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7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姜宗福,刘文广,侯静 编著 页数:224
前言
物理光学是光学的重要内容,它从物理本质上对光学现象进行分析和理解。本书主要讲授经典物理光学内容,部分讲授近代物理光学内容。物理光学研究光学现象的物理本质或物理原理。就本课程学习的内容而言,其基本理论在1880年前已经大体上形成了较完整体系。此后,由于量子力学的出现,光学经历了一场革命,尽管这场革命深深影响了人们对光的本性的理解,但早期的理论并没有失去作用。旧的原理和方法及其在诸多方面的应用,一直不断扩大,而且还在继续扩大,势头不减。光学是最古老的物理学分支之一,在这里简要叙述人们对于光的本性认识发展过程中的几个主要里程碑。
内容概要
物理光学的内容非常广泛,《物理光学导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作者姜宗福、刘文广、侯静)针对光学工程、光电子技术等工科类本科专业对光学知识的基本要求,主要介绍经典物理光学内容和部分近代物理光学内容。书中以电磁场与光传输理论为基础,简洁而系统地讲述光的电磁波描述、光的偏振、光在介质界面的传输、光的干涉、光场的空间和时间相干性、光的衍射、傅里叶光学基本概念与光的信息处理、光的全息术、光在晶体中的传输,以及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等。
《物理光学导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可作为工科光学工程、光电子技术等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作为光学工程等学科研究生和科技工作者的参考书。
书籍目录
前言
引言
0.1 17世纪前的光学
0.1.1 古希腊人对光的认识
0.1.2 阿拉伯人对光学的贡献
0.1.3 中世纪的光学
0.1.4 16世纪——文艺复兴的光学
1.2 17世纪的光学
0.3 19世纪的光学
0.4 近代光学
0.5 运动物体光学
第l章 电磁场与光传输理论基础
1.1 电磁场理论中的基本定律
1.1.1 电磁场理论中的基本定律与麦克斯韦方程
1.1.2 介质性质突变处的边界条件
1.2 电磁场波动方程与简谐光波
1.2.1 波动方程和光速
1.2.2 平面波和球面波
1.2.3 波函数的复数表示与共轭波
1.3 矢量简谐波与光的偏振
1.3.1 矢量平面波函数
1.3.2 电磁场的能量密度和能流密度
1.3.3 光的偏振性质
1.4 光子与电磁场谱
1.4.1 光子
1.4.2 电磁波谱
1.5 光波在介质界面的传播
1.5.1 介质界面的电磁波
1.5.2 菲涅耳公式
1.5.3 光强的反射率和透射率
1.5.4 界面反射光的相位变化
习题
第2章 光的干涉
2.1 光波干涉的基本概念
2.1.1 波的叠加原理
2.1.2 波叠加实现相干的基本条件
2.1.3 干涉场的衬比度
2.2 分波前干涉
2.2.1 普通光源实现相干叠加的方法
2.2.2 杨氏双孔干涉实验:两个球面波的干涉
2.2.3 光源宽度对干涉场衬比度的影响
2.2.4 光场的空间相干性
2.2.5 光场的时间相干性
2.2.6分波前干涉装置及其应用
2.3 分振幅干涉
2.3.1 平行平板的等倾干涉
2.3.2 楔形板的等厚干涉
2.3.3 几种分振幅干涉仪及其应用
2.4 多光束干涉
2.4.1 平行平板的反射多光束干涉和透射多光束干涉
2.4.2 法布里一珀罗干涉仪及其特点
2.4.3 多光束干涉的应用
习题
第3章 光的衍射理论基础
3.1 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3.1.1 惠更斯原理
3.1.2 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3.2 基尔霍夫衍射理论简介
3.2.1 亥姆霍兹-基尔霍夫积分定理
3.2.2 平面屏衍射的基尔霍夫公式
3.2.3 巴比涅原理
3.3 近场衍射和远场衍射
3.3.1 球面波的傍轴近似和远场近似式
3.3.2 近场衍射——菲涅耳衍射
3.3.3 远场衍射——夫琅禾费衍射
3.4 单缝和矩孔的夫琅禾费衍射
3.4.1 单缝夫琅禾费衍射
3.4.2 矩孔夫琅禾费衍射
3.5 圆孔夫琅禾费衍射与成像系统的分辨本领
3.5.1 圆孔夫琅禾费衍射
3.5.2 成像仪器的分辨本领
3.6 光栅衍射
3.6.1 位移-相移定理
3.6.2 一维光栅
3.6.3 光栅光谱仪
3.6.4 闪耀光栅
3.7 菲涅耳衍射
3.7.1 菲涅耳衍射的波带方法
3.7.2 菲涅耳波带片
3.7.3 菲涅耳衍射的数值分析
习题
第4章 傅里叶光学基础
4.1 线性系统与波前变换
4.1.1 线性系统与线性变换
4.1.2 衍射系统与波前变换
4.2 薄透镜相位变换器与傅里叶光学变换
4.2.1 薄透镜的相位变换函数
4.2.2 透镜衍射的傅里叶变换性质
4.2.3 余弦光栅的衍射场
4.3 阿贝成像原理与空间滤波
4.3.1 阿贝成像原理
4.3.2 阿贝一波特实验与空间滤波
4.3.3 策尼克相衬显微镜
4.4 相干光信息处理简例
4.4.1 4F图像处理系统
4.4.2 图像的相加和相减处理方法
4.5 透镜相干成像的衍射分析
4.5.1 正透镜的点扩展函数
4.5.2 物像关系的衍射理论分析
4.5.3 相干成像系统的光学传递函数
4.6 非相干成像系统的频谱分析
4.6.1 非相干成像系统的强度传递函数
4.6.2 无像差系统的传递函数
4.6.3 像差对成像系统的影响
4.7 光学全息
4.7.1 全息术的基本原理
4.7.2 典型全息图
4.7.3 全息图应用简介
习题
第5章 晶体光学
5.1 晶体双折射
5.1.1 双折射现象
5.1.2 单轴晶体中的波面
5.1.3 晶体中的惠更斯作图法
5.1.4 晶体双折射的四个重要情形
5.2 晶体光学器件
5.2.1 晶体偏振器
5.2.2 波晶片
5.2.3 晶体补偿器
5.3 圆偏振光、椭圆偏振光的产生和检验
5.3.1 通过波晶片后的偏振态分析
5.3.2 椭圆偏振光和圆偏振光的产生
5.3.3 偏振光的检验方法
5.4 偏振光干涉
5.4.1 单色偏振光干涉
5.4.2 显色偏振与偏振滤光器
5.4.3 偏振光的应用
5.5 旋光效应
5.5.1 自然旋光效应
5.5.2 法拉第效应——磁致旋光效应
5.5.3 旋光效应的应用
5.6电光效应
5.6.1 泡克耳斯效应——线性电光效应
5.6.2 克尔效应——平方电光效应
习题
第6章 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
6.1 介质对光的吸收
6.1.1 朗伯吸收定律
6.1.2 比尔吸收定律
6.1.3 对吸收系数的进一步说明
6.1.4 吸收光谱
6.2 介质对光的色散
6.2.1 正常色散和反常色散
6.2.2 色散和吸收现象的经典理论解释
6.2.3 波包的相速度和群速度
6.3 介质对光的散射
6.3.1 散射现象
6.3.2 瑞利散射
6.3.3 米氏散射
6.3.4 拉曼散射
习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矢量分析
附录B 傅里叶变换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0.1 17世纪前的光学0.1.1 古希腊人对光的认识在17世纪之前,人们对光学现象只是只言片语的记载,还谈不上是科学。在埃及发现的希腊文稿中记载了许多光的幻觉现象。例如,太阳在地平线上比在近天顶时显得更大。在希腊,阿里斯托芬在《云》(公元前424年)中描述了“用透明度极好的石头点火”的对话,把这种石头放在阳光下,人们就能够“通过某一种距离熔化那全部刻写”在蜡面上的“稿本”。柏拉图学派曾经讲授过关于光的直线性、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的知识。公元139年,天文学家托勒密(Ptolemy)测量了入射角和折射角,他发现入射角和折射角成比例。古代制造过金属镜。在《圣经•出埃及记》中记载,“窥镜”——(铜锡合金)铜锡比例为388,在《圣经•约伯记》中记载为3718。在古埃及人的木乃伊墓中已发掘出这种镜子。希腊人对球形和抛物面形的镜子进行过探讨,在欧几里得(Euclid)的著作《反射光学》(Catoptrics)中探讨了反射现象,发现了关于球面镜焦点的最早论述,书中讲到了凹镜对准太阳时也能点火。在一份可能是特拉耳斯的安塞谬斯写的稿本“博比安瑟殊篇”(FragmentunBobiense)中,论证了抛物面形反射镜的聚焦性质。传说当罗马人包围叙拉古(Syracusae)时,阿基米德用具有聚光能力的反射镜,反射太阳光使敌船起火,来保卫城池,但这个故事可能是虚构的。希腊人探讨过关于视觉的理论,按照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等人的说法,视觉是由所见的物体射出的微粒进入眼睛引起的。柏拉图、欧几里得主张眼睛发射说,认为眼睛本身发射出某种东西,一旦这些东西遇到物体发出的别的东西就产生视觉。0.1.2阿拉伯人对光学的贡献阿拉伯民族的成长在思想史中显得格外壮丽。散居的部落在宗教的熔炉中突然融合为强大的民族。大约在公元8世纪开始,阿拉伯人把希腊的古典书籍翻译成阿拉伯文,自然科学成为人们爱好的研究课题。一般来讲,他们在创造性研究方面并不突出。只有阿勒•哈增在光学方面有独创性的贡献。哈增曾身居要职,由于犯了错误,在哈里发(Kaliph)面前失宠,一直佯装精神错乱并寻找避难处。其后以复制稿本维持生活,写了关于天文学、数学和光学方面的书。哈增对反射定律做了研究,并加上了“这两个角都在同一个平面”的法则。对球面镜和抛物面镜做了深入研究。重复托勒密的工作,测量了入射角和折射角,并证明托勒密入射角和折射角之比是常数的说法是错误的,但没有给出正确的折射定律。他认为当太阳和月亮靠近地平线时,其直径显著增大是一种幻觉,是由于它们的大小是以地面物体的较小的距离来做估计造成的。这种解释今天仍流行,但没有普遍接受。哈增是第一个详细叙述和描绘人眼的物理学家。今天普遍使用的眼睛一些部位的名称起源于他的拉丁文著作,如“网膜”、“角膜”、“玻璃状液”、“前房液”等术语。0.1.3中世纪的光学13世纪欧洲人消化了阿拉伯人的光学知识,威特洛在哈增著作基础上,整理了一本精练而系统的光学著作。他把星星的闪烁解释为空气的运动所致,并证明若通过运动着的水观察星星,则星星的闪烁更为强烈。他指出虹霓是由于反射和折射共同作用形成的。杰出的思想家罗吉尔•培根在他的书中提出一种设想的仪器的可能性,通过它眼睛“辨认出在相当远距离的最小的文字”。曾经存在一种说法,折射望远镜就是罗吉尔•培根发明的。0.1.4 16世纪——文艺复兴的光学文艺复兴时期光学的最大成就是发明了望远镜和显微镜。关于这两种神奇仪器的发明人,英意荷德等国都努力寻找证据,争取有利于自己同胞的决定。直到目前也没有足够证据肯定谁是最先的发明者。伽利略是第一个把望远镜应用于天文观察和研究的人,用的望远镜也是他自己制造的。他改造望远镜,使之可以看到非常小又非常近的物体,即显微镜。开普勒的《折光学》(1611年)是最早尝试去阐明望远镜理论的著作,这需要有关折射定律的知识,他获得的近似经验表示,当以小角度i入射时,有i=nr,n是个常数,光线从空气射到玻璃时它等于1.5。这个值已准确到足以使他能够概括地建立关于望远镜的正确理论。0.2 17世纪的光学(1)发现折射定律。斯涅耳在未公布的手稿中把折射定律叙述如下:在相同的介质里,入射角和折射角的余割之比总是保持相同的值。他用实验进行了验证。1637年笛卡儿在他的《屈光学》一书中,假设不同介质光速不同,从理论上推导了这个定律,给出了现代书本中看到的折射定律的表达形式,他认为光本质上是一种压力,在一种完全弹性、充满一切空间的介质(即以太(ether))之中传播。1657年,费马在证明笛卡儿的假设时,提出了著名的最小时间原理:“自然界的行为永远以路程最短为准则。”由这一原理,在假设不同介质中“阻力”不同的条件下,可得到折射定律。(2)光传播速度的发现。1675年,罗麦(O.Romer)通过对木星卫星蚀的观测,发现了光的速度为有限,并被布拉德雷通过测量天体的光行差所证明。胡克(R.Hooke)1665年做出关于光的波动理论的粗略轮廓,他指出光是一种介质的快速振动,并以极大速度进行传播;他还进一步指出,发光体每一脉冲或振动将产生一球面波(everypulseorvibrationoftheluminousbodywillgenerateasphere)。惠更斯(C.Huygens)提出了一个原理(惠更斯原理),用这一原理,他成功推导出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他还说明巴托莱纳斯在1669年发现的冰洲石的双折射现象。在研究这些现象时,他还发现了光的基本现象——偏振。但当时认为光是纵波,不能理解光的偏振。玻意耳(R.Boyle)和胡克各自独立发现了薄膜产生彩色的干涉现象(今天称之为“牛顿环”)。1666年,牛顿发现用三棱镜可将白光分解成各种颜色,并且确定每一种纯颜色各由一个折射率来标志,颜色的基本性质才搞清楚。当时,牛顿提出了光是以微小粒子的形式从发光物体传播出来的,即微粒理论。由于当时的波动理论在光的直线传播和偏振方面无法解释,以及牛顿的权威,粒子学说占据主要地位,波动理论被摈弃,并停滞一个世纪。
编辑推荐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物理光学导论》编辑推荐:简明扼要阐述物理光学最精髓的经典内容。物理概念与图像、数学思想、解析表示相结合展现光波动性的丰富内涵。以经典内容为主线,适当涉及近代光学内容和工程应用。内容精练,物理图像描述与数学表述结合紧密,适合较少学时教学。配有习题解答和电子课件。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