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

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周文斌 等著  页数:372  字数:551000  

内容概要

本书是南昌大学多年来在鄱阳湖区域开展的系列科研工作的总结。本书就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鄱阳湖湿地生物多样性、鄱阳湖水环境与水污染防治、鄱阳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目前人们关心的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泊——鄱阳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力争在认真分析鄱阳湖生态资源和环境保护现状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测算和合理规划,提出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系列化、可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
本书可供从事湖泊、地理、环保、生物、水利、水产、资源、区域经济与区域发展规划等专业的科研、工程技术人员、政府部门有关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作者简介

周文斌、万金保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篇 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第1章 鄱阳湖的生态环境现状1.1 鄱阳湖生态环境特征1.2 鄱阳湖区植被景观特征及分布规律1.3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1.4 鄱阳湖区生态功能区划第2章 湿地生态保护现状2.1 湿地生态系统2.2 国内外湿地保护与资源开发研究现状2.3 鄱阳湖湿地保护现状第3章 近二三十年来鄱阳湖区湿地生态环境变化及评价3.1 以植被为主要标志的生态环境变化3.2 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变化3.3 鄱阳湖湖泊沼泽化进程与湿地增长发育第4章 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4.1 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环境因子分析4.2 环境因子对鄱阳湖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4.3 人为因子对鄱阳湖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第5章 鄱阳湖湿地保护对策5.1 充分认识鄱阳湖湿地价值,树立整体保护的理念5.2 加强保护管理,建立大的南鄱阳湖自然保护区5.3 湿地资源保护以水为本5.4 加强湿地生态过程与生态功能保护,开展退化湿地的恢复与重建5.5 保护鄱阳湖要以人为本,加强湖区基础设施建设,帮助湖区群众尽快脱贫致富5.6 科学规划,合理调控5.7 开展系统、全面的调查与监测,建立数字的鄱阳湖,为保护工作奠定基础5.8 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搞好流域水土保持5.9 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5.10 亟待进一步研究的科学与管理问题第二篇 鄱阳湖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第6章 鄱阳湖湿地生物多样性概述6.1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意义6.2 鄱阳湖湿地环境特点6.3 鄱阳湖湿地生物多样性现状及特点6.4 鄱阳湖湿地生物多样性重点地区6.5 鄱阳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6.6 鄱阳湖湿地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建议名录第7章 鄱阳湖湿地植物多样性7.1 鄱阳湖湿地植物种类组成及其特点7.2 鄱阳湖湿地重点保护植物及特有植物7.3 鄱阳湖湿地植物地理成分分析7.4 鄱阳湖湿地植物的生态类型7.5 鄱阳湖湿地的主要资源植物7.6 鄱阳湖湿地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第8章 鄱阳湖淡水贝类物种多样性8.2 区系特点及物种丰富度变化8.3 现存量8.4 不同湖泊贝类的比较8.5 淡水贝类资源利用和保护第9章 鄱阳湖湿地及周边地区蟹类物种多样性9.1 种类及分布9.2 动物地理分析第10章 鄱阳湖的鱼类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10.1 鱼类物种多样性10.2 鱼类遗传多样性10.3 鱼类生物多样性保护第11章 鄱阳湖湿地及周边地区爬行动物多样性11.1 鄱阳湖湿地及周边地区爬行动物的物种多样性11.2 鄱阳湖湿地及周边地区爬行动物的地理区划及区系特征11.3 鄱阳湖湿地及周边地区的爬行动物资源11.4 鄱阳湖湿地及周边地区主要爬行动物的资源利用与保护第12章 鄱阳湖湿地鸟类物种多样性研究12.1 鸟类物种多样性在湿地评价中的意义12.2 鄱阳湖湿地鸟类物种多样性现状12.3 鄱阳湖湿地鸟类物种多样性重要地区12.4 鄱阳湖鸟类多样性变化及存在的问题12.5 鄱阳湖与周边湖泊鸟类生物多样性比较12.6 鄱阳湖湿地鸟类保护和利用对策研究第13章 鄱阳湖区域血吸虫病的防治策略研究13.1 研究背景13.2 科学意义13.3 防治研究现状与进展13.4 当前的主要问题与防治研究述评13.5 防治策略研究附注第三篇 鄱阳湖水环境与水污染防治研究第14章 鄱阳湖水环境及生态功能区划14.1 鄱阳湖平原北部农田与水域生态亚区14.2 鄱阳湖湖泊湿地生态亚区(鄱阳湖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分蓄洪生态功能区)14.3 鄱阳湖平原南部农田与水域生态亚区第15章 鄱阳湖的水环境现状15.1 鄱阳湖水环境质量(1986~2000年)15.2 鄱阳湖水环境评价(2003~2005年)15.3 鄱阳湖污染物分布情况(2007~2008年)第16章 鄱阳湖水环境容量及水环境承载力分析16.1 鄱阳湖水环境容量分析16.2 鄱阳湖水环境承载力分析16.3 湖泊水环境承载力结果分析与建议第17章 鄱阳湖区水环境主要影响因素17.1 鄱阳湖流域社会经济情况17.2 城镇生活污水对鄱阳湖水环境的影响17.3 工业发展对鄱阳湖水环境影响17.4 农业面源污染对鄱阳湖水环境影响第18章 鄱阳湖水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对策18.1 国内外湖泊水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对策分析18.2 鄱阳湖水环境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对策第四篇 鄱阳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第19章 水资源及其综合利用19.1 水资源现状19.2 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9.3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第20章 生物资源及其综合利用20.1 生物资源现状20.2 生物资源综合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20.3 生物资源综合利用对策第21章 湿地、土地、森林资源及综合利用21.1 湿地资源利用现状21.2 土地、森林资源现状21.3 湖区土地、森林和湿地资源持续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21.4 土地、森林资源及湿地可持续利用对策21.5 鄱阳湖矿产资源及综合利用第22章 人文社会资源及其综合利用22.1 人文社会资源概况22.2 人文社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现状22.3 人文社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对策第23章 鄱阳湖可再生能源及综合利用23.1 可再生能源现状23.2 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23.3 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对策第24章 鄱阳湖资源综合利用模式及对策24.1 经济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24.2 实现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24.3 资源综合利用中生态保护战略24.4 社会发展战略24.5 产业发展模式24.6 资源可持续综合利用的具体对策第25章 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思路与对策25.1 总体思路25.2 七大工程25.3 三大产业体系25.4 十大措施第26章 结论主要参考文献彩图

章节摘录

第1章 鄱阳湖的生态环境现状 1.1 鄱阳湖生态环境特征 1.1.1 地理位置和地质地貌 1.地理位置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位于江西省北部,地理坐标为115°49′~116°46′E,28°24′~29°46′N,是长江流域的通江湖泊,位居长江中游与下游的分界处。赣江、抚河自西南,信江自东南,饶河自东,修水自西北汇注鄱阳湖(彩图2)。 由赣、抚、信、饶、修五大河流尾闾相接组成的天然盆状凹地,南北长1731km,东西最宽处达74km,平均宽为16.9km,入江水道最窄处的屏峰卡口仅约3km,湖岸线长1200km。鄱阳湖流域面积为162225km2,占江西省面积的97.2%,其中157086km2位于江西省境内,占全流域的96.8%,其余的5139km2分属福建、浙江、安徽、湖南等省,占全流域的3.2%。 鄱阳湖是一个吞吐型、季节性的浅淡水湖,高水湖相、低水河相,有“高水是湖,低水似河”、“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独特景观。洪、枯水的湖面面积、湖体容积相差甚大,当湖口历年最高水位为21.69m时,湖体面积为3210km2,湖体容积为252亿m3;当湖口历年最低水位为5.90m时,湖体面积仅为146km2,相差20倍,湖体容积仅4.5亿m3,相差55倍。 2.地质地貌 环湖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具有长期、多阶段的演化特征。本区处于我国东部新华夏系第二巨型隆起带的西缘和秦岭巨型东西向构造带东段南缘。东西向构造与华夏系构造、新华夏系构造共同构成了本区构造的基本骨架。湖区边缘山地丘陵发育,地貌构成基于元古代的基底褶皱及古生代的盖层褶皱,受控于中生代以前的历次构造运动,虽经长期改造,但仍保留着构造地貌特征。湖区的岗地平原形成于中新生代以来的断块差异构造运动,其分布大致与中新生代断陷盆地一致。而岗地、平原的分野,则是由第四纪中更新世末新构造运动所致,今日的平原,特别是滨湖平原,明显地处在新构造运动的沉降区。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对现代地质结构、地貌格局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随着鄱阳盆地的不断下降和断裂运动不断发生,在湖盆外围表现为以间歇性大面积拉伸为主,地面遭受长期的剥蚀;而湖盆内则表现为不等量的沉降,堆积了较厚的第四纪沉积物。鄱阳湖沉降区西界北起九江,经星子南延至新建丰城,与瑞昌高安差异上升区相接,东以彭泽都昌鄱阳余干为界与大浩山乐平掀斜上升区相邻,南与军山湖抚州间歇性上升区毗连,奠定了现代鄱阳湖湖体以松门山为界的北(西)鄱湖区(入江水道)和南(东)部主湖区的基本格局。外围三个上升区西部以断块差异上升为主要特征,东部以东高西低掀斜隆起为主要特征,而南部则以间歇性上升和强烈的构造剥蚀为主要特征,形成了现代鄱阳湖周围的地貌格局。 环湖地区是江西省第四系的沉积中心,第四系地层分布广,分布面积约占全区面积的45%。第四系地层发育齐全、成因类型复杂、岩性岩相和厚度变化较大。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趋势是自下而上粒度由粗变细,岩性结构由河谷向湖滨,由层次简单的二元结构逐渐过渡到较复杂的多旋回结构。在成因类型上,除庐山地区为冰碛、冰水堆积外,其他地区主要为冲积、洪冲积、冲积湖和湖积。地层厚度的变化规律是:从支流到五河主流河谷、再到湖滨平原,第四系厚度逐渐增大。湖西区一般为20m,赣抚平原一般厚40~50m,湖东区一般厚10m,湖口梅家洲为全区第四系最厚的地方,最大厚度达154m。 环湖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南岸,跨长江中下游平原及华东南山地丘陵两大地貌单元。湖区地势低平,四周山丘环绕,在九江、湖口间向北开敞。地貌形态多样,山、丘、岗、平原相间,由边及里、由高及低构成环形、层状地貌。根据地貌形态分类标准,全区可划分为山地、丘陵、岗地、平原四个类型,其中平原及岗地分布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61.9%,为区内主要的地貌形态类型(表1.1)。 3.湖域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湖域面积为5090km2(1954年,湖口水位为22m。吴淞基面,下同)。由于围垦和泥沙淤积等原因,湖体逐渐缩小,1976年的湖域面积为3914km2。 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1998年新测地形图量算,湖口站水位为22m(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为20.164m)时,湖面相应面积为3190km2、容积为257.82亿m3,加双退(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21m以下,吴淞高程为19.164m)的退田还湖面积为181.1km2,容积7.27亿m3,湖域面积为3371.1km2,容积265.09亿m3。如果计入单退(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21m以下)的退田还湖面积706.5km2、容积35.8亿m3,湖域面积为4078km2,容积300.89亿m3。如果包括人工控制的湖汊518.4km2,鄱阳湖(即按湖口站水位22m通江水体和围控湖域常水位面积之和)面积为4596km2。 综上所述,鄱阳湖面积可定为两个,一是狭义的鄱阳湖面积(通江水体)为4078km2,二是广义的鄱阳湖面积(全湖域)为4596km2。详见表1.2。 湖域以松门山为界,北部为入江水道,湖底高程-7.5~12.0m,湖面最窄处仅3km;南部为宽广水域,最宽处为74km,湖底高程为12.0~18.0m。鄱阳湖是吞吐型湖泊,水位变化很大。受五河来水和长江高水位顶托,高水位期在4~9月,最高水位一般出现在6~7月,枯水期为10月至次年3月,最低水位一般出现在12月和次年1月。当水位为5.9m时,湖面相应面积约146km2、容积为4.5亿m3(1963年)。 1.1.2 气候 环湖地区气候暖湿,降水较多,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属于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在季风气候的大环境下,境内水陆相间,丘陵起伏形成了不同的地形小气候。这种复杂多样的气候,是由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造成的,对发展农业、林业和水产等十分有利。 1.气温 鄱阳湖区日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日照时间一般为1894~2085h。年平均气温为17~17.8℃,南北相差1℃左右,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为3.6~5.5℃,最热的7、8月平均气温为29℃。气温的总体趋势是南高北低,由于该地区地势坦荡,南下的寒潮长驱直入,故冬季寒冷极端最低温度一般为-18.9~-8.2℃;夏季极端最高温度一般为39.7~41.2℃。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10℃的天数为237~249天,积温为5302~5611℃,均高于同纬度的相邻气候区。 2.降水 环湖地区1951~1984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570mm,1991~2005年有所增加,年均达1654.8mm,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各月之间差异很大。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4~6月。 3.蒸发 环湖地区的蒸发量除南昌、新建大于1300mm,庐山小于800mm,柘林、石门街小于1000mm外,其他为1050~1300mm,并以湖区为中心,向四周逐渐减少。根据1955~2004年的气象站和水文气象站资料统计,鄱阳湖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081mm,有减少的趋势。多年平均蒸发量的年内变化大,1月最小,8月最大,变域为37.4~202.9mm,相差4倍以上。年内分配差别很大,7~10月占55.6%,11月至次年4月只占3%~6%。鄱阳湖多年平均蒸发水量为27.06亿m3。 4.湿度 湿度的大小取决于空气中水汽的含量和气温的高低,其通常用水汽压和相对湿度来表示。环湖地区多年平均水汽压为17.0hPa,各季代表月份水汽压变化较大:1月为6.5hPa,4月为15.5hPa,7月为30.2hPa,10月为15.8hPa。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4%。 5.风速 环湖地区年平均风速为2.4~4.8m/s,从星子向鄱阳湖水域延伸成为高值区,年平均风速在3.5m/s以上;从九江沿庐山西侧,经永修、新建、南昌东转进贤,经余干北到鄱阳东部,构成一个年平均风速为3.0~3.5m/s的区域;除此以外,年平均风速均低于3.0m/s。但挺拔耸立的庐山,年平均风速达5.4m/s。 6.日照 本地区年平均日照为1760~2105h,日照高值区在湖心及滨湖北岸,自北伸向西南,其东西侧逐渐减少,山区多云雾,日照更少。 1.1.3 水文状况 1.河流水系 鄱阳湖水系完整,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五大河的水流均入鄱阳湖,调蓄后经湖口汇入长江,流域面积为162224.5km2,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0%,流域面积中,属邻省的面积共5139km2,占全流域的3.2%。各河流域面积中,赣江为83937km2(占51.7%),抚河16993.38km2(占10.5%),信江16430km2(占10.1%),修水14675km2(占9.0%),饶河12919km2(占8.0%)。鄱阳湖区12131km2(占7.5%)。 2.水资源总量与径流 鄱阳湖(2000~2006年)年平均入江径流量为1473.6亿m3(表1.3),年际变化较大,表1.3为2000~2006年流域逐年水资源状况,五河多年平均入湖水量1285.68亿m3,湖区区间(五河七个水文控制站以下及直接入湖的小河流等)产水量150.220亿m3,最小和最大年径流量分别为1963年的573.6亿m3和1998年的2670.9亿m3,后者为前者的4.66倍。 鄱阳湖调节容量,1954年湖面积为5090km2,容积为317亿m3。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与水争地的现象日益严重,几经围垦,湖泊面积大为减少。到1976年,湖泊面积为3914km2,容积为260亿m3。三峡水库运行后,5~6月增泄流量,使湖口水位抬升,鄱阳湖的调蓄容积将减少。鄱阳湖是长江流域最大的天然洪水调蓄区,洪水期湖区水位每提高1m,可容纳长江倒灌洪水40亿m3以上;鄱阳湖多年平均汇入长江水量占长江干流多年平均径流量的15.6%,是长江下游的重要水源地。 湖口水道流速大于湖盆,最大为2.85m/s,长江水平均每年倒灌2.5次,倒灌流速一般在0.1m/s以内,有时超过0.3m/s;南部湖域流速小,最大流速一般在1.54m/s以内。 3.径流泥沙 五河七口1956~2006年(下同)年均入湖悬移质沙量1584万t,按赣江外洲站推悬比15%推算,入湖推移质沙量为237万t,入湖总泥沙量为182l万t。按区间产沙模数推算湖区区间悬移质产沙量为265万t,总泥沙量为305万t。入湖悬移质沙量合计1949万t,入湖总泥沙量为2126万t。湖口入长江悬移质泥沙量1077万t,按推算悬比15%计,入长江总泥沙量为1238万t。湖内年淤积888万t,按比重1.45t/m3计,年均淤积体积612.4万m3,按湖面积3900km2计算,相当于全湖年均淤高1.6mm。入湖泥沙中较粗的颗粒(一般直径为0.2~0.5mm)沉积在入河口扩散区,形成大片沙洲。湖盆与洲滩淤积的泥沙为0.01~0.1mm,小部分为0.1~0.17mm,入江水道泥沙0.23~0.2mm。 4.湖泊水位 鄱阳湖水位主要受鄱阳湖水系和长江水位的双重影响,出现年内和年际的变化,水位变幅巨大,湖口水位年内变幅为9.79~15.36m,年际变幅最大达到16.69m。1956~2000年各水文站平均水位为12.86~15.19m,最高水位为22.43~22.98m,最低水位为5.90~12.09m,年内变化情况是:鄱阳湖水系来水一般集中在4~6月,长江洪水一般出现在7~9月,所以鄱阳湖水位一般从4月开始抬升,6~7月达到最高水位,7月后虽然水系来水减少,但由于长江水位升高顶托出湖流水,有时还出现倒灌现象,使湖水维持在高水位,直到10月后水位才稳定下降,所以鄱阳湖每年4~9月为汛期,10月至次年3月为枯水期。 5.湖泊水温 鄱阳湖多年平均水温为18℃(水面下0.5m处),上下波动不超过1℃。各湖域略有差异,日最高水温出现在15~17时,最低水温出现在6~8时,水温日变幅不大,在2.0℃以内。 6.水质状况 湖域透明度变化较大,2~4月湖水黄色,透明度为10~35cm,最大为40cm;5~6月湖水绿色,透明度为50~80cm,最大为120cm;7~8月湖水湛蓝,透明度为150~220cm,最大为350cm。区域最大透明度,湖湾区为350cm,入江水道为150cm,其他水域为180~120cm。 全湖水质基本维持在Ⅱ~Ⅲ类水标准,2003年全湖评价水域为2184km2,全年水质Ⅱ类水占67.1%;Ⅲ类水占32.5%,劣于Ⅲ类水占0.5%。富营养化评分值为45,属中营养化。湖水pH7.7,总硬度为41.4(以CaCO3计)。五河入湖扩散区以赣江南支口和信江东支口污染相对较重,主要污染物为总磷、挥发酚、氨氮及高锰酸盐,修河口和抚河口污染相对较轻。湖区以蛤蟆石和都昌污染相对较重,污染物为总磷和高锰酸盐,星子、瓢山污染相对较轻。 2005年鄱阳湖全湖评价水域面积2184km2,其中Ⅱ类水为1147km2,占53.4%;Ⅲ类水为711km2,占33.1%;Ⅳ类水为326km2,占14.9%,主要超标项目有磷、氨氮。 1.1.4 大气环境 近年来,鄱阳湖区空气环境质量发生很大的改变,现以南昌2000~2007年八年的大气环境监测数据为代表来反映鄱阳湖区的大气环境的发展趋势。 1.二氧化硫 本区域空气环境中SO2八年的平均浓度为0.050mg/m3,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2.二氧化氮 本区域空气环境中NO2八年的平均浓度为0.0305mg/m3,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3.可吸入颗粒物 本区域空气环境中PM10八年的平均浓度为0.0974mg/m3,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4.降尘 2000~2002年降尘浓度变化不大,为9.4~9.76t/(km2•月),但2003年、2004年有所增大,2004年达到最大12.49t/(km2•月),2004年以后,降尘量呈下降趋势,2007年已降至8.5t/(km2•月),说明该地区环境空气质量有所改善。

编辑推荐

周文斌等编著的《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在认真分析鄱阳湖生态环境资源和环境保护现状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地测算和合理地规划,提出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系列化、可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本书将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