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2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石元春 编 页数:604 字数:700000
内容概要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以纪传文体记述中国20世纪在各学术专业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数千位华人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学者,展示他们的求学经历、学术成就、治学方略和价值观念,彰显他们为促进中国和世界科技发展、经济和社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农学卷(第2分册)》按传主出生年月日先后结集卷册,卷首简要回顾20世纪的中国农学发展概况,卷尾附20世纪中国农学大事记。这与传文两相映照,力图反映出中国农学领域的百年发展脉络。
农学卷记述了200多位农学家的研究路径和学术生涯,全书以突出学术成就为重点,力求对学界同行的学术探索有所镜鉴,对青年学生的学术成长有所启迪。本卷分四册出版,《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农学卷(第2分册)》收录了51位农学家。
书籍目录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总序 钱伟长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农学卷》前言 石元春
20世纪的中国农学
20世纪中国知名农学家
罗登义(1906~2000)
王栋(1906~1957)
李沛文(1906~1985)
戴松恩(1907~1987)
黄瑞采(1907~1998)
朱树屏(1907~1976)
王毓瑚(1907~1980)
许振英(1907~1993)
石声汉(1907~1971)
孙华(1908~1996)
何正礼(1908~2003)
陈椽(1908~1999)
程侃声(1908~1999)
李连捷(1908~1992)
蒋同庆(1908~1988)
吴友三(1909~1997)
郑庆端(1909~1985)
沈其益(1909~2006)
熊大仁(1910~1981)
熊毅(1910~1985)
林孔湘(1910~1985)
章锡昌(1910~1990)
黄昌贤(1910~1994)
林传光(1910~1980)
汤逸人(1910~1978)
郑丕留(1911~2004)
马闻天(1911~1997)
丁振麟(1911~1979)
蔡旭(1911~1985)
盛彤笙(1911~1987)
孙渠(1911~1975)
邱式邦(1911~2010)
邝荣禄(1911~2001)
李庆逵(1912~2001)
杨守仁(1912~2005)
裘维蕃(1912~2000)
马育华(1912~1996)
叶和才(1912~1992)
胡祥璧(1913~2001)
李家文(1913~1980)
沈隽(1913~1994)
吴中伦(1913~1995)
陈华癸(1914~2002)
谭其猛(1914~1984)
萧步阳(1914~2011)
曲泽洲(1914~1988)
徐冠仁(1914~2004)
谢成侠(1914~1996)
张宗炳(1914~1988)
赵善欢(1914~1999)
王君奎(1914~2008)
20世纪中国农学大事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20世纪的中国农学 20世纪中国农学是发展变化极其巨大、深刻的时期。1900年前后,影响中国农业生产的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中国传统农学。1905年,清廷正式废除了实行一千三百余年的科举、八股取士的教育与人才选拔制度,兴办新式学校教育,各种类型、层级的农业学校、农业试验场(站)才得以发展。中国农学逐步向以采用实验科学方法、取得工业能源和产品支持,为以商品生产为目标的现代型农业生产服务的科学农学阶段推进。经百年的努力,农、林、渔、牧等各相关分支学科不断构建起来,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形成完整体系。各研究领域接连取得丰硕学术成果,涌现出成千上万的具有开拓精神、国内领先或跻身世界水平的研发人才。《20世纪的中国农学》的“概论”部分,就中国传统农学与西方实验农学的交汇、中国近现代农业科技之发祥、抗日战争影响下的农业科技、迈向现代农业科技时代等不同发展时段阐述相关农学领域发展历程。“农学主要分支学科发展与成就”部分,简叙农学主要分支学科发展与成就。本文力求为20世纪中国农学发展勾勒出一个演进的轮廓。 第一部分 概论 一、中国传统农学和西方实验农学的交汇 (一)近代中国传统农学未能向实验农学突破 中国古代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较为完善的传统农业科学技术体系。公元前3世纪《吕氏春秋》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农学论著问世,标志着中国传统农学的奠基。公元6世纪贾思勰撰《齐民要术》一书,对当时中国北方旱地农耕技术的经验,作了系统的总结和概括,凝练出耕耙耱成套的墒情、地力调控技艺,建立起北方旱区精耕细作农学体系。公元12世纪的《陈旉农书》,归纳了水田耕耙耖系列作业的经验,在南方水田精耕细作农学体系的形成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农学家、历算学家、水利专家徐光启(1562~1633)深谙当时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并努力吸收西方科学技术成果,所撰《农政全书》,在中国古代农学体系的发展完善方面,起过重大的作用。该书收进了《泰西水法》,主要介绍西方取水、蓄水、用水方法和器械等,卷首题泰西熊三拔(Sabbathino de Ursis,1575~1620)撰,吴淞徐光启笔记。《徐光启集》“书牍二”还载有徐光启采用西洋方法栽插、修剪葡萄,取得良好效果的内容。徐光启在《几何原本杂议》中,提到教授形式逻辑思维的《几何原本》,能令学理者祛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认为它是举世无一人不当学的好书,并说能精此书者,无一事不可精;好学此书者,无一事不可学。从农业科学技术若干要素的构成来看,17~19世纪间,中国在不少方面已接近实验科学的门槛。明末宋应星(1587~?)撰《天工开物》书中载有“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凡苗自函活以至颖粟,早者食水三斗,晚者食水五斗,失水即枯”,已注意到农业技术措施中的数量关系;品种培育上有将不同产地的黄茧种蚕蛾与白茧种蚕蛾交配,后代可以产生变异,将早雄蚕蛾配晚雌蚕蛾,“幻出嘉种”,已注意到不同品种杂交呈出优势的叙述。明末《沈氏农书》中有“人畜之粪与灶灰脚泥,无用也,一入田地,便将化为布帛菽粟”等这类朴素的物质循环转化思想的记载。清代王筠(1784~1854)《说文释例》中,提到根瘤不可食,其大小与年景丰凶有关,对豆类根瘤形态已有具体的观察描述。 (二)中国传统农学和西方实验农学对比是严峻的 从15世纪左右起,在一些国家,工场手工业发展,商业繁荣,城市人口骤增,使农业有利可图,农业被加速纳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进程,农业科学技术接连发生重大变化。18~19世纪,西方在产业革命推动下,机器动力农具逐步推广应用,不断以工业产品来装备农业;向农业投入较多物质和能量并科学合理地加以应用,按动植物生长发育需要补给各种营养;对病虫害使用药剂防治;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不断转引用于农业,实行技术转移。
编辑推荐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农学卷)(第2分册)》记述了50多位农学家的研究路径和学术生涯,全书以突出学术成就为重点,力求对学界同行的学术探索有所镜鉴,对青年学生的学术成长有所启迪。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