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9-1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单元媛 页数:248 字数:300000
内容概要
《高技术产业融合研究》运用产业经济学理论、管理学理论等相关理论和方法,构建高技术产业融合研究的分析框架,从产业融合的视角对高技术产业成长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揭示在产业融合发展趋势下高技术产业融合的作用机制和融合成长的路径,为加快高技术产业成长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简介
赵玉林,1954年11月出生,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为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和创新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
近年来主持并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有“高技术产业化的界面管理研究”(2001—2003)、“主导性高技术产业成长机制研究”(2008—2010)等;主持并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有“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研究”(2005—2008);另外,主持并完??009)、《创新经济学》(2006)、《高技术产业经济学》(2004)等;在权威和重要刊物发表论文120余篇。
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奖(1992)、湖北省优秀教师称号(1991)等。
7
书籍目录
序前言第1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1.1 产业融合的概念1.2 产业融合的发生机制1.3 产业融合的方式与类型1.4 产业融合的识别1.5 产业融合的测度1.6 产业融合与产业演进的关系1.7 其他相关研究1.8 综合评述第2章 产业融合的基本理论2.1 产业演化:分化与融合2.2 产业融合的特征与融合过程2.3 产业融合的方式与类型2.4 产业融合度的测算第3章 高技术产业融合机制与融合成长路径分析3.1 高技术产业融合机制3.2 高技术产业融合的复合经济效应3.3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应的实证分析:以技术融合为例3.4 高技术产业融合成长的路径第4章 高技术产业与农业融合:以生物农业为例4.1 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及其特点4.2 生物农业的形成:生物技术产业与农业的渗透融合4.3 生物农业的发展现状:以美国和中国为例4.4 促进我国生物农业成长的政策建议第5章 高技术产业与制造业融合:以汽车电子产业为例5.1 汽车电子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与汽车产业的融合5.2 模块化分工: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推进器5.3 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意义5.4 加快我国汽车电子产业融合成长第6章 高技术产业与服务业融合:以现代物流产业为例6.1 高技术产业服务化与服务业高技术化趋势6.2 高技术产业与服务业融合的动因、过程和结果6.3 高技术服务业的形成:高技术产业与服务业的融合6.4 国外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概况6.5 现代物流产业的融合成长结束语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1章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产业融合是一种新兴的经济现象,因此,对产业融合理论的研究是近几十年来才开始的。 1963年,Rosenberg(1963)在对美国机械设备业演化进行研究时,把因为采用了通用技术而导致产品功能和性质完全无关的产业独立化过程称作技术融合。这是产业融合思想的最早起源。 197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媒体实验室创始人Nicholas Negroponte的开创性思想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他用了三个重叠的圆圈来形象地描述电子计算机、广播和印刷业三者之间的技术融合,指出这三个产业的交叉处将会是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 1994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举行了“冲突的世界:计算机、电信以及消费电子学研讨会”,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关于产业融合的学术论坛。1997年6月27~28日,“在数字技术与管制范式之间搭桥”会议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召开,讨论产业融合及其相关的管制政策。这两次会议表明各界人士已经开始关注产业融合这一新兴的经济现象。 1997年,哈佛大学的Oettinger、法国作家Nora与Mince分别创造了com-punction和telemetriqu两个新词来试图反映数字融合的发展趋势,并将信息转换成数字后,照片、音乐、文件、视像和对话透过同一种终端机和网络传送及显示的现象称为“数字融合”(Mueller,1997)。 1998年,Alfonso和Salvatore(1998)对20世纪末融合比较明显的电子产业进行研究后发现,其绩效明显高于其他融合不够明显的产业。 此后,对于产业融合这一新兴的经济现象,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推动了产业融合理论的不断发展。综观国内外关于产业融合的研究文献,主要是从产业融合的概念、发生机制、类型与方式、识别及产业融合与产业演化的关系、产业融合与政府规制的关系、产业融合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 1.1产业融合的概念 产业融合是伴随技术变革与扩散的过程而出现的一种新经济现象。许多学者在对产业融合现象进行研究时,均尝试着从不同视角对产业融合的内涵进行界定,其结果是使得有关产业融合的概念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表述,往往与技术融合、三网融合、数字融合等概念混用。 1.1.1狭义的概念 狭义的概念指局限于以互联网为标志的计算机、通信和广播电视业之间的融合,认为产业融合是在数字融合的基础上出现的产业边界模糊化的现象。 1997年欧洲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1997)的“绿皮书”认为,融合是“产业联盟与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和市场等三个方面的融合”;认为产业融合是促进就业与增长的一个强有力的发动机,会催化世界经济的综合。 美国学者Yoffie(1997a)把产业融合定义为“采用数字技术后原本各自独立的产品的整合”,如计算机开始整合通信产品的功能,电话具有计算机功能,功能的统一会导致一个巨大的市场的产业,企业若要实现融合就必须采取全新的技术战略和企业发展战略。 美国学者Greenstein和Khanna(1997)则指出,“产业融合是指为了适应产业的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者消失”,并将产业融合区分为“替代性融合”和“互补性融合”。这个定义主要是针对计算机、通信和广播电视业之间的融合。 周振华(2002)提出,产业融合并不是原先就已存在的,也不是与产业分立同时产生并存在的,而是从产业分立中演变过来的,是产业边界固化走向产业边界模糊化的过程。随着信息化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及应用,首先在电信、广播和出版等行业出现产业边界的模糊与消失的融合现象。 Lind(2004)认为,所谓技术融合是指迄今为止不同产业分享共同的知识和技术基础的过程,将融合定义为“以前各自分离的市场间的合并以及跨产业进入壁垒的消除”,并且用四个圆圈彼此渐进最终融合成一个大圆圈的图像形象地说明了信息技术(IT)、电信、媒体和消费电子业融合成一个大产业的过程。 1.1.2广义的概念 广义的概念从产业的演化发展等角度来界定产业融合。 Collis等(1997)认为,产业融合的过程就是传统纵向产业结构向横向产业结构发展的过程,如传统的电话、电视和计算机产业的融合就是这三个产业纵向结构分解及形成五个水平化产业部门的过程。 Lei(2000)表示,当不同产业技术的一体化(即共享相同的技术基础)显著地影响或改变另一产业中产品、竞争、价值创造过程的本质时,就意味着技术融合的产生。 Malhotra(2001)认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在过去各自独立的产业,当它们的企业成为直接竞争对手的时候就发生了融合。”功能融合发生在当顾客认为两个产业的产品之间具有替代性或者互补性时;机构融合则发生在当企业认为两个产业的产品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因而同时生产或者销售这两个产业的产品的时候。 岭言(2001)认为,产业融合发展是指高技术及其产业作用于传统产业,使得两个以上的产业融为一体,逐步发育并成长为新的企业的过程。企业应运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网络经济创新、资本创新和人才创新等推进产业融合。 日本学者植草益(2001)在研究信息通信业的产业融合时指出,不仅信息通信业,实际上,金融业、能源业、运输业(特别是物流业)的产业融合也在加速进行之中。 马健(2002)认为,产业融合是指发生在产业边界或者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改变了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从而导致了产业界限的模糊化。 聂子龙和李浩(2003)认为,产业融合是指不同的产业间或者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 厉无畏和王振(2003)以及何立胜(2005)认为,产业融合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在技术与制度创新的基础上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逐渐融为一体,形成新型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 Bally(2005)认为,技术融合是技术共同成长的过程,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各自独立的产业或者市场部门的边界,并使它们融合成了一个新的竞争环境。 Lind(2005)把产业融合的概念扩展到了更广泛的领域,指出融合是分离的市场之间的一种汇合和合并,是跨市场和产业边界进入壁垒的消除。 詹浩勇(2005)认为,产业融合是指从经济和技术有机联系出发,通过技术革新特别是以互联网发展为主导的、建立在数字融合基础上的各产业间的壁垒的逐渐降低,而使竞争合作关系不断加强的一种优化过程。 李美云(2005)提出,产业融合可以定义为“以前各自独立、性质迥异的两个或多个产业出现产业边界的模糊化而使彼此的企业成为直接竞争者的过程”。 余东华(2005)提出,产业融合是产业组织结构变迁的一种动态过程。 胡金星(2007)认为,产业融合是在开发产业系统中,技术与标准等的出现与扩散引起不同产业构成要素之间相互竞争、协同与共同演进从而形成一个新兴产业的过程,其本质也是一个自组织的过程。 胡永佳(2008)从两个方面对产业融合的相关定义进行梳理。从产业融合的关键特征进行定义,包括技术演化论、边界模糊论、过程统一论、产业组织论、产品与产业创新或产业发展论;从产业融合的涉及范围进行定义,则可以从狭义层次、中间层次和广义层次来理解。 1.2产业融合的发生机制 植草益(2001)认为,产业融合是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间的壁垒,加强各行业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 张磊(2001)认为,推动产业融合的动力主要有三个方面:半导体、软件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革新,政府的放松管制,管理创新。其中,技术革新是内在的动因,管制放松和管理创新是外在的动因。 Lemola(2002)提出,在国家科技政策组织形式和实施上有融合发生。在有关产业内部和外部都可以发现技术融合的驱动力。这些都基于管制的放松以及将各自独立的产品部件连接成更大的系统的整合技术(Lei,2000)。 马健(2002)认为,技术革新是产业融合的内在原因,技术革新改变了原有产业的生产成本函数,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市场空间,而经济管制的放松是产业融合的外在原因,管制的放松导致了其他相关产业的业务加入到本产业的竞争中来。 聂子龙和李浩(2003)认为,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产业间的关联性和产业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是当今产业融合发展的催化剂,产业融合的主导力量是企业在不断地谋求发展与扩张。 自青木昌彦和安藤晴彦(2003)提出模块化理论后,朱瑞博(2003)将价值模块整合和产业融合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认为技术创新、管制放松以及合作竞争的理念并不是产业融合形成的充分条件,具有通用界面标准的模块才是产业融合实现的载体。 Hacklin等(2005)指出,近年来产业变革趋势的特点是融合技术领域越来越多,带来了新功能和价值创造的机会。这种技术乃至产业的融合可以看做是全球化产业的新兴非持续性效应,从管理角度看,受五个因素的驱动:①全球市场上产品组件的普遍存在;②技术解决方案之间的交叉接口;③建立创新合作的商业机会;④顾客对全面解决方案和服务提供的需求;⑤管制环境的变化。 何立胜(2006)提出,产业融合是系统集成创新,包括技术、产品、生产经营、组织层、产业层和制度层等。 于刃刚等(2006)认为,产业融合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技术创新、政府放松经济性规制、企业跨产业并购、组建战略联盟以及四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胡金星(2008)也从模块化分工的角度探讨了产业融合问题,认为模块化分工引起了产业边界的模糊,但是由于存在模块化成本,产业融合的进程和速度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Hacklin(2008)提出,信息通信技术(ICT)产业融合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技术进步、商业模式创新、管制放松和需求演变。技术进步和创新是促成器,而技术融合是产业融合引发器。技术和商业模式在产业融合中起到相关但是却截然不同的作用。商业模式发挥两个重要的功能:价值创造(valuecrea-tion)和价值获取(valuecapture),而ICT产业有着自己的特色。有时候一项新技术在产业融合中起到主要作用,而有时候商业模式创新在融合过程中具有决定性。商业模式创新不仅仅是有关技术,有时甚至会击败更高的技术(Chesbroug,2007)。将一项新技术作为产业融合的重要内生驱动力之一的观点,Hacklin认为可以创新性地加以使用,他指出如果能够在新形成的市场结构中有效使用已有技术,也可以触发突破性进展。产业融合是技术和商业模式之间互动的结果。 Curran等(2010)认为,融合的驱动力包括使得一个组织有能力去设计新产品或工艺的科学发现、技术发展,而且顾客需求(顾客包括其他组织或价值链末端的个人)的变化,甚至是政治管制和产业标准都可能是同等重要的因素。因此,Pennings和Puranam(2001)区分出供给方驱动融合和需求方驱动融合(也叫投入方融合和产出方融合)(Broring,2005)。技术发展使得企业能向市场提供新的或加强型的产品,而顾客的结构和行为可能会导致需求驱动产出方的融合。 国家管制是介于投入和供给方之间的,也同样具有重要影响力。 1.3产业融合的方式与类型 Greenstein和Khanna(1997)提出,从价值链或产业视角看,产业融合的过程可以分为生产融合、采购融合和分销融合,价值链中的一个阶段发生融合,会促成另一阶段融合的发生。 Gaines(1998)将信息技术融合与学习的过程划分为突破(breakthrough)、复制(replieation)、经验(empirieism)、理论(theory)、自动化(automation)和成熟(maturity)几个阶段。 植草益(2001)认为,产业融合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之间的壁垒,加强了各行业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企业间竞争会进一步激化,但同时产业融合也为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商机,企业可以扩大规模,扩展事业的范围,开发新产品、新服务等,还会演化出新的组织形式。 Porter(2001)提出了“合一论”,指出如果信息技术革命使得原有产业重新整合,企业就能够走向混业经营。新经济与旧经济日益结合,IT企业与传统企业间界限会消失并走向融合,新经济的本质是使用新技术的旧经济。 张磊(2001)对产业融合的划分主要局限于电信业的产业融合方面。他将产业融合分为了替代型融合与互补型融合,指出融合将会改变管制机构的管制政策。 Stieglitz(2002)指出,市场融合或称产业融合可以区分为供给方的技术融合和需求方的产品融合。技术融合是指用相似的技术能力生产出不同的产品和服务,而产品融合是指通过使用不同的技术来提供替代性或互补性的产品。 聂子龙和李浩(2003)认为,产业融合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四种: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产业之间的延伸融合、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全新产业取代传统旧产业所进行的融合。 胡汉辉和邢华(2003)将产业融合分为了三种形式:产业渗透、产业交叉、产业重组。产业融合后,原来的产业管制失去了意义,要按照产业融合的要求来重组管制机构,制定新的政策法规,而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则是产业融合的必要前提。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