范围,礼仪则未必适用。这就是礼仪的限定性特点。必须明确,当所处场合不同时有时甚至还会差异很大。通常适合应用礼仪的主要是初次交往、因公交往、对外交往三种交际场合。四、礼仪的功能礼仪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礼仪有助于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形象”一词的本意是指人或物的外观和形体,在社会中专指参与交往的主客双方心目中形成的综合化、系统化的印象。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交往者的自身形象是十分重要的,形象好坏与否直接影响着交往双方关系融洽程度和交际的成败。印象是人们的主观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在社交活动中,人对人的印象的形成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知觉过程。他人通常是作为以某种打扮、具有某种特征的容貌和声音、用一定姿态表现某种行为的存在而出现的。人们最初认识的是通过五官接受的形态、色彩、动作、声音、气味等感性特性,这便是知觉的过程。对人的印象的形成首先是从这类知觉开始的。这一过程的特点如下。1.信息少 在人与人的接触中,主客双方掌握对方的信息是很有限的,其中不乏虚假信息。人们却不得不根据这些信息资料去分析、判断对方。2.印象形成快 人们一见面,甚至一句话也没有说,便.可能立刻形成一个清晰的、不可磨灭的印象。3.具有伸展性 人们常常根据少量的信息以及以往的直觉经验,形成超出这些信息实际能说明的范围之外的、更为广泛的印象。可见,社交中印象的形成过程是极容易产生偏差的,这种偏差有的可能会造成不良后果,进而导致社交的失败。讲究礼仪有助于塑造良好的社交形象。如前所述,人们的印象形成过程始于通过感官觉察对方。社会交往中的人总是以一定的仪表、服饰、言谈、举止来表现某种行为,这是影响人们第一印象的主要因素。整洁大方的个人仪表、得体的言谈、高雅的举止、良好的气质风度,必定会给对方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从而建立起友谊和信任关系,达成社交目标。在这里,礼仪起着“黏合剂”的作用,它对于表达感情、增进了解、树立形象都是必不可少的。(二)礼仪规范着人们的社交行为礼仪从古至今都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准绳。在社交中,人们相互鞠躬、握手、拥抱、献花等,不仅是对交往的对象表示善意和尊敬的一种形式,而且还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道德情操、气质修养,以及处理问题时的应变能力。在社交场合人们按照礼仪所规定的要求进行交往,有助于相互间的沟通和达成共识。礼仪作为一种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还具有整合、疏导人际关系的功能,如守时守约、讲究仪容仪表、尊老爱幼等。礼仪潜移默化地熏陶着人们的心灵,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彬彬有礼,努力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礼仪同时还促使人们按照社会公认的行为模式去生活、交往,要求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动,造就和谐统一的良好人际关系。在这里,礼仪起着“润滑剂”的作用。从人的需要来看,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对人的需要问题进行过深刻的研究,提出了颇具影响的“需要层次论”。他认为,人不仅有需要,而且人的需要是有高低不同的层次的。按照从低到高的次序排列,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无论是高层次的需要还是低层次的需要,要获得满足都需要一定的条件。其中,知礼、守礼无疑是其中重要条件之一,特别是较高层次的需要的满足,更离不开对礼仪规范的遵守。在人类社会,一个人的需要和发展取决于直接或间接地与他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如果不注重礼仪,不用说得不到爱,受不到尊重,不能自我实现,甚至连安全的需要也无法保证,生理的需要也难以满足。(三)礼仪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参与的极其宏伟的系统工程。它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恢复和发扬良好的社会风尚。精神文明建设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来推动。礼仪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好形式,它是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出发,通过仪表、举止和讲究礼貌、执行礼节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古往今来,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常常把礼仪看作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看作是一个民族精神面貌和凝聚力的体现,看作是一个人道德水准高低、有无教养的尺度。中华民族作为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礼仪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不能割断历史,对民族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继承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之一的礼仪文化中的精华,并根据时代的特点,创造出更加符合当代需要的礼仪文化,以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程度,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四)礼仪有利于国人增强民族自尊心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使国人看到了五彩缤纷的外部世界。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我们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礼仪也面临着与世界接轨的问题。人们认识到在礼仪问题上故步自封是行不通的,但是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也是行不通的。我们必须加强对国人的礼仪教育,通过礼仪教育和礼仪实践,可以使国人了解和把握本民族优秀的礼仪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巩固和发展人民内部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在对外交往中讲究礼仪,可以展示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加深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当然,我们要在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礼仪文化的基础上更好地了解世界,也要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第2节 礼仪与医患的关系医护人员为什么要学习礼仪?礼仪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或行为模式,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除了要了解礼仪的基本概念及特点外,还应该明确医护礼仪的概念和特征以及它与医患之间的关系。一、医护礼仪的概念和特征医护礼仪是一种建立在公共礼仪基础上的特殊礼仪,其面对的对象是患者群体。因此,医护礼仪指的是建立在对患者的尊重、关心、理解、爱护的基础上,通过医护工作者的言谈、举止、表情、工作态度等,在临床工作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美德和行为规范。医护礼仪主要是研究医务工作者服务艺术的学问,是一门新型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是人文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汇集了医护礼仪、临床案例、形体训练等有关知识成果,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产生,对提高医护人员的现代素质和缓解现在医患紧张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故而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二、礼仪与医患的关系医护人员的职业形象是从事医疗行业的人即医生和护士的医疗和护理实践中的行为体现,是社会赋予医生、护士角色的特殊要求。医生、护士职业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会对医生、护士职业的评价,更直接反映了医疗水平的高低,同时也会影响患者的康复。礼仪之所以重要,除了以上所讲,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职业礼仪修养的培养及服务理念的教育,让医护人员了解自己在服务体系中的位置,全面掌握服务患者的应知应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六个基本方面,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有机统一。显然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发展和谐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从事人类文化护理研究的护理专家莱宁格(Ma-deleineLeininger)认为护理的本质是文化关怀,关怀是护理的中心思想,也是护理活动的原动力。我国传统的礼仪思想核心是“仁”,仁即是爱人,只有学会爱别人、爱医疗事业的人,才会在工作实践中实现对服务对象的关怀。(一)心理感应的关系在医患交往的大多数场合,施礼并非纯粹的礼仪之举,而是附着于各类医疗工作来传情达意。患者也常常有意无意地根据医护人员的礼仪以及自己受到的礼遇,来分析和判断其中折射出的对方的心态、情感和意向,从而产生一定的情绪体验。如果一名医护人员仪表不整,就对患者进行各种处置操作,即使医护人员是按照技术操作规程去做,患者也会误认为对方的工作是不认真的,态度是不端正的,这就是观点定势作用。通常人们所持的观点来自于对客体对象的知觉。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与自己信念一致、见解接近的观点,常常表现出认可与接受的心理状态;而对与自己的观点有着明显矛盾的见解,则常常采取回避的态度或表现出逆反的心理。(二)调节的关系首先,行为调节作用体现在对交往者个人的印象整饰上。所谓印象整饰,是在医疗活动交往过程中,围绕自己为在服务对象心目中形成的形象期望,选择一定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以达到有意识地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各种印象的过程。所以,医护人员常常借助于施行礼仪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达到印象整饰的目的;同时,服务对象也常常根据自己的直接观察和感受,评价护理质量以及自己所受的礼遇状态,据此调整自己在护患交往中的行为。其次,行为调节作用体现在对医患、护患关系的调整、润滑和整合上。医护礼仪作为一种医患交往的方式,可以将临床活动行为纳入一定轨道,以保持医患交往中应有的秩序和帮助,人们据此恰当有序地处理相互关系,使交往得以顺畅融洽地进行,从而产生良好的“人际气候”,使交往双方互相吸引,从而建立和发展良好、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第3节 医护人员学习礼仪的意义及方法一、学习礼仪的意义医护人员的基本职责是保护人类的生命,治疗病痛、减轻病痛和促进健康。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特别是护理工作已经扩展到生理、心理、社会的范畴,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的时候,为满足患者的身心健康要求,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就显得更为必要。医护人员从立志从事这一职业开始,就要学习必要的专业礼仪知识,培养良好的礼仪修养,为的是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妥善地处理各种医患关系,使双方的关系更为和谐。在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医护人员的言谈举止、仪表仪态都会给服务对象的心理和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医护人员得体的举止、恰当的言谈等良好的礼仪行为会对服务对象的身心健康起到药物无法起到的效果,而这些转变无不要求医护人员更新观念、加强自身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塑造医务工作者良好的专业形象。礼仪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是培养医护人员良好的素质修养、造就坚强的意志与独立精神、树立良好专业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样也能使自己拥有一颗圣洁、仁爱的心灵。二、学习礼仪的方法(一)培养判断和观察能力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对一些日常的行为要有一定的判断能力,这是医护礼仪实践的前提。如果对工作中的一些错误行为都无法辨别的话,学习礼仪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孔子曰:“泛爱众而亲仁”,即我们要普遍地关怀别人并且亲近有“善行芳表的人”。这里所说有“善行芳表的人”,就是当今社会上、工作上行为规范的人,都值得我们去敬佩和学习,与其亲近,使自己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因此,我们可以采用直接观察的方法,选择在门诊、病房、急诊室、注射室、换药室、手术室等医疗场所,以及社区医疗服务地点、家庭病房等有服务对象的场所,观察其他医护人员的言谈、举止、行为,判断他们的行为方式在哪些方面给患者带来了不良影响,又在哪些方面使医患关系显得更为和谐。通过综合的分析和比较,找出哪种方式及服务态度更为恰当,并加以学习和借鉴。(二)采取多种途径学习在学习礼仪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广泛利用课堂听课、课后翻阅图书资料、接触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络等多种途径全面获取有关礼仪规范的知识。同时也可以从社会交往实践中进行学习。交往实践作为学习礼仪的一个具体过程,不仅可以使人加深对它的了解,强化对它的印象,而且还可以检验其作用,并且据以判断个人掌握、运用礼仪的实际水平。(三)进行规范性模拟训练一个人的礼仪修养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课堂上的模仿训练以及后天学习逐渐积累而成的。向患者表示关心友好的方式有很多,除了医疗规范和操作中规定的一些行为规范以外,还涉及语言,包括语速、语态、语音等方面,以及一些形式上的礼节,比如鞠躬、手势、非语言行为等,都必须进行规范性的训练。(四)反复实践学习礼仪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强化的过程。要使自己成为一个知礼、守礼、行礼的人,就必须把对礼仪的认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化为实际的礼仪行为。然后,再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检讨,并把从反省中得出的新的认识贯彻到行为中去。如此不断循环往复,从而达到提高礼仪品质的目的。医护礼仪的学习不是单纯的动作表演、姿态的训练以及语言的规范化。医护人员在讲究外在形式的同时,还应重视内在的修养。如果一个人仅有光鲜的表象,而不去努力提高自己内在的素质,那么礼仪也只能是一种缺乏内涵的机械模仿。因此,医护人员要不断地完善自我,这种完善包括道德修养的成熟、文化知识的充实、业务技术的精湛、职业素质的提高、个人素质的培养等,最终达到“秀外慧中”、诚“于中而形于外”的目标。医护礼仪不但是医疗职业的行为规范,更是一种专业的文化模式,它指导和协调医护人员的临床实践活动,有利于处理医患关系,体现出医护礼仪特有的美的本质和人文精神。总之,只有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全面提高才能保证广大的患者得到优质服务,同时,医院的医疗、护理工作秩序稳定,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医院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编辑推荐

张薇薇、宋璐波主编的这本《医护礼仪(第2版)》是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规划教材。教材共分7章,内容包括:医护人员职业形象美,医护人员的仪容礼仪,医护人员的服饰礼仪,医护人员的姿态礼仪,医护人员的人际交往礼仪,医护人员的接待礼仪等。可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各专业使用。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医护礼仪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