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

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伍利民,吴恒 主编  页数:150  

内容概要

  本书是教育部职业与成人教育司推荐教材及全国卫生职业院校规划教材之一,全书内容共分十章。包括绪论、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与辨证、中医养生与防治原则、中药与方剂、中医护理常识、针灸与推拿部分。主要论述了中医基础理论、中药与方剂、中医护理常识、针灸与推拿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简要,版式新颖。书后附有自测题、参考文献、教学大纲、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同步练习习题集、实验/实践/实训指导,便于教师指导教学,学生学习和参加护士执业考试。在编写体例方面,本书通过案例、链接/护考链接、考点、临床情景化任务等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本书可供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护理、助产、检验、药剂、卫生保健、康复、口腔工艺、影像技术、中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教师及学生使用。本书由伍利民、吴恒主编。

书籍目录

第1章 绪论
 第1节 中医学发展概要
 第2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第2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1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2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內容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申的应用
第3章 藏象
 第1节 脏腑
  一、五脏
  二、六腑
  三、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2节 气、血、津液
  一、气
  二、血
  三、津液
  四、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第4章 经络
  一、经络的概念
  二、经络的组成
  三、十二经脉
  四、经络的生理功能
第5章 病因病机
 第1节 病因
  一、外感病因
  二、七情
  三、其他因素
 第2节 病机
  一、正邪盛衰
  二、阴阳失调
第6章 诊法与辨证
 第1节 诊法
  一、望诊
  二、闻诊
  三、问诊
  四、切诊
 第2节 辨证
  一、八纲辨证
  二、脏腑辨证
  三、卫气营血辨证
第7章 中医养生与防治原则
 第1节 中医养生
  一、养生的基本原则
  二、养生的主要方法
 第2节 防治原则
  一、早治防变
  二、治病求本
  三、扶正祛邪
  四、调整阴阳
  五、调理气血
  六、调治脏腑
  七、三因制宜
 第3节 治疗方法
第8章 中药与方剂
 第1节 中药基本知识
  一、中药的采收与贮藏
  二、中药的炮制
  三、中药的性能
  四、中药的用法
  五、常用中药
 第2节 方剂基本知识
  一、方剂的组成原则
  二、方剂的变化规律
  三、常用剂型
  四、常用方剂
第9章 中医护理常识
 第1节 中医护理的基本概念
  一、整体护理
  二、辨证施护
  三、一般护理
 第2节 常见病证的辨证护理
  一、案例举例
  二、常见病证的辨证护理措施
第10章 针灸与推拿
 第1节 腧穴
  一、腧穴的主治作用
  二、腧穴的定位方法
  三、常用腧穴
 第2节 针灸
  一、针刺法(毫针刺法)
  二、灸法
  三、针灸操作注意事项
  四、针灸治疗(护理)
 第3节 推拿
  一、推拿手法
  二、推拿操作的注意事项
  三、推拿治疗(护理)
实验/实践/实训指导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同步练习习题集
主要参考文献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
自测题参考答案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同步练习习题集参考答案

章节摘录

  第1节中医学发展概要  中医学即祖国传统医学,是在阴阳五行理论的影响下,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施护)为诊疗、护理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人类从事医药卫生的传说和记载。传说中的伏羲氏、神农氏和黄帝既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也是中医学最早的创始者,伏羲氏尝百药而制“九针”,发明了早期的针灸。黄帝常与雷公、岐伯等人说医论药,所谓“岐黄之术”就是指中医学。  在战国至秦汉时期,后人以黄帝名义编写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该书分为《素问》和《灵枢》两册,共18卷162篇,它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医学成就和治疗经验,内容包括了藏象、经络、病机、诊法、辨证、治则和针灸等,系统地阐述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在形态学方面,《黄帝内经》所记载的人体骨骼、血脉的长度、内脏器官的大小和容量基本上符合实际情况,如食管与肠的比是1∶35,接近现代解剖1∶37的比例,在血液循环方面,认识到人体血液“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在《黄帝内经》成书的同一时代,传说有位名医扁鹊,擅长用多种手法治疗多种疾病,尤其对脉诊颇有研究,后人以他的名义撰写了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医书――《难经》,该书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与《黄帝内经》一样,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  神医扁鹊  扁鹊,姓秦,名越人,春秋战国时期渤海郡?州(今河北任丘)人。青年时曾替贵族管理客馆,结识了名医长桑君,得其真传,开始行医生涯。他天资聪颖,善于汲取前代、民间经验,逐步掌握了多种治疗方法,后来医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巡诊列国,为患者解除痛苦。扁鹊在总结前人医疗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总结出望(看气色)、闻(听声音)、问(问病情)、切(按脉搏)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在四诊中,扁鹊尤擅长望诊和切诊。由于扁鹊医道高明,为百姓治好了许多疑难疾病,赵国人民送他“扁鹊”称号。扁鹊看病行医有“六不治”原则: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的人不治;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的人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医的不治;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的不治;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的不治。  两汉时期,中医学有了明显的发展,有人托神农氏的名字撰写了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此书也是世界上最早记载药物功效的专著,书中总结了汉以前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所记载的许多药物疗效确切,如黄连治痢,常山截疟,麻黄治喘,当归调经等,至今仍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战乱、饥荒加上传染病夺走了很多人生命,“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张仲景(图1-1)家族原有200多口人,不到10年,2/3的人生病死去,其中7/10的人死于伤寒病。基于此,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前人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撰写了《伤寒杂病论》,该书分为两册即后世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伤寒论》确定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金匮要略》确立了脏腑辨证论治的纲领,完善和发展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与张仲景同时代的名医华佗,首用“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施行剖腹等手术,这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记载的外科手术疗法,他还编创了一套模仿动物动作的独特锻炼方法“五禽戏”,为第一个提出运动医学和保健医学的医家。  以上四部医书被称为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魏晋隋唐时期是中医学发展的辉煌时期,晋代皇甫谧所著的《针灸甲乙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晋代王叔和所著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南北朝时期的《雷公炮炙论》是我国最早的制药学专著,《颅囟经》为最早的小儿科专著,《经效产宝》是最早的产科专著;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专著;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涉及了中医临床各科和针灸按摩等各方面的内容,堪称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  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系统阐述了三因理论,宋代钱乙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发展了脏腑辨证理论。宋代的医学成就是有史以来成就最高的,加上范仲淹“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思想影响,宋以后儒医日见增多,中医学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最典型的是“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倡导火热证,认为“六气皆从火化”,治疗以寒凉为主,为“寒凉派”;张从正认为“邪去则正安”,治病以汗、吐、下三法为主,为“攻邪派”;李杲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善用温补脾胃之法,为“补土派”;朱丹溪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疗上倡导滋阴降火,为“滋阴派”。  明代李时珍(图1-2)在行医过程中,发现以往本草书中存在不少错误,决心重新编著一部新的药学本草书,他从34岁开始着手准备,除了博览众书外,还向药农、樵夫、渔民等请教,自己亲自到深山老林收集各种动植物药材,对一些药物还亲自栽培和试服(如曼陀罗、何首乌等)。经过27年的辛勤努力,参考了800余种文献书籍,大修改了3次,于1578年在他60岁时完成巨著《本草纲目》。《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勘误并丰富了我国药物学的内容,此书先后被译成38种外国文字,流传于世界各国,如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奠基者达尔文数次引用了《本草纲目》。李时珍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永载史册,为人称颂。  明清时期,温病学逐步发展成一门独立学科,明代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提出温病是由“戾气”所致,为温病学说奠定了基础,清代叶天士所著《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清代薛雪著《湿热条辨》发展了温热病理论,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创立了三焦辨证,清代王孟英所著《温热经纬》综合了各温病学说理论,流行颇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医事业得到了复兴和发展。在中医学传承、中西医结合、多学科研究中医学、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同时,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地方掀起了“中医热”、“针灸热”。如何很好地继承祖先的这一份遗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和发扬光大,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关心中医,热爱中医,学习中医,中医将成为医学领域中的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医精诚(节选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身惜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译文:凡是品德医术俱优的医生治病,一定要安定神志,无欲念,无希求,首先表现出慈悲同情之心,决心拯救人类的痛苦。如果有患病者来求医生救治的,不管他是否贵贱贫富,老幼美丑,是仇人还是亲近的人,是交往密切的还是一般的朋友,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是愚笨的人还是聪明的人,一律同样看待,都存有对待最亲近的人一样的想法。也不能瞻前顾后,考虑自身的利弊得失,爱惜自己的身家性命。看到患者的烦恼,就像自己的烦恼一样,内心悲痛。不避忌艰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全心全意地去救护患者,不能产生推托和摆架子的想法,像这样才能称作百姓的好医生,与此相反的则是人民的大害。  考点:中医学的两个基本特点  第2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作为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对人的整体观念,二是对疾病的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  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首先,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的。其次,也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息息相关,关系密切。  (一)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功能活动。例如:肺通过经络与大肠相表里,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局部与整体相统一,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同样,一旦发生病变,各脏腑器官之间会相互影响,如心开窍于舌,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的病变往往可以在舌上反映出来:心的阳气不足则舌淡胖,苔白滑;心的阴血不足则舌质红绛少津;心火上炎则舌尖红绛生疮;心血瘀阻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治疗上也可用清心泻小肠火的方法治疗口舌糜烂。由此可见,中医学在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以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时,都贯穿着“整体观念”。  案例1-1分析  1.心开窍于舌,心火上炎则口舌生疮、糜烂疼痛。其病机为心火上炎。  2.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心开窍于舌,心与小肠相表里,泻小肠之火可达到清心降火的目的。心火泻,口舌糜烂自愈。  (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人生活在自然中,自然界是人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界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的机体,使机体产生相应的反应。这个反应在人体正常适应范围内称为生理调节;超过了正常范围,就是病理反应。  1.季节气候对人体和疾病的影响一年四季有春温、夏热、秋燥、冬寒的气候变化,根据四季变化,人体相应地在不同季节有不同变化,如春天往往阳气升发,多汗少尿;夏季则气血趋表,脉多浮大;到秋天则阳气收敛,多尿少汗;在冬天则气血趋里,脉多沉小,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变化。若四季变化太过,超过了人体调节功能时,不能对自然变化作出适应性调节时,就会生病。不同的季节除发生一般疾病外,往往会发生一些季节性多发病,如春天多温病,夏天多泄泻,秋天多疟疾,冬天多伤寒。  2.地区环境对人体和疾病的影响由于地区地理环境的不一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活动,如我国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南方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稀疏,一旦易地而居,环境突然改变,人一下子会感到不适应,时间长了,经过人体调整,慢慢就会逐渐适应。很多疾病的发生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北方居民因天气寒冷而多食,高大体胖,多易发心血管系统疾病;南方居民处于湿热之地,且好吃酸腐食物,多易发消化系统疾病。其他如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关节病等,无不与地理环境及饮食居处有关。  因此,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相应,在预防、治疗和护理上要因时、因地制宜。  考点:整体观念  (三)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以一定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个人作为其中的一分子,时时刻刻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变化影响到心理(情感)活动,当社会环境发生剧变,心理活动必然作出相应的变化和调节,若不能作出相应的改变和调整,就会产生心理异常,继而影响人体脏腑的功能活动。  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分为辨证和论治(施护)两个阶段或过程。  (一)辨证  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常用的方法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  考点:辨证和论治的概念  (二)论治(施护)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而确定相应的护理计划、方法和措施称为施护)。  用药如用兵中医诊治疾病的过程好比两军对垒,四诊就像我方通过各种“侦察”手段得到“敌人”的情报,辨证则根据得到的情报判断出“敌人”的真实情况,论治就是根据我方判断“敌人”情况的基础上,选择攻击方法及实施攻击方法的过程,往往攻击是否有效也反映出对“敌情”判断的准确性。  根据证来治疗,临床上往往会出现“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两种形式。以感冒为例,虽然都有发热、恶寒、头身疼痛等症状,但有风寒与风热感冒两种不同的证,只有辨清风寒还是风热,才能确定用辛温解表还是用辛凉解表药进行治疗。又如同为麻疹,初起多为麻疹未透,宜发表透疹;中期肺热明显,应清肺解热;后期为余热未尽,肺胃阴伤,应养阴清热为主。麻疹病一种病在不同阶段证不同,治疗各异,以上两种情况都为“同病异治”。又如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重症肌无力等虽表现不同,但均为中气下陷证,都可用补益中气的治疗方法,此为“异病同治”。  无论是“同病异治”,还是“异病同治”,其实质是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性质的证特点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原则,就是辨证论治的本质。  症、证、病的关系症,即症状和体征,症状是指患者异常主观感觉和行动,如恶寒、发热等,体征是指患者异常征象,如舌红、脉数等。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如感冒这种病有风寒感冒证和风热感冒证等。病,即病名,是已知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如感冒就是病。显然,证比症状范围更广,更深刻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是辨证的结果。症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各阶段或类型的证候组成疾病的全过程。一种疾病由不同的证候组成,同一证候又可见于不同的疾病过程中。  1.下列哪一项属于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A.同病异治B.异病同治C.审因论治D.辨证论治E.标本同治  点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两个基本特点,在理解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还要记住辨证和论治的概念。  2.论治的主要依据是  A.病B.症状C.病因D.病位E.辨证的结果  点评:辨证论治分为辨证和论治前后两个阶段。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她是经过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的医疗实践,经几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丰富养生方法、诊疗手段的医学。中医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直到今天仍为广大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重要的贡献。  中医学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对人的整体观念,二是对疾病的辨证论治。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具有密切关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辨证论治分为辨证和论治(施护)两个阶段或过程。  ……

编辑推荐

   《全国卫生职业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学基础(第3版)》的编写基本沿袭了第二版的主干内容及顺序,保留了其简明扼要、图文并茂的风格以及生动活泼的链接方式。全书内容共分十章。包括绪论、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与辨证、中医养生与防治原则、中药与方剂、中医护理常识、针灸与推拿部分。主要论述了中医基础理论、中药与方剂、中医护理常识、针灸与推拿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医学基础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感觉还不错,很实用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