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6-1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刘畅 页数:180 字数:245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朝阳隋唐墓葬发现与研究》以能源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利用各种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消耗强度的变动机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从不同地区、不同工业行业等层面定量分析了中国能源消耗强度的差异特征;建立能源经济政策分析模型,模拟分析了各类能源价格变动对经济增长及节能的影响;通过构建煤炭、石油、电力行业的景气指数,刻画了中国能源行业的周期性波动特征。
《朝阳隋唐墓葬发现与研究》适合能源经济研究人员、政府相关决策部门从事定量分析和能源政策制定的工作人员,以及高等院校从事能源经济与资源环境研究的教师及研究生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无
书籍目录
序前言第1章 中国能源供需变化的特征分析及国际比较1.1 节能、能源效率与能源消耗强度1.2 中国能源生产的发展状况1.3 中国能源消费状况1.4 产业结构演进下的中国能源消耗强度的变化特征1.5 能源消费的国际比较第2章 技术进步、结构变动与中国能源消耗强度2.1 中国各产业部门的能源消耗变化2.2 因素分解方法的基本原理2.3 基于费雪指数的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变动的因素分解2.4 能源消耗强度变动的因素分解分析第3章 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变动机制与能源价格的非对称效应3.1 结构效应与能源价格替代效应3.2 能源价格非对称性理论及能源价格分解3.3 中国能源消耗强度的结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3.4 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3.5 基于结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能源消耗强度方差分解第4章 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区域差异的动态关系比较研究4.1 中国区域能源消耗强度的差异比较4.2 相关研究回顾4.3 误差修正形式的Panel Data模型4.4 区域能源消耗强度模型的设定4.5 区域能源消耗强度的长期均衡与短期波动分析第5章 中国工业部门及内部行业能源消耗强度变动机制5.1 中国工业部门及其内部行业的能源消耗特征5.2 工业行业能源消耗强度的相关研究5.3 中国工业部门及内部行业能源消耗强度模型的建立5.4 中国工业部门及内部行业能源消耗强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第6章 能源价格变动对中国节能和宏观经济的影响6.1 市场化进程中的中国能源价格变化6.2 能源价格冲击对经济影响的相关研究6.3 能源-经济系统模型的理论基础6.4 能源-经济联立方程模型的基本结构6.5 能源价格变化的情景模拟分析第7章 中国煤炭行业景气的周期性波动特征分析7.1 景气指数方法的基本思想7.2 煤炭行业景气指数的构建7.3 煤炭行业景气与宏观经济景气的相关性分析7.4 中国煤炭行业景气的周期性运行特征第8章 中国石油行业景气的周期性波动特征分析8.1 石油行业景气指数的构建8.2 石油行业景气与宏观经济景气的相关性分析8.3 中国石油行业的周期性运行特征8.4 国际石油价格变化对石油行业的影响第9章 中国电力行业景气的周期波动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9.1 电力行业景气指数的构建9.2 中国电力行业波动呈周期性变动特征9.3 电力行业景气波动与宏观经济波动的关系9.4 电力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第10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10.1 结论10.2 政策建议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朝阳唐杨和墓出土文物简报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朝阳市双塔区文物管理所杨和墓位于朝阳市双塔区南大街与文化路交汇处南大街西侧,该墓葬于1998年10月在一项煤气管线的施工过程中遭到破坏。朝阳市双塔区文物管理所对这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出土了包括墓志在内的一批重要文物。以瓷俑和瓷塑动物为主,另有少量陶、瓷器,共计23件。墓葬为砖筑,结构遭到严重破坏,形制不明。出土文物现藏于双塔区文物管理所。一、出土遗物1.瓷俑男侍俑 3件。胎釉、装束及大小基本相同,姿态略有差异。ST0553(双塔区文物管理所藏品号),胎呈灰白色,釉色米黄,头部至膝施釉,小腿及底座不施釉。头戴黑色幞头,身着右衽翻领窄袖长衣,领口外翻成三角形,腰间束带,内穿圆领衫,足穿尖头黑靴。高鼻,细目,小嘴,小腹微腆。右手持物握于胸前,左手攥拳垂于腰间,立于方形底座上。背部扁平,体中空,模制。高22.5、宽5.8厘米(图版一,1)。仪仗俑 1件(ST0554),瓷胎灰白,头至膝施淡黄釉,小腿及底座无釉。头戴圆顶披肩风帽,身穿右衽翻领窄袖长袍,双手持物作上下叠合状贴于胸前,束带,下穿长裤,尖头黑靴,立于圆形底座上。高20、宽5厘米(图版一,2)。文吏俑 3件。胎釉、装束及大小基本相同。ST0555,瓷胎灰白,釉色米黄。头部至长袍下襟皆施釉,以下无釉,左小腿有明显的流釉现象。头戴黑色小冠,身穿宽袖交领长袍,腰间束带,下穿宽口长裤,微露足尖。立姿,双手握于胸前,手际中空,原应持物。背部扁平,体内中空。高21.5、宽5.5厘米(图版一,3)。武官俑 2件。胎釉、装束及姿态基本相同,大小略有差异。ST0557,瓷胎灰白,釉色米黄,头至膝部施釉,膝以下无釉,有流釉现象。头戴风帽,外披立领对襟大衣,两袖自然下垂,内着红色长袍,腰间系黑带,下穿宽口长裤,微露黑色足尖。双手抱拳于胸前,手际中空,原应持物。高19.5、宽7.5厘米(图版一,4)。侏儒俑 1件(ST0566),瓷胎灰白,釉色米黄,腿部不施釉。头裹黑色幞头,身穿右衽翻领紧袖长袍,内着红色圆领衫,腰间系黑带,下穿宽口长裤,足蹬尖头鞋。呈立姿,面带微笑,双手拢于胸前,身材矮小,小腹微腆。背部扁平,体内中空。高13.2、宽5厘米(图版二,1)。2.瓷家畜羊 2件。一大一小,姿态基本相同。ST0559,瓷胎灰白,上半部施淡黄釉,下部无釉,釉面多剥落。跪伏状,昂首,羊角向下卷曲,底平,体内中空。长13.7、宽5.3、高7.9厘米(图版二,2)。猪 2件。胎釉、姿态、大小基本相同。ST0561,胎灰白色,上半部施淡黄釉,下半部无釉,釉层薄且无光泽。卧姿,高鬃,长嘴,小垂耳,尾下垂,藏于臀下。腹部两侧有数道划纹,肋骨毕显。底部平,体内中空,内部可见手指抹压痕迹。长13、宽5.4、高6厘米(图版二,3)。雄鸡 1件(ST0563),胎灰白色,通体施淡黄釉,釉层薄,多剥落。立姿,昂首,高冠,尖喙,两翅外展,尾上翘后卷,腿部健壮有力。两翅及尾部划条纹,涂黑彩。两腿之间有圆柱状底座,内中空。长10.5、宽5.1、高11.5厘米(图版二,4)。雌鸡 1件(ST0564),胎灰白色,施淡黄釉,底座无釉,釉层薄,多处剥落。立姿,低冠,短喙,两翅外展,长尾上翘,腿部纤细。冠、肉髯涂红彩,两翅及尾部划条纹,涂黑彩,喙部亦涂黑。底座为圆柱形,体内中空,内壁可见指压纹。长10.3、宽3.5、高8厘米(图版二,5)。鸭 1件(ST0565),灰白色胎,鸭身施淡黄釉,底座无釉,釉层薄,无光泽且多处剥落。立姿,昂首,扁平喙,细直颈,两翅紧贴身躯,尾部短小微翘,体形肥硕。喙部涂黑彩。底座呈圆柱状,体内中空,有指压痕。长6.2、宽5、高11厘米(图版二,6)。3.陶、瓷器大口罐 1件(ST0572)。夹砂灰陶,大口外侈,束颈,口沿外侧饰三周弦纹。颈腹交界有一周突棱。长腹微鼓,斜下收,平底。体表素面,底部有铜钱形印记。轮制,口部及颈部因烧造原因略变形。口径15.5、底径7.9、高18.6、最大腹径13.4厘米(图一,1)。黑陶罐 1件(ST0570)。泥质黑陶,火候较高,质地坚硬。口微侈,尖唇,短直颈,圆鼓腹,平底。颈下部饰一道凸弦纹,颈及上腹部抹光,下腹部饰细密竖条纹,上压抹光菱形纹和数道不规则宽弦纹。底部有印记。口径11.5、底径8.7、高19.5厘米(图一,2)。白瓷碗 3件,形制、大小各不相同。ST0571,牙白色胎,暗黄色釉,釉面无光泽,内壁施满釉,外壁施釉不及底,有流釉现象。釉层厚薄不同,积釉处呈青灰色。口部外敞,斜腹,矮圈足。素面,外壁无釉处可见拉胚痕。内底可见三个支烧坑。整体器形因烧造而变形,碗口呈椭圆形。最大口径21、最小口径19.6、底径7.5、高6.5厘米(图一,3)。ST0573,灰白色胎,坚实细密。釉色白中泛青,内施满釉,外壁施釉不及底,有流釉现象,积釉处呈青灰色。敞口,厚圆唇,斜腹,矮圈足。素面,外壁无釉处可见削胎痕迹。口径13.2、底径4.5、高4厘米(图一,4)。ST0574,胎色洁白,质地坚实细密,釉色白中略闪黄,施釉均匀,釉面莹润有光泽,仅圈足内无釉。五曲花式口,沿略外展,斜腹,大圈足略外撇。素面,外壁釉下可见拉胚痕。形制规整。口径15.3、底径7.4、高3.8厘米(图一,5)。图一 出土陶、瓷器1.大口罐(ST0572) 2.黑陶罐(ST0570)3~5.白瓷碗(ST0571、ST0573、ST0574)4.墓志墓志 1盒(ST0575),灰色砂岩石质。志盖呈顶式,顶部平面左侧刻“大唐故上柱国云麾将军杨君墓志”2行大字,楷书,每行7字共14字。右侧刻小楷铭文,内容为墓志铭结尾的韵词。右侧用纵横直线打成方格,横9行,竖12行。顶四坡刻划简陋的斜线纹。志盖边长59.5、厚15.5厘米。志石平面为正方形,刻字的一面也用直线打成小方格,横、竖各为20行,格内为小楷志文。志石保存完好,刻字大部分清晰可辨。志石边长59、厚14.5厘米。二、结语1.墓主身份及墓葬年代据墓志记载,墓主杨和为“南凉王杨难敌”之后。杨难敌为氐人,是4世纪仇池国的首领[1]。由此可知,杨和为十六国时期五胡之一的氐人后裔。杨和生于北齐天统五年(569年),逝于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同年下葬。杨和生前官至“上柱国云麾将军”。“[2]上柱国”是唐代最高级别的勋官,比正二品。“云麾将军”是唐代武散官名,从三品上。因此,杨和墓属唐代早期高级官吏墓葬。2.与朝阳唐蔡须达墓[3]比较杨和墓与蔡须达墓有很多相同之处。第一,位置相距不远,皆在朝阳市区内。第二,埋葬时间相近,都为唐代早期墓葬。据墓志记载,蔡须达墓葬于唐贞观十七年(643年),杨和墓仅晚于蔡须达墓9年下葬。第三,两墓的随葬品极为相似,均以瓷俑为主,另有较多瓷塑动物。不仅瓷俑和瓷塑动物的种类完全相同,如瓷俑有仪仗俑、文吏俑、武官俑、侏儒俑,瓷动物有猪、羊、鸡、鸭,而且瓷俑和瓷动物的姿态、造型也基本相同。因此,可以推断杨和墓的墓葬形制很可能也与蔡须达墓相同或相近,即有阶梯墓道的弧方形单室砖墓。值得注意的是,两墓墓主人的社会身份和地位却相差悬殊。墓志记载,杨和生前官至“上柱国云麾将军”,比正二品,属高级官吏,而蔡须达则是一个佛教信徒,“行坐诵经,不离于口。波若未遍,已悟真空。涅不尽,先知佛性。尊崇慧业,敬爱法门”,一生不曾出仕为官。同一时期,社会身份与地位如此悬殊的二人,下葬时却采用了同等规格的随葬品,这一现象似乎难以让人理解,而且这也与唐代初期严格的丧葬礼制相违背[4]。或许这种反常的现象恰恰反映了唐初朝阳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执笔:万雄飞 贾 言绘图:图旭刚注释[1] 《宋书•卷九十八•氐胡》。[2] 《新唐书•卷四十六•百官志一》。[3]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辽宁朝阳北朝及唐代墓葬》,《文物》1998年第3期。[4] 宿白:《西安地区的唐墓形制》,《文物》1995年第12期。朝阳市博物馆2003年5月下旬至7月下旬,朝阳市博物馆对朝阳市纤维厂原址基建工地进行了考古勘探,勘探面积近7万平方米,共发现唐代砖室墓葬17座。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朝阳市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该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至同年12月上旬,田野发掘工作结束。17座墓葬均为砖筑单室墓,墓向朝南或略偏。墓葬形制多样,有直边方形、弧边方形、圆形、椭圆形、梯形和不规则形。除梯形墓外,其余墓葬均早期被盗,大部分墓葬坍塌,部分墓葬遗物被盗空。墓地共出土文物数百件,其中5号墓、8号墓、9号墓各出土1合墓志,墓主人分别为孙忠、孙则、孙道。孙则墓(8号墓)位于墓地的中部,是整个墓地规模最大、出土遗物最为丰富的墓葬,且保存相对较好,现对该墓介绍如下。一、地理位置墓地位于朝阳市区南部,原朝阳市纤维厂院内西侧,南距朝阳飞机场约500米,北距珠江广场约300米,西毗邻机场路。该处地势平坦开阔,淤积层较厚,属朝阳市公布的中山营子古墓葬保护区。历年来,在其周边曾发现过许多三燕、隋唐和辽金时期墓葬。二、墓葬形制孙则墓为砖筑弧边方形单室墓,墓向201°。由墓道、天井、墓门、甬道与墓室组成(图一)。墓道为阶梯式,长10.6、宽1.8、最深4.5米。墓道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自开口以下为4个不规则的夯土台阶,每个台阶宽0.2~0.3米,高0.2~0.4米,最深距开口1.2米,此部分长1.76米;第二部分为平台,长2.9、距圹开口1.2米,台面平整,其下设二阶台阶,台阶高0.4~0.6米;第三部分为长1.3米的缓坡,然后接5级台阶,台阶宽0.2~0.4米,高0.3~0.6米。图一 墓葬平、剖面图天井上宽下窄,东西两立壁上部用石块垒砌,底部平面为不规则长方形,上宽2.7、下宽1.8、长1、深4.5米。墓门用青砖砌筑,上有额墙,下开拱门,与甬道相连。拱门高1.9、宽1.4米,自立壁1.4米处起券。门洞用石块和青砖封堵,下部砌石块,高0.4米,其上用青砖(40厘米×20厘米×7厘米)顺砖平砌,封门砖上部被盗墓者毁坏。墓门表面抹白灰,拱顶之上顺砖砌筑额墙,额墙高度与墓圹开口平齐。墓门通高3.96、上宽2.7、下宽1.8米。甬道平面为长方形,长1.2、宽1.4米,顶部为拱形,地面用方形青砖(40厘米×40厘米×7厘米)铺砌。墓室土圹为圆形,前接墓道。圹开口距现地表1.8、直径9.72米,圹壁斜立,呈上大下小形状,墓圹开口边缘有距离不等的凹槽,有的槽内存木屑残迹,功用不清。圹内填土用黄色细沙土和红褐色黏土相间填实,逐层夯打,夯层厚10~12厘米,夯窝不明显。圹内用青砖砌筑墓室,墓室立壁与圹壁间隙填以沙土且经夯打。墓室顶部按方位放置8块大石块。墓室平面呈弧方形,四角明显,墓壁略弧曲。南北宽5、东西长5.2、自圹口至墓底深4.4米。墓室立壁高2.2米,顺砖错缝平砌,其上叠涩砌筑形成穹隆顶,中心以一石块封堵。墓室后半部置一砖砌棺床,东、北、西三面与墓壁相连,棺床高0.13、宽2.15米。床面抹白灰。地面铺方形青砖并抹白灰。
编辑推荐
《朝阳隋唐墓葬发现与研究》是辽宁省朝阳地区发现的唐墓的发掘和研究报告。《朝阳隋唐墓葬发现与研究》介绍了近年来在朝阳发现的唐代墓葬,公布了发现的墓葬情况很出土的随葬品,并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这批材料的公布,为研究该地区唐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