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基础

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李正安  页数:157  字数:249250  

内容概要

中医护理基础(第三版)是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推荐教材及全国卫生职业院校规划教材之一。全书内容共分为12章,包括绪论、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病情观察、辨证、治疗原则与养生、中药方剂基本知识、中医一般护理、针灸疗法及护理、推拿疗法及护理等内容。主要论述了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内容简洁生动,图文并茂,版式新颖,每章后附小结和自测题。书中穿插护理观察案例及拓展相关知识的链接,以及全国护士资格证考试的考点提示。书后附有中医护理基础的教学大纲,可供使用者作教学参考。另配有PPT课件,可在科学出版社网站下载,方便教学。
中医护理基础(第三版)可供中职护理、涉外护理、助产等专业使用,也可以供临床护士作为参加全国护士资格考试的培训教材使用。

作者简介

李正安、王跃丰、董红

书籍目录

第1章 绪论第1节 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第2节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第2章 阴阳五行学说第1节 阴阳学说第2节 五行学说第3章 藏象学说第1节 五脏第2节 六腑第3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第4节 精、气、血、津液第4章 经络第1节 经络的基本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第2节 十二经脉第3节 奇经八脉第4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第5章 病因病机第1节 病因第2节 病机第6章 病情观察第1节 病情观察的方法与要求第2节 病情观察的主要内容第7章 辨证第1节 八纲辨证第2节 脏腑辨证第3节 卫气营血辨证第8章 防治原则与养生第1节 预防第2节 治则第3节 养生第9章 中药方剂基本知识第1节 中药基本知识第2节 方剂基本知识第3节 常用中药与方剂第10章 中医一般护理第1节 生活起居护理第2节 饮食护理第3节 情志护理第4节 用药护理第11章 针灸疗法及护理第1节 腧穴概述第2节 针灸法与护理第3节 拔罐、刮痧与护理第12章 推拿疗法及护理第1节 推拿手法第2节 推拿治疗实践指导实践一 毫针针刺手法实践二 艾灸法与拔罐法实践三 推拿手法主要参考文献中医护理基础教学基本要求自测题参考答案

章节摘录

中医护理学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中医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结合预防、保健、康复等医事活动,对老、弱、病、残实施护理,为保障人民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第1节 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同中医学的发展史一样,历经了漫长的历史阶段。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生活条件的限制,古代中医护理一直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古代中医也没有能形成专门的护理队伍,在相当长时期里,中医学医、药、护不分家,历代医家必集医、药、护三方面的经验知识于一身。有关中医护理理论,方法和经验的论述大量散载于历代中医的文献之中,有许多内容对现代护理仍有借鉴和指导意义。一、中医护理的起源――远古时代自从有了人类,就有疾病,就有了医事活动与护理。远古时代,我们祖先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积累和创造了早期的护理知识和经验。如用树叶、兽皮遮体避寒防邪;为躲避野兽袭击和狂风暴雨,构木为巢等,这就是早期的生活护理。远古的先民,因劳动间的意外伤害以及部落间的械斗中体表受伤后,常用泥土、苔藓、草茎、树叶等涂裹伤口,以止血、止痛,这就是早期的外治护理。为了生存,先民们在挖取植物根茎,采集野果、种仁的实践中,逐渐懂得了如何减少中毒和误食,这就是早期的饮食护理。总之,在远古时代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先民们为生存下来所采取的一些最简单的保护自身的措施,形成了人类最早的医药卫生保健。当他们有目的地实施这些预防疾病和康复方法时,即具有了中医护理的萌芽。二、中医护理的形成――夏商至秦汉时期夏商至秦汉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逐步形成,中医护理学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夏商时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开始讲究个人卫生,有了洗脸、洗手、洗澡的习惯。周代更是将“食医”(即营养学医师)列为宫廷医师之首,并有以“五谷”、“五味”、“五药”调护身体和治疗疾病的记载,说明当时已经开始重视饮食调护以及饮食在治疗疾病中的作用。战国至秦汉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学理论著作,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特别是从不同的侧面论述了中医护理各个方面的理论和技术。饮食护理方面,《黄帝内经》(简称《内经》)较为详细地论述了饮食护理的具体内容,如指出“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强调饮食应有所节制,否则也会损伤正气。并提出了五脏病变的饮食禁忌,如“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等内容。生活起居方面,《内经》提出四时起居养生的规律,如强调“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应“夜卧早起”,秋季当“早卧早起”,冬季须“早卧晚起”。情志护理方面,《内经》认为不良的情志刺激能影响内脏,诱发或加重疾病,提出“怒则伤肝,喜则伤心,思则伤脾,悲则伤肺,恐则伤肾”。《内经》还强调了接诊和护理患者时,要态度和蔼,耐心说服开导,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内经》还提出了以情胜情的护理方法,即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中医临床护理方面,《内经》论述了某些病症的护理要点。如肺病禁寒饮、寒食、寒衣;强调了消渴病中消证的饮食与服药禁忌。中医护理操作技术方面,《内经》提出了针刺、灸法、推拿、导引、热熨等护理操作技术,是至今临床护理中仍常用的中医护理操作技术。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开创了中医辨证施护的先河。书中介绍了很多辨证施护的内容,对煎药方法,服药的注意事项,观察服药后的不同反应,处理方法以及饮食宜忌等,论述十分详细。护理操作技术方面,书中论述了多种给药方法及护理,如熏洗法、烟熏法、含咽法、点烙法、坐药法、滴耳法、药物灌肠法等。急救护理方面,书中记载了许多急救护理的具体措施,如救溺死法,救猝死法,而书中自缢者的抢救方法类似现代的心肺复苏。饮食护理方面,提出了五脏病食忌,四时食忌,冷热食忌,妊娠食忌及合食禁忌等。同时代的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猿、熊、鸟五种动物姿态创编的“五禽戏”,开创了我国体育保健的先河,它将体育与康复结合,对某些疾病的康复提供了护理方法,属于早期的康复护理方法。三、中医护理的全面发展――晋唐至明清时期晋唐至明清时期,随着中医学理论与医学专科化的发展,中医护理理论,特别是中医专科护理的内容,中医护理操作技术都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总结出了大量专科护理的经验。中医护理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东晋葛洪《肘后救卒方》中,广泛涉及了护理内容,对临床各科提出了护理要求。书中记载了大量的针刺,艾灸及熨法等护理操作技术,首创了口对口吹气法抢救猝死患者的复苏术,留下了有关内伤大出血患者护理的内容。隋代巢元方等编著的《诸病源候论》中大量记载了内外科、妇儿科等方面疾病的日常护理方法。如指出肠吻合术后“当作研米粥饮之,二十余日,稍作强糜食之,百日后乃可进饭耳。饱食者,令人肠痛决漏”的饮食护理方法。并提出孕妇要注意精神调养与饮食护理的方法。唐代名医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中,对中医护理原则,临床各种的护理与食疗等内容作了详细的叙述。孙氏特别重视妇科、儿科疾病的护理,对妇女妊娠养胎,用药护理、分娩及产后的护理、孕产妇心理护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如认为孕妇宜“居处清静”,要“调心神,和性情,节嗜欲”等,以及要注意饮食禁忌。关于产后护理方面,强调“妇人产后百日已来,极须殷勤,不要纵欲犯触及便行房”。对小儿特别阐述了新生儿的断脐、哺乳、口腔护理、婴儿的沐浴、衣食等方面的操作方法和步骤。孙氏首创“葱管导尿术”,治疗尿潴留患者的方法,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导尿方法,比法国医生发明的橡皮管导尿术要早1200多年。书中还详细介绍了蜡疗法,热熨法,疮疡切开引流术,井水和空气消毒技术,换药术等护理操作技术。宋金元时期中医学的发展,丰富了中医护理的内容。如宋代许洪的《指南总论》里,记载了许多服药后护理的内容。金元四大家之一的“补土派”李东垣重视脾胃的调养和护理,主张有病无病均需饮食调养。“滋阴派”朱丹溪重视情志护理,并且大量论述了老年人的保健护理及疾病中的饮食调护原则。如“日节饮食”,宜食“谷、蔬、菜、果”等食物,不宜多食、偏食厚味食物以防“助火”。“攻下派”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记载了早期使用坐浴疗法治疗脱肛的护理方法。齐德之的《外科精义•论将护忌慎法》一文,是最早的中医外科护理的专篇。书中介绍了护理人员应具有的素质、疮疽患者的饮食禁忌、精神调养方法等,以及贴敷法,灸疗疮肿法等中医外科护理操作技术。杨子建在《十产论》中,详细记载了各种难产,如倒产、横产等以及助产方法。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曾指导弟子、患者家人对患者实施护理。并在《本草纲目》中详细论述了中医用药护理,饮食护理及注意事项。清代钱襄的《侍疾要语》是我国最早关于中医养生护理方面的专著。书中对生活起居护理,饮食护理,老年患者的护理做了全面的论述。如强调护理患者时“放帐卷帐缓则不生风,放勾以手握之,勿床柱,揭被盖被,披衣解衣缓则不生风”,认为“至亲问疾,每至床前,须先吃惊其说吉祥语,或其人为病人所厌见者,须婉谢之,勿令进房”等的护理原则。该书言简意赅,切合实用,具有重要的参考应用价值。四、中医护理发展的鼎盛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政策指导下,中医事业蓬勃发展,中医医院及中医研究机构相继建立,中医护理工作开始得到重视。中医护理逐渐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日趋完善。中医护理的专业教育与在职教育已初具规模。自1958年南京中医院率先开办中医护士学校,许多省市陆续开办了中医护理培训班。部分大专本科院校也开设了中医护理课程。1985年,北京中医学院创建了中医护理系,开始招收中医护理大专生。中医护理教育迅速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已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中医护理教育体系,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级中医护理专业人才。中医护理学术活动与科学研究蓬勃开展。自1984年“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后,在学会的组织与领导下,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学术研究日益深入,中医护理理论更加系统,内容更加完善。开始从不同角度,对中医护理的内涵、概念、模式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大量的中医护理科研论文,各种专著,不同层次的中医护理教材相继出版。对中医护理理论体系的健全和完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护理已越来越受到国际护理界的关注。欧洲、美洲、亚洲等国家的护理代表团对我国的中医护理工作进行了参观和考察。中医护理汲取现代护理学的新观点、新观念、新技术,形成的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学科,将为人类的健康保健事业作出新的贡献。第2节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中医护理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考点:中医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施护。整体观念属于中医学和中医护理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辨证施学的基本护属于中医护理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一、整体观念 整体,即指统一性和完整性。整体观念是指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整体联系。中医护理理论体系中的整体观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护理理论体系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沟通,将构成人体的脏腑、形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以及情志活动联结,形成心、肝、脾、肺、肾五大系统。它们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为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五大系统之间的这种相互促进与制约的协调作用,维持着机体的动态平衡,共同维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病理上,若脏腑有病,可反映在相应的形体官窍。如“肝开窍于目”,肝的病变可以反映于目。若肝(阴)血不足,可见两目干涩,视物模糊;若肝火上炎,可见目赤肿痛。因此,中医临床护理患者时,不能单纯只关注患者局部的病变,同时要兼顾护理患者相关联的脏腑、经络或官窍。 (二)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中医护理理论体系整体观念认为,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一定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即人与自然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整体。如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一年四季气候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受其影响,人体通过生理功能的调节来适应这种变化,以保持身体健康。如夏季炎热,人体腠理开泄,以汗出散热来适应;冬季寒冷,人体腠理致密,以少汗保温来适应。因此,中医临床护理患者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个体差异,所处的自然环境,而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以减轻或防止自然环境对人体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三)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中医护理理论体系整体观念认为,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人体生命活动与健康状况一定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即人与社会同样是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的有机的整体。社会环境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法律、婚姻、人际关系等诸多因素,必将对人体产生相应的生理、心理变化和病理改变,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平衡与协调。一般而言,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不良的社会环境,能使人精神抑郁,影响或危害身心健康。因此,中医临床护理患者时,不但要做好患者本身的护理,更要关注患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心理状况、情志变化,并给予相应的指导。二、辨证施护中医护理理论与现代护理学知识相结合,将中医学辨证论治运用于中医护理理论中,形成了中医护理理论体系中的又一基本特点――辨证施护。辨证施护分为“辨证”与“施护”两部分。所谓“辨证”,指运用中医学理论,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有关病史、症状、体征等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诊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所谓“施护”,指根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护理措施与护理方法。辨证是确定护理方法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辨证的最终目的,也是检验辨证正确与否的手段。中医护理的辨证施护与辨病施护、对症施护不同。因为,中医护理理论中病、症、证三者的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病,即疾病,指具有病因、病机、发病形式、变化规律以及转归、预后的一种完整的病理过程。如感冒,肺痨,消渴等症,指疾病的外在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症状,是患者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如鼻塞、恶心呕吐、眩晕等。体征,是患者客观的表现,一般是医生诊察患者时发现的异常征象。如面色白,舌质淡白,舌苔黄,脉细数等。症状和体征是疾病过程中个别的、孤立的现象,同一症状可由多种不同的病因引起,或出现在不同的疾病中。孤立的症状和体征不能完全反映疾病的本质,因此,不能成为治疗的依据证,即证候。证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性概括。它包括疾病的部位、疾病的原因、病变的机理、病性、邪正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疾病的因素。它由一组相对固定,又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组成。因此,“证”比“症”更能全面、深刻、准确揭示疾病的本质,是临床确定治法、处方用药的依据。如“消渴”所表现的肺热津伤证,胃热炽盛证,肾阴亏虚证等。辨证施护作为指导中医临床护理的理论依据,具体运用时又有“同病异护”与“异病同护”的不同。所谓“同病异护”,指对同一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或不同的个体体质差异会表现出的不同的证候,证候不同,则疾病的本质不同,从而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与护理方法。如泄泻,有寒湿泄泻与湿热泄泻的不同,若见腹痛肠鸣,泻下清稀,口淡不渴者,当辨为寒湿泄泻,宜采用解表散寒化浊的护理原则与方法;若见腹痛肠鸣,泻下急迫,粪色黄褐而臭,心烦口渴,肛门灼热者,当辨为湿热泄泻,宜采用清热利湿的护理原则与方法。所谓“异病同护”,指不同的疾病而出现了相同的证候,证候相同,则疾病的本质相似,从而采取相同的护理措施与护理方法。如脱肛、胃下垂、子宫下垂疾病,临床表现同为中气下陷证时,则均可采用益气升提的护理方法。

编辑推荐

李正安主编的《中医护理基础》全书内容分为中医学基础理论、中医护理理论与养生、中医护理技术、养生三部分。主要包括绪论、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病情观察、辨证、治疗原则与养生、中药方剂基本知识、中医一般护理、针灸疗法及护理、推拿疗法及护理等,内容更加丰富。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医护理基础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