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9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蔡运龙,叶超,陈彦光,阙维民 页数:33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哲学和纯思辨性的概念对于从事严谨的科学研究而言非常重要。《地理学方法论》从方法论的高度,论述了地理学中若干对立统一的相对概念,包括科学与人文、空间与时间、还原论与整体论、主观与客观、归纳与演绎、可能与现实、静态与动态、微观与宏观、例外与普适、思想与历史、传统与创新等;在此基础上,回顾和总结了中西方地理学创新的历程,提出了未来中国地理学创新的源泉和途径。
《地理学方法论》可供地理学研究人员、大专院校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阅读,也可供相关学科关心哲学和方法论的学者参考。
书籍目录
总序
前言
第1章 导论
1.1 方法与方法论
1.2 地理学中的方法论
1.3 地理学方法论研究的方法
1.4 小结
第2章 科学与人文
2.1 it电理研究的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
2.2 Lt电理研究的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
2.3 地理科学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
2.4 小结
第3章 空间与时间
3.1 勺涵与外延
3.2 尺度与转换
3.3 与时空相关的重要地理学概念
3.4 小结
第4章 还原论与整体论
4.1 分析与综合
4.2 局部与整体
4.3 从区域分析到系统分析
4.4 简单与复杂
4.5 小结
第5章 主观与客观
5.1 地理研究与地理学方法论研究中的主观与客观
5.2 科学方法论演变及其对地理学方法论的影响
5.3 价值判断与地理学方法论
5.4 小结
第6章 归纳与演绎
6.1 归纳法与演绎法
6.2 定性与定量
6.3 具象与抽象
6.4 小结
第7章 可能与现实
7.1 真理与模型
7.2 模拟与虚拟
7.3 地理学与标准科学
7.4 小结
第8章 静态与动态
8.1 对称与对称破坏
8.2 演化与变异
8.3 确定变动与随机变动
8.4 案例分析:城市化与相变
8.5 小结
第9章 微观与宏观
9.1 地理研究对象的微观与宏观
9.2 地理研究视野的微观与宏观
9.3 地理研究的微观与宏观
9.4 小结
第10章 例外与普适
10.1 例外与普适之争的历史根源与背景
10.2 争论的焦点与余波
10.3 争论的遗产与启示
10.4 小结
第11章 思想与历史
11.1 思想、思想史与地理学思想史
11.2 案例剖析
11.3 地理学思想史研究
11.4 小结
第12章 传统与创新
12.1 现实问题与学术转向
12.2 《异端的传统》:激进地理学
12.3 哈维的学术转型
12.4 启示
12.5 小结
第13章 创新地理学
13.1 西方地理学主要发展阶段及其创新
13.2 中国地理学主要发展阶段的创新
13.3 地理学的创新源泉与途径
13.4 结语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第1章 导论方法论是任何学科都在不断探索的重要问题,地理学也不例外。纵观地理学发展史,地理学的任何重大突破都离不开方法论的支持。中国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和学术创新至关紧要。“自主创新,方法先行”,方法论研究是实现中国地理学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1.1 方法与方法论方法的重要性,在从日常生活、工作到学术研究的广泛领域都得到认可。我们的先人对此早有总结,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也产生了对“器”和“渔”的研究,这就是方法论。方法论是关涉一门学科的性质和发展走向的关键问题,也是难点问题。不同学科的学者因其理论基础和哲学立场不一,方法论主张也不同,因此很难达成共识。困难还在于,人们往往容易混淆方法论和方法,并产生困惑。辨明方法论与方法的区别和联系很有必要。1.1.1 词源学的探讨方法论(methodology)与方法(method)有着必然的渊源和紧密联系。无论是从中文还是从英文构词来看,都可直观地看出“方法论”一词源自“方法”。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中,method有秩序(orderliness)和做事之道(wayofdoingsomething)两个意思,“logy”这个后缀意为某门学问,如biology、sociology等(张芳杰,1988)。所以,单从构词的角度看,方法论就是专门的、关于方法的学问,是方法的学科化;而学科的英文对应词discipline,也有“纪律”之意,实际上就是更为严格的规则。这意味着“方法论”与普遍意义上的“方法”存在着专与泛、宽与严的区别。当一些知识趋于专门和严格,它也就贴近或符合“科学”的基本含义。从词源学的角度看,方法的中外文含义有相通之处。“方法(method)一词源于希腊语‘沿着’(μετα)和‘道路’(σδσζ),即meta和hodos的合成,其本意是‘沿着某一道路’或‘按照某种途径’,后意指达到某目标或做某事的程序或过程”(李醒民,2008)。由此可见,“方法”不但是一种理论上的途径(“道路”,可引申为规则),而且是一种实践活动(“沿着”)。在中文中,关于“法”的本意,说文指出,“(法),刑也。平之如水。从水,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会意”,也就是公平如水或像神兽解一样去除不正直的人,所以其本意是律法或法度。“方”的含义和“方法”一词最早见于墨子天志?:“今夫轮人操其规,将以度量天下之圆与不圆也。曰:中吾规者谓之圆,不中吾规者谓之不圆。是以圆与不圆者可得而和也。此者故何?则圆法明也。匠人亦操其矩,将以度量天下之方与不方也。曰:中吾矩者,谓之方;不中吾矩者,谓之不方。是以方与不方,皆可得而知之。此其故何?则方法明也。”由此可见,“方”的原意就是合乎“矩”;最初的“方”、“法”两字联用,是作为区别于度量“规”的“圆法”的度量“矩”的“方法”。中文中的“方法”一词,其核心意思是“符合”(某种规则的)“法度”。总之,中文和西文中的“方法”都包含“规则”的引申意,并都有“方向”或“正确”这一价值或目的指向。其不同之处在于,西文中的方法指示并强调方法也是一种行动“律令”,而中文中的方法则强调了方法是一种评判标准。地理学中“例外”与“普适”问题的争论实际上是一种区域地理学与系统地理学的二元论之争。这一争论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而以哈特向为代表的区域学派和以舍费尔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地理学之间的大争论为两者矛盾激化的顶峰。虽然哈特向和舍费尔都反对只强调系统和区域地理学中的一个而忽视另一个的做法,但是,具体来看,两人的研究旨趣、价值观和历史观存在较大差异。舍费尔从(当时地理学的)“现状”和(其他科学发展的)趋势出发,对历史主要持批判态度,将对法则的追求视为科学的核心和目的,然后将地理学视为一门与其他学科一样追求普遍法则的科学;而哈特向则是以忠实于学科的“历史”特性为出发点,对历史(尤其是他所认可的方向)主要持肯定态度,认为继承这种历史特性就是维护地理学的基本性质,并认为这就是地理学者努力的方向。因此,他们的兴趣、价值观导致的偏好和历史观使他们对区域和系统地理学的实际倾向不一样,这也决定了他们对地理学性质和方法论发展走向的最终看法。这场区域与系统地理学之间的方法论大争论及其余波反映了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变革以及地理学者选择等更为广泛和持久的议题。哲学、地理学思想史以及地理学本身三者的结合,是每个意图在地理学方法论研究上作出贡献的学者的必要条件。方法论的探寻永无止境。开放的平台和平等、多元化的讨论对地理学非常重要。方法论的基本性质是动态演替性。地理学方法论发展的途径有传承型、革新型和调适型,对于地理学都不可或缺。方法论的发展不断经历着“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地理学能够并且应该为方法论研究和争论创造平台。当前中国地理学界迫切需要加强方法论的探索和革新。
编辑推荐
《地理学方法论》是科学方法大系,地理学思想与方法丛书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