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2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罗格·博奈 页数:409 字数:468000 译者:吴季
Tag标签:无
前言
继续生存10万年:人类能否做到?当这个醒目的标题第一次跳入眼帘的时候,我们感到非常的好奇,并受到很大的震动。中国科学院从2007年开始组织全国的科学家讨论和研究“中国至2050年的科技发展路线图”,思考我国乃至全球科技发展40~50年以后的事情。当时大家议论纷纷,部分研究人员感到无从下手,不知如何才能比较实际地分析和判断出今后几十年的事情和发展态势。然而,罗格·博奈和罗德维克·沃尔彻两位作者竟然在考虑1000个世纪后,也就是10万年这样长的时间段的事情,并做出了深入和严肃的研究。这使得我们不得不认真拜读了他们于2008年出版的这本书。 本书的两位作者分别具有太阳物理和天体物理的科学背景,并都曾在欧洲担任过高层科技管理职务。一位曾任欧洲空间局空间科学部主任,另一位曾任欧洲南方天文台台长。在离开工作岗位后,作为空间和天文方面的资深科学家,他们不约而同地把深入思考人类发展的未来视为自己的责任。他们从地球的自然历史、人类的进化历史出发,深入分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现状,同时对未来做出了科学的分析和预测。他们认为,人类能否继续在这个地球上生存下去,取决于我们在21世纪的所作所为,其中控制人口是首当其冲的,其次是寻找替代能源和进行环境保护。如果我们把本世纪的事情解决好,那么人类的未来就有希望了。而且最为重要的是从现在做起,而不是等到问题发生和出现危机了再去处理。他们还指出,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从10万年的尺度来看,绝不可能始终维系在目前这样的高增长率上,但是消除贫困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别非常重要。他们建议应该继续发挥好联合国的作用,使得全球居民都意识到人类就像搭载在同一条船上同舟共济的水手,除了合作大家别无选择。作者还认为人类造访、研究火星是必然的,但是移民火星目前来看仍不切实际。因为即使火星被改造成为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也很快就会容不下人类的进一步扩张和发展。因此,我们应该花更多的精力维护好地球这艘人类共同的航船。 中国正在经历现代化的新进程,科学发展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在制定发展路线图的时候,我们特别需要站在全球的视角看待中国的发展。这本书对我们开阔视野、深入理解生存的环境非常重要,其中提供的观点和建议也是积极的和建设性的。 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吴季研究员翻译了第1章和第12章,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颜毅华研究员翻译了第2章,上海师范大学涂泓教授翻译了第3章,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陈洪滨研究员翻译了第4章,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王赤研究员翻译了第5章和第6章,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甘为群研究员翻译了第7章,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施建成研究员翻译了第8章,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胡雄研究员翻译了第10章,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孙丽琳副研究员翻译了第11章并组织了第9章的翻译工作。翻译完成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曹则贤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的李磊研究员分别进行了一次全文审稿。此外,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白青江翻译了序、前言、致谢、图目录和章节注释,并参与了全书的校对和整理工作。 由于参加本书翻译的人员均是科技人员,他们更习惯于对原著百分之百忠实的翻译方式。因此中译本在文体上比较像科技专著,而不像普及型读物。尽管写一本严肃的科学论著而不是简单的社会发展预测读物也是原作者的意图,但还是可能会对我国一般读者的阅读和兴趣产生影响。在此我们表示歉意,并设想在得到原作者的同意后,今后用更为本土化的中文重新编译全书,以方便于更加广大的读者。 我们要特别感谢作者之一罗格·博奈教授。他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多次来京,帮助译者解读其中的疑点,对翻译工作提供了大力的支持。我们还要感谢科学出版社付艳编辑,在她的努力下,本书中文版才得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出版。科学出版社的领导也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吴季 2011年12月12日
内容概要
人类的未来与地球的发展息息相关。人类是否能继续生存10万年?回望过去,我们必须了解地球的起源、生命的起源和人类的起源;展望未来,我们必须预测可能会遇到的灾难和考验,并从就现在开始筹划应对策略。本书:
理清了人类发展所面临危险、挑战和威胁;
分析了关键的能源、矿藏、水和粮食等的问题;
强调了主动管理上述资源的重要性;
明确了基于空间观测技术而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管理地球未来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指出了为确保人类在地球上长期生存,对21世纪作出长期规划的重要性。
本书主要面向社会发展、气候、能源、水和矿产资源、人口健康、遥感和空间科技方面,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政府决策者和科技工作者,以及相关领域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研究者、制定者和对能源、气候、空间科技等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作者简介
罗格· 博奈,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ISSI)所长,曾任欧洲空间局(ESA)副局长等职。
书籍目录
序
译者序
原书序
前言
致谢
插图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为什么要将研究的时间段定在10万年呢?
1.2 人口和资源
1.3 管理与合作
1.4 全书的布局
1.5 注释和参考文献
第2章 地球简史
2.1 地球年龄
2.2 地质年代表
2.3 月球的形成和太阳系晚期重大撞击事件
2.4 大陆和板块构造
2.5 地球大气演变
2.6 生命及其演化
2.7 结论
2.8 注释和参考文献
第3章 宇宙中的天体威胁
3.1 引言
3.2 来自银河系的威胁
3.3 来自太阳系的威胁
3.4 结论
3.5 注释和参考文献
第4章 地球灾害
4.1 引言
4.2 疾病
4.3 地质灾害:火山
4.4 地震灾害:地震的威胁
4.5 海啸
4.6 气候灾害
4.7 结论
4.8 注释和参考文献
第5章 变化的气候
5.1 气候变化的各种证据
5.2 全球气候系统
5.3 远古时期的气候
5.4 最近的冰期
5.5 近期的气候
5.6 太阳的变化
5.7 火山喷发
5.8 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
5.9 对最近2000年气候记录的分析
5.10 臭氧空洞
5.11 注释和参考文献
第6章 未来的气候
第7章 未来的生存能力:能量和无机资源
第8章 未来的生存:水资源和生物资源
第9章 逃离地球:从梦想到现实?
第10章 管理地球的未来:空间的关键作用
第11章 管理地球的未来:建立架构
章节摘录
读者们可能会奇怪,我们竟然决定写一本关于唯一不用望远镜观测的行星的书。笔者在20世纪下半叶均负责过欧洲最重要的天文和空间科学计划。之前我们着眼于对整个宇宙的探索,而如今为何决定将目光转向人类居住的这个由岩石、水和大气构成的小星球呢? 自笔者出生以来,地球上的人口已经增加了两倍多。与此同时,科学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抗生素被发明,原子弹和氢弹得到研发,物质的结构已几乎完全被破解,1957年Sputnik 1号卫星的发射则标志着人类探索空间的梦想已成为现实,地球上最大的望远镜改变了我们对宇宙及其演化的认识,信息技术为人类的生活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期间,光污染迫使我们到地球上最高、最为偏僻的山上去安装望远镜以继续进行观测。过去60年中,大量的无线电通信和电视信号使得天空的射频电磁波强度增加了4个数量级,以至于我们正在考虑在月球背面安装射电望远镜,利用月球来阻挡来自现代文明的强烈射频波。 即使先前我们并不想为地球担心,其现状也已迫使我们改变工作方式。当我们揭开金星、火星、以及银河系中围绕着恒星旋转的不计其数的行星的秘密之时,我们不得不关注一下地球,扪心自问它是否还有能力继续承载生命并抵抗人类强加于其演化过程中的那些巨大的、远超自然变化的变化。人们经常向天文学家提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在那些新发现的遥远行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照此逻辑,我们就会问:在地球这个我们唯一确定存在生命的星球上,生命还能生存多久?换句话说,人类会继续存活下去吗?还能存活多长时间?因此,2002年我们决定开始立足现实并关心地球。后来,我们将本书内容的时间跨度限制在10万年之内,在本书的开头会说明这样选择的理由。10万年很短暂:如果将地球的年龄比作24小时,10万年仅仅相当于不到2秒的时间。从我们动笔撰写这本书直至该中译本出版,已过去10年的时间,这期间地球一直在发生着变化。在这10年中,地球温度以每年0.01℃的速度增长,以致平均气温增长了0.1℃。海平面升高了超过3cm,9000万公顷的森林消失了。同时,人类平均寿命增加了30个月,老年人的比例也增加了,这是一个需要重组人类社会的清晰讯号。人类社会还能持续多久?难道人类社会不是注定要崩溃吗?我们必须去满足什么样的条件?为了避免人类社会崩溃的命运并继续生存10万年,人类必须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在一本书中订立目标当然比较容易,而从现在开始如何行动才能达到这些目标则不那么显而易见了。本书尽力列出对能源、矿产资源、水、农业或土地利用等方面需做的转变。在本书撰写期间,通过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工作,全球变暖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笔者的思路。全球变暖问题需要不间断的监控,并需要本就艰难的政治和社会决策。要实现这些转变,充分理解其必要性是先决条件。这些转变非常困难,甚至会很痛苦,但是如能理解其必要性,一切就会容易些。从这方面讲,精确地阐明地球的现状有着绝对的必要性,这需要彻底全面的科学评估,包括一整套复杂的、地面和在轨的空间测量与观测,以及大量的建模与计算。在未来,空间活动将是非常关键的,所有利用空间的国家将在提高对地观测手段方面负有全球性的责任。尤其是中国,已经成功实施了其空间计划且令人印象深刻,将成为全球合作中的重要搭档。要使所有人意识到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并接受必要的改变以适应新的生活方式,教育是最为重要的途径。作为科学家,我们倡导更多的科学与更多的教育完全在情理之中。正如孔夫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接下来的10万年中,科学知识和技术将主导文明的发展,提高人类分析和预测未来并研发更有效地获取继续生存所需资源的能力。 我们深信,只有那些肩负责任的人们意识到鉴于地球有限的资源只有尽快建立社会-经济系统时,地球才能承载得起未来的人口。在该中译本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为改变自身条件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与未来世界所需的行动是一致的。而在这些之中,最为令人震惊的是,中国成功遏制了人口增长,这是创造并维持一个可生存社会的前提条件。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的话,中国人口将很快增至80亿,随之而来的就是其对于水、农业、能源、金属和矿产需求的增长。此外,还将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中国公众对于环境问题的认知正在逐渐提高,政府也已开始了植树造林工程。此外,中国正快速提高其能源效益,使得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小化。政府需要在环境加速恶化这一现状下成功地进行环境保护。 对地球现状作出评估是科学界的责任,而针对地球现状采取行动是政治界的责任。如果科学家能够将相关信息传达给政治界,将会促进这种转变,而这种转变也会容易些。对于人类而言,可将地球比作一艘宇宙航船。这艘航船是太阳系中唯一一个有能力在生物多样化的环境中承载几十亿人口的地方,也是我们拥有的唯一一艘航船。对这艘“航船”的可居住状态加以维护,是人类的集体责任。正如我们在书中多次提到的,全球的问题需要基于全球的管理。为了更好地实施必要的措施应对这些问题,要在危及全球未来的领域采纳新的全球管理模式。然而,从中国的发展历史来看,持续生存2000~3000年是可能的,尽管这要比本书中10万年的目标要短,但在这世界上,这已经是独一无二的了。罗格•博奈罗德维克•沃尔彻
媒体关注与评论
天体物理学家罗格 博奈和罗德维克 沃尔彻的新著《继续生存10万年:人类能否做到?》是一本很严肃的当代科学著作。吴季等同志把它译成中文出版,中国读者必受益匪浅。 作者以近代天体物理、航天科学为主线,综述和剖析了20世纪各学科的最新成就,映现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进步过程中将面临的问题,以翔实的科学资料把幻想、梦想和现实区分开来,指出人类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可能选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本书不是科幻,不是规划,更不是乌托邦,而是为人类选择前进道路的参导手册。我分享译者们的期望,愿各代政治家、政府领导、各级决策者都能读一读,将大有益于积累科学新知,科学筹划发展战略,提高国家和人民与天灾人祸抗争的能力。 ——光明日报
编辑推荐
《继续生存10万年:人类能否做到?》细致分析了天体威胁、自然灾害、气候变化、能量和能源等方面的重要问题,涵盖长达10万年的时间跨度。书中所作的分析显示,为使人类社会在遥远的未来存活下去,现在做出规划已非常重要,移居其它星球的设想是不实际的;并传递出了重要的讯息:必须严格限制全球人口的增长,并为10万年后的能源资源的使用做出规划。《继续生存10万年:人类能否做到?》为人们展现了一个乐观的前景,强调了稳定全球变暖的重要性,同时指出如果世界人口总数不超过110亿,那么以后10万年的时间里人类就可能享受到适度舒适的环境和资源等——人类将会拥有充足的可再生能源和聚变能。《继续生存10万年:人类能否做到?》所用统计资料均经过严格的筛选,并有明确的出处和参考文献,因此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是政府决策人员、战略规划人员可以信赖的重要参考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