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3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书籍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 川滇黔接壤区铅锌成矿与地质背景 第一节 大地构造轮廓 一、扬子准地台(Ⅰ) 二、华南褶皱系(Ⅱ) 第二节 区域地层 一、扬子准地台(Ⅰ) 二、华南褶皱系(Ⅱ) 第三节 区域构造 一、构造划分 二、川滇黔接壤区深部构造 三、遥感影像特征 第四节 区域岩浆活动 一、扬子准地台 二、华南褶皱系 第五节 区域变质作用 第六节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第七节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一、金元素地球化学 二、铜元素地球化学 三、银元素地球化学 四、铅—锌元素地球化学 第八节 与铅锌银矿分布有关的其他因素 第二章 铅锌矿床分类 第一节 铅锌矿床的分类与评述 一、铅锌矿床分类历史及分类依据 二、世界上主要铅锌矿床分类方案 三、国内铅锌矿床主要分类方案 第二节 川滇黔接壤区铅锌矿床类型分类 一、矿床成因分类史 二、矿床成因分类 第三章 层控型铅锌矿床 第一节 主要含矿层位 第二节 主要含矿层位沉积相和岩相古地理环境 一、岩相、岩性特征 二、主要赋矿地层岩相古地理 第三节 构造特征 一、大地构造因素对铅锌矿床类型的分布有明显的制约关系 二、区域构造断裂带对区内铅锌矿床的控制及制约 三、断裂构造对铅锌矿控制标志 第四节 矿体特征 第五节 矿石矿物与脉石矿物特征 一、矿石矿物组合 二、脉石矿物组合 三、铅锌矿石与元素组合 第六节 围岩蚀变特征 一、白云石化、方解石化 二、黄铁矿化 三、铁锰碳酸盐化 四、褐铁矿化 五、硅化 六、重晶石化 七、褪色作用 第七节 成矿期特征 第八节 研究区矿床的基本特征 第九节 矿床地球化学 一、地层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二、赋矿围岩地球化学特征 三、矿石地球化学特征 四、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第十节 典型矿床实例 一、会泽铅锌矿矿山厂矿段 二、会泽铅锌矿麒麟厂矿段 三、彝良县毛坪铅锌矿 四、永善县金沙铅锌矿 五、巧家县茂租铅锌矿 六、彝良县洛泽河铅锌矿 七、罗平县富乐厂铅锌矿 八、水城市杉树林铅锌矿 九、会理县大梁子铅锌矿 第四章 与酸性、中酸性岩有关的铅锌银矿床 第一节 主要含矿层位 第二节 主要含矿层位沉积相和岩相古地理环境 一、岩相、岩性特征 二、古地理环境 三、沉积环境 四、沉积旋回 五、地层(时代)及沉积相控矿特征 第三节 构造特征 第四节 岩浆岩 一、华力西期岩浆活动 二、燕山期岩浆活动 第五节 矿体特征 第六节 矿石特征 第七节 围岩蚀变特征 第八节 成矿期特征 第九节 研究区矿床的基本特征 第十节 地球化学特征 一、硫同位素特征 二、铅同位素特征 第十一节 典型矿床实例 一、石缸冲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二、建水县荒田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三、七棵树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第五章 砂矿型铅锌矿床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风化砂矿型铅锌矿床的特征 第三节 矿床地球化学 一、地层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二、赋矿围岩地球化学特征 第四节 典型矿床特征 一、猫猫厂—榨子厂 二、五里坪钼(铅锌)矿铅锌矿 第六章 区域成矿规律 第一节 大地构造条件对铅锌矿床时空分布的控制及制约关系 一、西昌—米易—武定—石屏隆断束 二、江舟—昆明台褶束 三、雷波台褶束 四、滇东北台褶束 五、威宁—水城台断束 六、滇东台褶束 七、个旧褶断束 第二节 岩层控矿规律性 一、不同岩层中铅锌矿分布 二、主要含矿层、容矿层中铅锌等元素地球化学背景及其控矿性 三、容矿围岩的岩性、岩层组合结构特征与控矿性关系 四、有利成矿的岩相古地理条件及其控矿规律性 第三节 区域构造控矿的若干规律性 一、铅锌矿床分布及形成受构造逐级控制或影响 二、矿床(点)集中分布的规律 三、成矿带、矿化集中区等距性 四、区域性断裂的交汇及转折端 第四节 岩体控矿规律 第五节 矿床物质组分共生组合及其原生分带 一、矿床矿物共生组合规律 二、铅锌矿床金属元素共生组合特征变化规律 第六节 地球化学特征 第七章 成矿区、带、矿化集中区的划分及特征 第一节 铅锌矿成矿单元及矿化集中区的划分 一、划分原则 二、成矿单元的划分 第二节 矿化集中区的划分及特征 一、永善—盐津铅锌矿化集中区 二、彝良—镇雄铅锌矿化集中区 三、威宁—水城—普安铅锌矿化集中区 四、宁南—巧家铅锌矿化集中区 五、普格—会理铅锌矿化集中区 六、会泽—东川铅锌矿化集中区 七、寻甸—宜良铅锌矿化集中区 八、罗平富乐厂铅锌矿化集中区 九、建水苏租—暮阳铅锌矿化集中区 十、建水普雄矿化集中区 第八章 成矿信息融合及找矿方向 第一节 遥感信息特征 一、遥感图像数据统计分析 二、遥感数字图像处理 三、遥感图像线环构造特征 四、色调异常特征 五、认识与建议 第二节 成矿信息融合 一、基本原理 二、数学模型 三、预测单元划分 四、综合信息量估算 五、变量的提取 六、信息量计算及找矿标志优选 第三节 成矿预测和靶区优选 一、预测单元信息量临界值的确定 二、预测靶区的优选 第四节 铅锌潜力评价 一、资源量估算的理论基础和数学模型 二、模型单元的选择 三、资源量估算 四、估算结论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二)岩石圈断裂 (1)小江断裂:为滇东台褶带内靠西部的一条断裂带,它控制了昆明台褶束的东界,是川滇黔接壤区强烈地震活动带之一。断裂带基本沿东经103°,呈SN向延NW由四川昭觉、宁南延入云南,经巧家、蒙姑沿小江河谷延伸,到东川附近分成东、西两支。西支经乌龙、沧溪、东湖、嵩明达阳宗海,向南则形成若干NNE向的分支断裂继续延经抚仙湖、星云湖地区,以后即逐渐消失在华宁以南,但从卫星照片的影像上看,它还可能呈SSW向沿建水坝子东侧向官厅一带继续延伸而逐渐消失在红河断裂带附近;东支经东川、寻甸、小新街,至宜良县禄丰村后顺南盘江而下,经盘溪、开远、个旧向南终止在红河断裂带上,但卫星照片的影像显示,该断裂可能越过哀牢山以后与金平三家河断裂、越南奠边府断裂相连。小江断裂带在云南境内延伸长达530km以上,由东、西两支所夹持的断裂带宽达10~20km;其特征是:①沿断裂带形成了一条宽大的挤压破碎带,宜良一带破碎带宽达450~550m,断裂总的表现向西陡倾;②区域上,小江断裂带明显地切过了NE向的构造。从地层分布所表现的古生代岩相古地理格局,显示出这一时期存在的一系列NE向隆起和凹陷,明显地被小江断裂带错断;从一些地层标志判断,断裂西盘相对东盘发生过大规模的左行位移;③据区域资料分析,小江断裂带在其形成过程中,曾经历过张、压、扭的不同力学性质转化。其最早可能在晚元古代末即有活动迹象,二叠纪时则表现强烈的裂陷张裂,成为大规模岩浆喷发、侵位的通道;中生代时,曾经历过强烈挤压;喜马拉雅运动时,它又表现为张裂和左行走滑性质,一方面造成了东、西地块间的相对位移,另一方面沿断裂带形成了一系列断陷湖泊;④小江断裂的强烈地震活动以及沿其分布的一系列温、热泉点,表明断裂带具有明显的现今活动性和较强的热流活动。 地震测深资料表明该断裂已经深及地壳底界面附近。
编辑推荐
《川滇黔接壤区铅锌矿产资源潜力与找矿规律分析》由王峰等编著,综合运用大地构造学、岩相古地理、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影像、矿床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及数学地质、数字化信息和计算机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建立了地质、化探、遥感等多元成矿信息为一体的定量化成矿信息数学模型,划分成矿区带,圈定与优选成矿靶区,定量地估算铅锌资源量,最终成果不仅为区域找矿和矿山经济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川滇黔成矿域内矿床成因取得了创新性的认识,尤其是作为企业能够运用矿床成矿综合信息进行定量预测的成功典范。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