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孙丽娟 页数:238 字数:310000
内容概要
《妙语音乐心与境》是作者(孙丽娟)在20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音乐与自然、社会、人的关系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和思索的结晶。
《妙语音乐心与境》由上、下两篇共10章组成,以师生课堂讨论的形式,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探讨音乐的起源、音乐与自然的关系、音乐与社会的关系,以及音乐与人的关系,强调音乐与自然的沟通性、音乐与人内心世界的沟通性及人对音乐的自然感悟性,进而结合案例探讨了音乐治疗和音乐心理调适等方面的内容,从而使人体会到音乐对善良人性的自然激发作用,提高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书籍目录
序言
上 篇
第一章 音乐的起源
第一节 音乐起源于模仿说
第二节 音乐起源于巫术说
第三节 音乐起源于情感表现说
第四节 音乐起源于游戏说
第五节 音乐起源于劳动说
第二章 音乐与自然
第一节 音乐发声体与自然的联系
第二节 山水母题音乐
第三节 花木、禽鸟母题音乐
第四节 咏月母题音乐
第三章 音乐与人
第一节 音乐的生命性
第二节 音乐的沟通性
第三节 音乐的社会性
第四章 人类本身固有的音乐性
第一节 人类本能的音乐记忆
第二节 “音乐儿童”现象
第三节 人类本能对音乐的感悟能力
第五章 情感母题音乐
第一节 母性母题音乐
第二节 爱情母题音乐
第三节 离别、思念母题音乐
第四节 哀怨母题音乐
第六章 宗教母题音乐
第一节 祭天祭祖音乐
第二节 道教音乐
第三节 佛教音乐
第七章 慕仙、隐逸母题音乐
第一节 慕仙、隐逸思想
第二节 隐逸诗文
第三节 慕仙、隐逸音乐
第八章 祖国母题音乐
第一节 中国近代祖国母题音乐
第二节 中国现代祖国母题音乐
下 篇
第九章 音乐治疗简介
第一节 古代“音乐、医疗合一”现象
第二节 近、现代音乐治疗
第三节 音乐与情感、情绪的关系
第四节 音乐治疗的基本模式
第五节 音乐治疗基本技术与应用
第六节 音乐治疗的应用范围
第十章 音乐与心理调适
第一节 音乐调适心理压力
第二节 音乐调整亲情关系
第三节 音乐引领你认识爱情
第四节 音乐调适人际关系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音乐的起源 学生:老师,我特别喜欢音乐,但是,我对音乐知识的了解很少,我应该怎样系统地学习音乐知识呢? 老师:那我问你,为什么学习音乐知识?是想从事音乐方面的工作,以音乐为生存的手段呢,还是把音乐作为一种爱好、修养呢? 学生:老师,我是学习通信专业的,学习音乐是因为我喜欢音乐。 老师:如果是这样的情况,首先我要纠正一个观念。对一般的人来说,学习音乐不是以掌握知识为目的的,音乐是用来感受自然、感受生命的。你可以想象,音乐也是生命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你还可以想象,音乐就是这个生命体系中的一个链条,一边连接自然,一边连接人类。它是人与自然、人与灵魂沟通的媒介。 学生:老师,这怎样理解呢? 老师:我们先从音乐的源头说起。关于音乐的起源古今中外说法很多,比较典型的说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节音乐起源于模仿说 模仿说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最早提出的观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也持这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德谟克利特说:“在许多重要的问题上,我们是模仿禽兽,做禽兽的小学生。从蜘蛛那里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那里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那里学会了唱歌。”①亚里士多德认为:“一般说来,诗的起源模仿有两种原因,都是出于人的天性。人从孩提时候起就有模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人善于模仿,人类最初的知识也是从模仿得来的),人对模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实验证明了这样一点:事物本身看上去尽管让我们产生痛感,但惟妙惟肖的图像看上去却能引起我们的快感,例如尸首或最可鄙的动物形象..我们看见那些图像之所以感到快感,就是因为我们一面在看,一面在求知,断定每一事物是某一事物..假如我们从来没有见过所模仿的对象,那么我们的快感就不是由于模仿的作品,而是由于技巧或着色或类似的原因..音调感或节奏感(至于‘韵文’则显然是节奏的段落)也是出于我们的天性,起初那些天生最富于这种资质的人,使它一步步发展,后来就临时脱口而出做出了诗歌。”① 《吕氏春秋?古乐篇》:“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麋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瞽叟乃拌五弦之瑟,以作为十五弦之瑟。命之曰《大章》,以祭上帝。”模仿说认为自然是音乐起源的客观基础,隐含着“太一”理论和对人由动物发展而来的心理机能的认识,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确,任何艺术作品――包括最离奇的浪漫主义想象,其最终的基础都来自于自然,来自于现实生活。也正因为如此,这种古老的音乐起源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第二节音乐起源于巫术说 巫术说是19世纪末在西方兴起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著名的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和詹姆斯?乔治?弗雷泽。法国音乐学家孔百流和我国近代学者王国维也主张此学说。 巫术说认为,原始艺术(包括音乐)起源于原始人巫术意识的外在表现,巫术的目的是一切艺术创作活动的终极目标。 所谓的巫术,即人们利用虚幻的超自然的力量来实现某种愿望的法术,它产生于人类的早期。泰勒《原始文化》一书描述:“野蛮人的世界观就是给一切现实凭空加上无所不在的人格化的神灵的任性作用..古代的野蛮人让这些幻象来塞满自己的住宅、周围的环境、广大的地面和天空。”②而中国古书《周礼?春宫?大宗伯》描述说:“以礼乐和天地之化、百物之产,以事鬼神,以谐万民,以致百物。”《大司乐》曰:“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示..凡六乐者,一变而致羽物及川泽之示,再变而致嬴物及山林之示,三变而致鳞物及丘陵之示,四变而致毛物及坟衍之示,五变而致介物及土示,六变而致象物及天神。”同时,大量的出土文物也证实,巫术观念及巫术活动充满了原始人的整个生产生活领域。所以,巫术说成为许多学者研究音乐起源的理论依据。 第三节音乐起源于情感表现说 情感表现说认为,音乐起源于人的情感表现需要。当人的情感通过声音、语言、形体等物质载体表现出来的时候,就产生了音乐、文学、舞蹈等艺术形式。我国古老音乐典籍《乐记》开篇便说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又道:“说(悦,情感激动)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同时,《乐记》还描述了音乐能以它不同的声音表达出六种心情:哀心、乐心、喜心、怒心、敬心、爱心。 在西方,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就把音乐与人的情感生活联系在一起,认为音乐能反映出人的不同心情状态,如果敢、愤怒、快乐、温和等。在西方美学史上,情感论的代表人物当数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他在《美学》中不断强调音乐的内容是情感的表现,并进一步阐述说:“在这个领域里音乐能扩充到表现一切各不相同的特殊情感,灵魂中一切深浅程度不同的欢乐、喜悦、谐趣、轻浮、任性和兴高采烈,一切深浅程度不同的焦躁、烦恼、忧愁、哀伤、痛苦和惆怅等,乃至敬畏、崇拜和爱之类情绪都属于音乐所表现的特殊领域。”①在我国当代音乐美学中许多学者也主张音乐是一种表现情感的艺术。赵宋光在《论音乐的形象性》一文中说:“音乐则是重表情的,主要是通过表达情感来使人联想起那曾引起类似情感反映的许多对象和情景,而以摹拟因素为辅助。”②于润洋在《对一种自律论音乐美学的剖析》一文中说:“汉斯立克不承认音乐可以表现感情,否定音乐的情感内容,而我们不仅认为音乐能够表现感情,而且认为音乐的内容主要是情感内容。”③如此诸多学者主张音乐情感理论,均源自于音乐情感表现说。 第四节音乐起源于游戏说 德国哲学家康德最早提出游戏说,把艺术看成是一种快乐、自由,没有直接功利目的的游戏活动。而后,德国文学家席勒和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系统地阐述了这一理论,因此,游戏说也称“席勒斯宾塞理论”。 席勒认为,模仿说不能完全解释艺术产生的动力,而游戏说则揭示了模仿背后的真正动力。他强调,源于人的物质层面的情感冲动和源于人的精神层面的情感冲动并不完善,同时受到自然要求和理性要求的制约,人在这两种冲动中是不自由的。在两种冲动之间有一个集合体,这就是游戏冲动。人们在游戏的冲动中摆脱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束缚,得到了真正的自由和审美的愉悦。这才是艺术起源的真正动力。英国学者斯宾塞从生理学的角度对生命过剩精力的产生作了解释:高级动物的营养物较之低级动物更加丰富,因此,人类在维持和延续生命之外,还有很多过剩精力,这种过剩精力的宣泄激发了游戏和艺术这种非功利性的生命活动的产生。 第五节音乐起源于劳动说 劳动说古已有之,而真正的论证是从普列汉诺夫开始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基础理论。劳动说的主要观点是: 首先,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人赖以进行艺术创造的物质基础:完善的大脑、灵巧的双手、敏锐的感官、语言及其他艺术体裁与工具,为原始艺术的产生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其次,劳动是原始人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劳动中出现的协同、交流、鼓 舞、欢庆等需要是原始艺术生产的直接动机。 再次,原始艺术的内容形式与原始人的劳动生活直接相关。原始音乐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表现形式直接说明了音乐与原始人劳动生活的关联,原始人对美的规律的认识、运用和把握,也主要是在生产劳动中逐步实现的。 学生:关于音乐的起源有这么多的观点,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呢? 老师:面对诸多种观点,我们需要学会从多元的角度去认识问题。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人们对事物的理解是不同的,各种观点站在不同的角度持有自己的理论依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学生:老师,我能理解这个看法。例如,我的家就在长江边上,我从小就听着劳动号子长大,特别是船工号子,真的让人感到震撼。所以,我对音乐起源于劳动深信不疑。当然,我觉得音乐模仿自然也有道理。老师,您个人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 老师: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我非常赞同中国古人的“太一”说法。 《吕氏春秋?仲夏纪?大乐篇》云:“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形体有处,莫不有声,声出于和,和出于适,和适先王定乐,由此而生。” 这里所说的“度量”就是乐曲中音与音之间的距离,也就是音高关系。这些音高必须是合乎一定的数学及物理要求的“乐音”。而这些音之所以存在不同的音高,是因为发生体的长短、粗细和密度各不相同。物体震动发出的声音是有一定规律性的,其频率符合物理数学的要求,也就是说,一定高度的乐音产生于发生体一定的度量。这种说法的本身就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阐述音乐的来源,因为“乐音”的产生和存在依赖于一定的数理关系。 “太一”源于《易经》,也就是“太极”,也可以说是老子的“道”,是指宇宙万物的本原。 《吕氏春秋?仲夏纪?大乐篇》云:“道也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不可为状。有知不见之见,不闻之闻,无状之状者,则几于知之矣。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 意思是说:“道”是看不到、听不见、没有形态的,如果有人理解这看不到、听不到和没有形态的(事物),那他就差不多明白“道”了。“道”是至高无上的,无法表白其仪态,无法为其命名,如果一定要这么做,那就称它为“太一”吧。既然“道”是指宇宙万物的本原,而“太一”指“道”,音乐本于“太一”,也可以说音乐源于宇宙万物的本原“道”。 “阴阳变化”来自于《易经》的说法。阴阳之说的根本含义是把世间万物划为阴阳两性,把阴阳变化看成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而对“一上一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由于阴阳两种物体的运动,两种相对立的物体性质“一上一下”相互作用,发生震荡,借空气传递,发出声音。例如,气息抚摸人的声带而发出美妙的歌声,双手拨动琴弦发出悠扬的乐声,等等。在《易经》里的说法是静者为阴,动者为阳。阴阳互动,把这些高低长短不同的音组合起来就是优美的乐章。 其他的观点或许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音乐的内部结构或外部联系,但没有全面地反映出音乐的本体生命性。 《易经》是我国古老的经典,也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字里行间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由于《易经》采用隐语,《系辞》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所以,读书者必须言外求意而悟。当然,关于音乐本于“太一”的说法也只能慢慢地“悟”了。 我们先从物质的角度去感悟音乐“心”与“境”的关系。也就是说,先从音乐的音响中去领悟自然环境和人的心理环境的关系;然后,再从“大音希声”的理念中去感悟音乐,感悟无形世界的存在,感悟灵魂,领悟人性。 第二章音乐与自然 我们先来感悟一下中国古人对音乐的论述。 《乐记?乐本篇》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焦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chǎn)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音乐的产生,是由人的内心生发出的。人心的活动,是由外界事物引起的。对外界事物有所感受,就用声音表现出来。各种声音互相应和,演化为一定的组织形态,就称为音。把这些声音用乐音(人声、乐器)演奏、唱起来,再配合舞蹈就是“乐”了。 乐,是从音产生的,它根据内心对于客观事物的感受而发。因此,为悲哀的情感所激发,发出的声音就忧伤而急促;为安乐的情感所激发,发出的声音就舒展而缓和;为喜悦的情感所激发,发出的声音就开朗而自信;为愤怒的情感所激发,发出的声音就粗暴而严厉;为崇敬的情感所激发,出发的声音就正直而庄严;为慈爱的情感所激发,发出的声音就和蔼而柔美。这六种声音并不是人的天然本性,而是人的内心有感于客观事物而发出的。 有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是这样隐喻音乐与自然关系的。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