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中国科学院办公厅 编 页数:378
内容概要
2011年,时值国家“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
”启动实施之年,中国科学院和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社、经济日报社、科技日报社、中国青年报社共同举办了以“国家的科学院,人民的科学家
”为主题的“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征文活动。社会各界1300多人踊跃投稿。
本书收录了“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征文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作品,特别奖获得者的有关作品,以及记录征文活动启动、评选、推广和相关工作场景的一组珍贵照片。书中作品围绕征文活动“建言未来发展、分析当前态势、再现优良传统”的主线,或深情回忆中科院和科学家身边的人和事,或深入探讨中科院的历史、使命与贡献,或对中科院的未来发展提出独到建议,不仅在网络互动的过程中增进了科技界与公众的沟通和理解,弘扬了科技人员潜心钻研、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而且对中科院乃至中国科技界进一步筹划推进新时期的整体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内容丰富、语言平实,不乏真情实感、真知灼见,适合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科技、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学生阅读。本书由中国科学院办公厅编。
书籍目录
序
特别奖获得者作品
中国科学院在新时期面临的挑战
我所了解的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与新中国同行
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
在中国科学院里成长点滴
我和中国科学院
半个多世纪的回眸
需要高质量、同行评议的科学研究
回忆叶渚沛
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
一等奖作品
中国科学院,你给了我人生以新的诠释
建议建立科学的科研成果鉴定及其论文质量评价体系
大师的作用与大师从哪里来?
崛起之路,科技为先
“百金买马骨”与中科院创新
二等奖作品
院子里一个老头子的感受与期盼
呼吁中国科学院重建人文社会科学部
诚邀院士走下神坛
科学传播也是“国家队”的核心使命
我们所的外国“老爷爷”
关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培养学制的一些看法
院外人士进一言
媒体人的三点建议
改革创新的战斗堡垒
隔楼的老人
征文活动场景
征文活动组织委员会会议
征文活动评选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征文活动指导委员会扩大会议
征文活动启动仪式
第一场网友“走进中国科学院”活动
第二场网友“走进中国科学院”活动
第一场院士专家在线访谈活动
征文活动评选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第二场院士专家在线访谈活动
第三场院士专家在线访谈活动
第三场网友“走进中国科学院”活动
白春礼院长做客新华网在线访谈
三等奖作品
KAIST的启示
创新转化五十载,科技雨露润黔中
破除nerd魔咒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科学院
永恒之光——王大珩
中国的脊梁
我想对中科院院士说
中国科学院的文化在中国科学院的风气中
培育中国科学院的科学文化
探索和综合治理黑沙河泥石流的八年
中科院,请给“民间科学家”搭个舞台
研究所集群服务保障体系的集约化发展建议
一个青年研究人员的中科院之梦
我心目中的中国科学院
院地合作结硕果,继往开来谱华章
中国科学院呼唤伯乐
浪漫科学岛
中国科学院应是这样的学术之家
中国科学院需要六个反思
中国科学院应重塑科学精神
优秀奖作品
没有民主就没有科学院
从中科院人才培养说开去
民间科学家心中的中国科学院
德国马普学会模式抑或美国国家实验室模式?
雄立东方的传奇
科研院所研究生党建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中国科学院讨论自然科学是生产力的起因
中科院走出的联想
半个世纪,我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共同走过
难忘的西苑操场甲1号
我与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共奋进
心中的科学院,心中的对撞机
中科院对我的巨大影响
中国科学院赋
做钱学森先生秘书时的二三事
方俊院士给我们留下什么宝贵财富?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结缘科学心亦醉
在变革中谋求创新发展
机器鱼的启示
七十年情缘
汇百家之言,建强大科院
罗布泊研究中的中国声音
期待中的中国科学院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科学院不仅是中国最重要的研究机构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这是科学院不同于国际上其他国立研究机构的主要之处。中国科学院创办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于1958年10月在北京成立,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尖端科学技术特别是核物理、空间科技等新兴领域的高素质人才,第一任校长是中国科学院时任院长郭沫若,钱学森、郭永怀、华罗庚等著名科学家出任大学各系系主任,他们亲自编写教材、授课。然而,据我了解,现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属教育部和科学院双重管理,多了一层管理,科大应该得到的好处却没有拿到,比如教育部组织高校对外交流时,清华、北大、复旦、浙大等名校总会在其中,但往往将科大排除在外,因为他们认为科大是科学院的机构,科学院也不见得能填补这个空缺,这对科大的本科生来讲,是有点吃亏的。我为什么要专门提科大呢?因为科大出了不少优秀人才,科大的本科生也很好,所以,科学院要好好利用科大培养的学生。我记得,十多年前,教育部时任副部长韦钰到哈佛大学访问,与哈佛大学签署了一个协议:由中国政府资助,每年派遣一批年轻的中国学者到哈佛大学访问。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项目。但根据我的记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不在里面,表明教育部在对外时是将科大排除在外,所以,科大处在一个很奇怪的位置,这不公平。作为哈佛大学数学系主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是我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哈佛大学最困苦的时候,也就是三年前的金融海啸时,哈佛将什么东西都削减了,唯一不减的是本科生近1亿美元的财政资助。为什么?因为哈佛知道,大学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好,我们不能放弃这个根本,放弃了这个根本就等于没有学校了。但我发现,无论是中国的大学还是中国科学院,都没有将之作为最重要的部分。我认为,因为目前国外的研究型大学还是比国内好,政府出资派遣优秀的本科生到国外很好的研究型大学深造是一件好事,但我希望中国也能有自己的优秀教育机构,至少能让一半的优秀本科生能够在国内深造。
编辑推荐
《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征文获奖作品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