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1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覃建雄 等著 页数:265 字数:410000
内容概要
《地质公园旅游开发与管理》运用地质学、地理学、旅游学、管理学、经济学及工程学的理论与方法,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系统阐述了地质公园开发与管理的理
论体系和实践方法,提出了地质公园开发、保护和管理模式,全方位地展示了地质公园开发与管理的典型研究案例。《地质公园旅游开发与管理》可作为高等院校区域经济学、人文地理学、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参考资料,也可为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研究人员等提
供参考。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地质公园概念及分类
第一节 地质公园起源、现状及意义
第二节 地质公园概念与申报程序
第三节 地质公园分类原则及方案
第二章 地质公园成因理论
第一节 山岳类地质公园成因
第二节 峡谷类地质公园成因
第三节 水体类地质公园成因
第四节 其他类型地质公园成因
第三章 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一节 关于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地质公园与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与地质公园
第四节 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对策
第四章 地质公园旅游资源
第一节 地质旅游资源
第二节 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调查
第三节 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评价
第五章 地质公园开发规划框架
第一节 规划内容与一般模式
第二节 地质公园选址、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第六章 地质公园开发与保护规划
第一节 地质公园项目产品规划
第二节 地质公园线路产品规划
第三节 地质公园游览体系规划
第四节 地质公园保护规划
第七章 地质公园开发管理
第一节 地质公园管理体制
第二节 地质公园组织机构
第三节 地质公园人力资源管理
第四节 地质公园景点质量管理
第五节 地质公园环境容量管理
第八章 地质公园开发管理案例
第一节 易贡国家地质公园
第二节 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
第三节 海螺沟国家地质公园
第四节 剑门关地质公园
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地质公园概念及分类第一节 地质公园起源、现状及意义地质遗迹作为地球演化过程中的“史前记录”提供了“回访”地质历史、了解地球系统的捷径。作为以地质遗迹保护为核心的非人工主题公园,地质公园是指有明确边界、特定空间,由一系列具有特殊科学意义、稀有性和美学价值,代表某一地区地质历史、地质事件和地质作用的地质遗迹构成,受公园式管理保护并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地质公园以地质遗迹和自然生态环境为保护对象,构成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全球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热爱地球家园的具体体现。一、地质公园起源及背景地质公园理念源于地质遗迹及其保护思想,系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地质遗迹资源开发与保护中应用的产物。地质公园从理念源起、概念产生到理论发展再到管理实施,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它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产生。1.世界地质公园计划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应运而生多年来全球许多国家的地质学者强烈要求加强地质遗迹保护工作,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现有的所有计划中,无论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还是“人与生物圈计划”,均没有包含推进地质遗迹保护和国家普遍认可这一内容。至2001年底共有690个自然文化遗产地列入了保护名单,其中以地质遗迹为主要内容的仅20处。这些地质遗迹非常重要,但其重要性仅限于各国或各区域之内,无法使更多的世界级地质遗址进入世界遗产名录。鉴于上述情况,为了更好地保护地质遗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启动地质公园计划。地质公园计划萌芽于1991年的《国际地球记录保护宣言》,该宣言称:“现在我们应该学会保护地球的记录,学会了解地球的过去,去读在人类出现以前写下的这部书,那是我们的地质遗产。”宣言还指出:“任何形式的发展都应该尊重这些珍奇独特的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处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共同提出了创建世界地质公园的倡议,该倡议立即得到巴西、加拿大、中国、科特迪瓦、印度尼西亚、日本、马来西亚、纳米比亚、菲律宾、南非以及德国等国家的支持,并体现在1998年11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创建独特地质特征的地质遗址全球网络”决议中。1999年2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会议上首次提出了“geopark(geologicalpark)”这一名词明确了地质遗迹保护与地质公园建设的重要性,讨论了地质公园计划,并创建了一个表征地质公园及其计划的徽标。1999年3月23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会议上,正式通过了“世界地质公园计划(UNESCOGeoparkProgramme)”的临时议程和筹建“全球地质公园网”的新倡议。世界地质公园成为和世界遗产具有同等法律地位的特定区域并走向国际舞台,具有特殊科学意义的地质遗迹已成为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1]地质公园的建立是地球自然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人与生物圈”和世界遗产的一个重要补充。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它主要关注的是目前尚不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具有区域性、国家性重要意义的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点。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相比,它表征的是对地质遗迹点保护和开发的整合计划(表1-1)。地质公园将会填补遗产保护计划中的一项空白,因为目前还没有一项特别的计划能认识地质景观体在科学和美学上的价值。2.科学发展观客观上要求建立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实施体系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专家学者陈安泽、赵汀、赵逊、卢云亭、姜建军等就已提出旅游地质、旅游地学等概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计划》的推动下,为了跟国际充分接轨,2000年中国启动了国家地质公园的建立工作。国土资源部于2000年8月25日成立了国家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2000年10月27日按照国家地质公园评审标准,批准建立了第一批国家地质公园,共11个,2001年3月16日,对这11个国家地质公园进行正式授牌,这在地质公园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继首批国家地质公园之后,2002年2月28日,第二批国家地质公园在北京授牌(表1-2)。2004年和2005年分别批准成立国家地质公园41个和53个。截至2005年底,中国共建立国家地质公园138个,分布在30个省、自治区、市,其中四川12个,河南11个,福建8个,名列国家地质公园数量前三位。分别于2009年和2011年批准建立了第五批(44个)和第六批(36个)国家地质公园(表1-2)。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旅游地学研究到1999年地质公园概念的提出和“世界地质公园计划”的诞生,再到2011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的世界地质公园网络(GGN)中87个成员名单出炉,以及中国第六批国家地质公园的诞生,地质遗迹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和沉淀,国内外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发表相关研究论文近500篇。然而,有关地震遗迹景观专项研究的论文不多,尤其是截至2011年底,在87个世界地质公园和218个国家地质公园名单中,地震遗迹主题地质公园仅有四川青川地震遗迹地质公园。
编辑推荐
覃建雄、刘开榜编著的这本《地质公园旅游开发与管理》试图以地质公园为载体,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可持续旅游开发为主线,在进行地质公园源起、成因、性质、分类、特点分析的基础上,从地质公园的保护性开发、可持续管理、永续性利用入手,通过典型案例,探讨具体地质公园可持续旅游开发的一般方法和程序,以构建关于地质公园从申报到审批、从资源调查到产品开发、从线路建设到保护管理的系统理论构架,进一步丰富地质公园理论体系。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