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名篇赏析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李寅生  页数:306  字数:443500  

内容概要

“四书”是指《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书。是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千百年来,“四书”在我国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被誉为的东方的“圣经”。《“四书”名篇赏析》摘选了“四书”中的名篇,加以注释、赏析,力求用现代人的视点来解释这部对中国人人格心理铸造具有重要影响的典籍,以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四书”名篇赏析》可作为高等院校素质教育公共课程的教材,也可供文学爱好者阅读欣赏。

作者简介

李寅生,男,汉族,一九六二年七月二十七日生。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人。一九九二年在陕西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二零零零年在四川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二零零一年九月到二零零三年七月,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广西大学文学院院长、中文系教授;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日本语言文化硕士生导师。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出版专著、译著十余部,发表论文、译文一百余篇。

书籍目录

前言《论语》名篇赏析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八佾第三里仁第四公冶长第五雍也第六述而第七泰伯第八子罕第九乡党第十先进第十一颜渊第十二子路第十三宪问第十四卫灵公第十五季氏第十六阳货第十七微子第十八子张第十九尧曰第二十《孟子》名篇赏析卷一·《梁惠王上》卷二·《梁惠王下》卷三·《公孙丑上》卷四·《公孙丑下》卷五·《滕文公上》卷六·《滕文公下》卷七·《离娄上》卷八·《离娄下》卷九·《万章上》卷十·《万章下》卷十一·《告子上》卷十二·《告子下》卷十三·《尽心上》卷十四·《尽心下》《大学》名篇赏析《中庸》名篇赏析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论语名《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著作,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篇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对中国思想文赏化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宗室,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孔子的父亲析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岁时,父亲便去世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孔于年轻时做过“委吏”(仓库管理员)、“乘田”(畜牧管理员)一类的小官。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聪明好学,志向远大,喜好古代文献。鲁定公时,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鲁定公十二年(前498),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政治生涯达到了顶峰。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晚年返回鲁国,以整理古代文献、教授学生终其一生。他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典籍,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讲学,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从汉代开始,孔子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圣人”、“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被神圣化了,其思想被抬高到了近于迷信的程度,从而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偶像。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记录整理的《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全书通过孔子的自述及其弟子们的记述,使我们看到了实际生活中真实的孔子。《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受到后世儒家的大力推崇。在表达方面,《论语》语言精练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方面,《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风格较为灵活,内容丰富而文字简约。《论语》产生之后,在中国影响极大。到西汉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的《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的《论语义疏》,宋代邢晏的《论语注疏》、朱熹的《论语章句集注》,清代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近代杨树达的《论语疏证》及杨伯峻的《论语译注》等。《论语》不仅对中国,乃至对亚洲甚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从古至今,解释《论语》的书达三千余种,是世界上发行数量最大、最有影响的思想文化典籍之一。即使在今天,它仍然具有极大的文化魅力。学而第一《论语》共20篇,每一篇的题目以正文开头的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本篇以论学为主,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特别强调读书与做人之间的密切关系,强调学以致用。本篇原文共16章,本书选取了14章。(一)子① 曰:“学而时习② 之,不亦说③ 乎? 有朋④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⑤ ,不亦君子⑥ 乎?”①子:中国古人对有地位、有学问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对孔子的称呼,义同“先生”。②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时习:按时温习。③说(yuè):同“悦”,高兴。④朋:古时同门为朋,同志为友。同门就是同一师门,也就是同学的意思。⑤知:了解。愠(yùn):恼怒,怨恨。⑥君子:《论语》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本章是说求知自得其乐,交友衷心喜悦,怀才不遇也不怨天尤人,体现的是一种儒雅的君子风度,表现的是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平和之气。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但不是孤立的。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要努力学习,多交朋友,遇到困难时,更要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并以从容的态度去克服困难,才会取得最后的成功。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中多处可见,因而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二)有子① 曰:“其为人也孝弟② ,而好犯上者,鲜③ 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④ 。君子务本⑤ ,本立①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在《论语》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子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②孝弟:孝,封建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③鲜(xiǎn):较少。④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则一般置于动词之前。⑤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而道⑥ 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⑦ !” ⑥道:这里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亦即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⑦与:同“欤”,语气词。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伦理道德标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实行仁爱之道的根本。一个连自己的亲人都不爱的人,是不会爱别人的。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在外对国家尽忠,忠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只有爱自己的亲人,然后才能爱别人。把孝弟推广到老百姓中去,老百姓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在孔子的伦理观念中,一个人对父母是否孝顺,对兄长是否尊敬绝不是一个个人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家庭问题,而是关系到社会是否安定,天下是否太平的大问题。正因为如此,后世的统治者才把“孝弟”的思想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了中国人重要的伦理道德之一。当然孝弟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我们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使其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三)①令色:令,好、善;色,脸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子曰:“巧言令色① ,鲜矣仁。”在孔子看来,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他实际上是在为伪君子画了一幅像,对这些人的鄙夷之情溢于言表。孔子极为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这种巧言令色的伪君子都是存在着的,因此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时时警惕那些花言巧语的伪君子,不要被他们虚伪的言辞所蛊惑。①曾子:孔子的学生,名参,字子舆。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四)生,以孝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②三省:多次自我反省。“三”,表示多次,不一定是实指。曾子① 曰:“吾日三省② 吾③信:诚实。这里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整人们之间的关系。而不信③ 乎? 传④ 不习乎?”④传:指老师传授的学业。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的先知先觉是没有的。因而儒家强调自我反省,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进而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一日数次的反省功夫,是一种现实的自我认识,具有鲜明的理性批判精神。要想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一番成就,一日三省的功夫是必不可少的。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只有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才能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也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五)子曰:“道千乘之国① ,敬事② ③ 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④ 。” ①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千乘之国:指拥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即中等诸侯国。乘(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春秋时期,战争频繁,诸侯国的强弱都用车辆数目计算。②敬事:敬,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③爱人:即爱民。④使民以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时,指农时。孔子在这里所说的话,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敬事而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三个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这些内容也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六)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① ,谨② 而信,泛爱众亲仁③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④ 。” ①入则孝,出则弟:入,指“入父宫”,即到父母的房间里去,或说在家;出,指“出宫”,即走出自己的房间与兄弟相处,或外出拜师学习。②谨:寡言少语。③亲仁:亲近有仁德的人。④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在人的一生中,要学的事情很多,但首先强调的是做人的品德修养,其次才是学习文化知识。德育第一,智育第二,这两者的关系是非常明确的。精通学问之道,也只有从做人的体会和人生的经验入手,才能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做人第一,学问第二,说的即是这个道理。(七)子夏① 曰:“贤贤易色②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③ 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①子夏:孔子的学生,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去世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②贤贤易色:第一个“贤”字作动词,指用尊重贤人来代替(易)爱好美色,也就是尊重贤人超过喜爱美丽的女人。易,改变的意思。③致: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在现代社会中,衡量一个人能力的大小,以及有没有学问,不仅仅是看学历、看文凭,而是看他的行为,看他的言谈举止。衡量一个人学习与否的标准,要看他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求实务本、学以致用的道理。从这一章可以看到孔子的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八)子曰:“君子不重①则不威,学则不固②。主忠信③。无④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⑤改。”①重:庄重,自持。②固:牢固。③主忠信:以忠信为主。④无:通“毋”,不要的意思。⑤过:过错、过失。惮(dàn):害怕,畏惧。在这一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孔子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它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对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义。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四书名篇赏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