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1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陈慧琳 页数:286 字数:361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人文地理学(第3版)》以人为主体,人地关系为主线,以人类各种活动的产生、发展、变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构建教材体系,按人地关系主要领域和问题设置章节,应用案例分析融入理论阐述,建立了一个联系各人文地理要素或现象的解释体系,以探讨和总结人地关系的时空演变及其规律,是一部通论性的人文地理学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人文地理学(第3版)》与目前中学使用的新教材密切结合,特别适合作为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非地理专业的公共课程教材,还可供讲授中学地理课和环境教育课的教师以及经济、规划等专业人员参考。
书籍目录
第三版前言 第二版序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绪论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征和体系 一、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征 二、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 第三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地调查 二、比较与分类 三、类比、归纳与演绎 四、分析与综合 五、应用“老三论”和“新三论” 六、预测 七、地理信息系统(GIS) 八、建立科学的研究程序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章 人地关系 第一节 人地关系理论 一、人地关系理论回顾 二、人地关系理论发展 第二节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一、人地系统中的“人”和“地” 二、人地矛盾的内涵 三、人地系统的结构演变和调控 四、现代经济条件下人地关系的实践特征 五、人地关系的新课题 复习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章 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农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 一、农业经济活动 二、农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 工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 一、工业经济活动 二、工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三节 第三产业与地理环境 一、第三产业 二、第三产业与地理环境 复习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三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分布与地理环境 一、人口增长与地理环境 二、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 人口素质与地理环境 一、人口素质的内容 二、衡量人口素质的指标 三、影响人口素质的主要因素 四、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性 第三节 人口结构与地理环境 一、人口年龄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 二、人口性别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 三、人口产业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 第四节 人口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 一、人口移动概述 二、人口移动的历史演变 三、人口移动的规律 四、人口移动的原因及后果 复习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四章 人类活动的中心——聚落 第一节 城市 一、城市与城市化 二、城市与环境 三、城市的类型 四、城市的地域形态 五、城市的地域结构 第二节 村落 一、村落的产生与发展 二、村落与环境 三、村落的类型 四、村落社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一、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原理 二、城市与区域的协调发展 三、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地域类型 复习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五章 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地域文化系统的构成 一、人、文化系统和环境共同构成地域文化系统 二、文化与文化系统 第二节 文化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 一、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 二、文化与社会文化环境 第三节 地域文化系统形成和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特征 一、文化扩散 二、文化区 第四节 地域文化系统的综合表现——文化景观 一、文化景观及其构成 二、文化景观的研究 第五节 文化塑造地理景观 一、文化的空间观念 二、透视环境价值观 三、文化的空间观感结构 四、地方感 复习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六章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人类的休闲活动与旅游活动 一、休闲活动 二、旅游活动 第二节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 一、旅游资源 二、旅游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三、世界遗产与旅游环境 第三节 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一、旅游活动与旅游业的经济作用 二、旅游活动与旅游业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复习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七章 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政治活动概述 一、政治、政治活动、政治系统 二、当代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研究 三、国家及其空间政治行为 第二节 领土、自然资源与政治 一、领土与政治活动 二、自然资源条件与政治实力 三、政治活动对自然资源利用的调控和干预 第三节 文化与政治 一、语言与政治 二、民族、民族主义与政治 三、宗教与政治 四、科技进步与政治 五、国际冲突与地理环境 第四节 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 一、地缘政治的观念与主要流派 二、冷战后世界地缘政治格局 三、当今世界地缘经济格局 四、中国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背景 复习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八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自然资源观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 二、正确的自然资源观 第二节 世界资源问题 一、资源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二、资源的主要保护和防治措施 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一、资源永续利用的基本原理 二、资源永续利用的措施与对策 复习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九章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第一节 人类的环境观 一、环境悲观论 二、环境乐观论 三、环境可持续发展论 第二节 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类型 一、人类—环境系统的发展 二、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类型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协调 一、创造新的技术形式 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三、加强国际合作和立法 四、加快循环经济的步伐,保护资源与环境 复习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章 区域发展与协调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区域观 一、人文地理学的区域 二、区域的时空完备性 三、区域共同体 第二节 区域发展与演变 一、区域发展与演变的基本问题 二、区域发展与演变的影响因素 三、区域演变阶段与区域发展类型 第三节 区域协调 一、区域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二、区域协调论 三、区域可持续发展论 四、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区域观 复习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1.城市与区域的空间一体化 城市与区域的空间一体化是指二者空间布局与空间结构的整体发展。发挥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是加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市带县行政管理体制的实践表明,通过中心城市组织地区经济活动是加快地区经济发展经济改革、步伐的有效手段,而城市与区域的空间一体化发展则是形成城市一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基础。 城市与区域空间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途径包括以下几种。 (1)根据城市发展与布局的区域背景及区域供给能力,确定区域城市的数量和进行城市区位的选择。城市人口数量及城市数目的不断增加是区域城市化的必然发展趋势。这一趋势的变化结果是实现区域城市化。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区域城市化的趋势十分明显。但是,城市数量的增加必须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与区域发展水平不符的城市数量的迅速增加则是消极型城市化的表现,不但难以发挥出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反而还会带来巨大的区域压力。 (2)综合考虑各种区域要素,确定城市区位。由于区域要素的地域差异,城市与区域的空间整合关系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即城市位于区域的几何中心;城市位于区域社会经济地域的重心;城市位于区域交通网络中心及主要节点等。 (3)合理布局重点城市是实现城市与区域空间一体化发展的另一个主要途径。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要根据城市经济能量和对区域作用的能力,确定重点城市,建立区域增长极体系。在发达地区,作为区域增长极的重点城市,其主要功能是加速城市功能要素的地域扩散,充分发挥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而落后地区的发展重点则在于建设重点城市,培育区域增长极。 2.城市与区域的产业一体化 城市与区域产业一体化是在城市对区域产业的吸引和城市产业向区域的地域扩散的双向机制作用下实现的。在区域社会经济水平低下的时期,人口、区域要素向城市聚集,培育了城市产业,加速了城市产业体系的形成,此时城市对区域产业的吸引是区域运动的主导方向。随着区域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规模的扩大及城市经济能量的增强,城市要素及城市职能不断向区域扩散,发挥出城市反哺区域、带动区域社会经济整体水平提高的功能。 城市职能扩散首先表现为对外交通设施的延伸,高速公路、铁路作为城市对外联系干线是城市职能扩散的基础和有力导轨。 紧随城市对外交通职能扩散的是工业与居住职能的扩散。现代城市工业扩散的主要动因是核心区内工业职能的土地竞租能力低于第三产业职能,在产业土地竞争机制作用下,城市核心区的工业企业只能向城市边缘区或卫星城镇迁移。
编辑推荐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人文地理学(第3版)》与目前中学使用的新教材密切结合,特别适合作为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非地理专业的公共课程教材,还可供讲授中学地理课和环境教育课的教师以及经济、规划等专业人员参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