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徐玖平 页数:564
内容概要
徐玖平的这本《地震救援恢复重建系统工程》立足当前地震灾害频繁侵袭人类社会、严重破坏文明成果的特殊历史时期,分析国内外多年来相关研究成果、总结各国及地区人民与地震斗争的经验,基于系统学的思想,面向地震灾害这一典型的开放复杂巨系统,从全局、科学的角度顶层设计情景应对、统筹优选与综合集成的系统理论与方法及技术,就“震灾救援-震后恢复-灾后重建”问题开展系统深入研究,构筑地震救援·恢复·重建系统工程。震灾救援系统工程针对震后混沌状态,运用情景应对的方法与技术,从应急决策、应急处置、救援保障、技术支撑、心理应对及不同情境救援等方面处理各类应急事件;震后恢复系统工程在统筹优选方法与技术指导下,从恢复正常秩序和奠定重建基础两个方面,并行优化基本生活恢复、生命线工程修复、生活安全保障、救灾财物管理、重点生产恢复与次生灾害预防;灾后重建系统工程,以灾区“经济-社会-生态”系统达到新均衡为目标,基于综合集成的方法与技术,论述重建研究进展、灾害分析评估、非均衡态控制、对口援建系统、NGO援建体系、灾后生态重建、产业集群调整、典型产业重建、灾后社区重建、政府职能转变。结合2008年汶川Ms
8.0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开展田野调查,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震后救援·恢复·重建后评估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地震救援恢复重建系统工程》既可供系统科学、公共管理、经济学与社会学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阅读,又可为各级政府部门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一般公众也可从中得到实用的知识与有益的启迪。
作者简介
徐玖平,重庆人。清华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四川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国际运筹学进展奖等奖项获得者。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科技部、教育部等科研项目50余项;在《IEEE
Transactionon Fuzzy Systems》、《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Mathematics and Cornptners in Simulation》、《Fuzzy Sets
and Systems》、《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rhent
Scierices》、《Information Sciences》、《Mathematical and COnlputer
Modelling》、《Com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Journal of
Human and Ecological Risk Assessrhent》、《Computers and Mathematics
with
APPlications》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佘篇,100余篇论文被美国SCI、EI,英国As,俄罗斯AJ,德国ZfM等国际重要检索系统索引、评论和摘引;在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等国家级出版社出版著作30余部。
书籍目录
序
第1章导论
1.1电震应急预案管理
1.2地震预报预测预警
1.3救援·恢复·重建方法论
第Ⅰ篇震灾救援系统工程
第2章救援系统分析
2.1整体特性
2.2框架结构
2.3组织框架
2.4运行模式
第3章应急决策系统
3.1基本方略
3.2决策机构
3.3指挥框架
第4章应急处置系统
4.1地震预防体系
4.2地震烈度评定
4.3救灾行动准备
4.4救援运行体系
第5章救援保障系统
5.1应急资源保障
5.2医疗卫生保障
5.3药材供应管理
第6章技术支撑系统
6.1人员救援技术
6.2伤员救治技术
6.3各类救援工具
第7章心理应对系统
7.1受灾群众心理援助
7.2救援人员压力管理
第8章不同情境救援策略
8.1城市地震对策
8.2乡村地震对策
8.3矿山工程对策
8.4重大工程抗震
第9章救援应对案例
9.1珊溪水库诱发地震
9.2日本柏崎刈羽核电站震害
9.3巴基斯坦地震
9.4伊朗巴姆地震
9.5印度尼西亚海啸地震
9.6印度古吉拉特邦地震
9.7汶川大地震
第Ⅱ篇震后,恢复系统工程
第10章恢复系统特征
10.1系统整体特性
10.2恢复框架结构
10.3恢复运行结构
第11章基本生活恢复
11.1应急生活的安置
11.2正常生活的恢复
11.3心理援助的建立
第12章生命线工程恢复
12.1交通设施抢通
12.2水电设施抢修
12.3通信设施恢复
第13章生活安全保障
13.1震区生活安全的保障
13.2安置点消防安全保障
13.3废弃物排放安全保障
第14章救灾财物管理
14.1救灾财物的统筹分配
14.2救灾财物的综合使用
14.3救灾财物的集成监督
第15章重点生产恢复
15.1恢复任务与原则
15.2恢复重点工业生产
15.3恢复重点农业生产
第16章次生灾害预防
16.1城市次生灾害的防治
16.2滑坡和泥石流的预防
16.3地震次生水灾的预防
16.4地震堰塞湖的预防
第17章恢复案例
17.1唐山地震
17.2帕岩-海城地震
17.3丽江地震
17.4海城地震
17.5通海地震
17.6汶川地震
第Ⅲ篇灾后重建系统工程
第18章重建研究进展
18.1研究文献分析
18.2灾后重建系统
18.3灾后重建技术
18.4灾后重建实践
第19章灾害分析评估
19.1系统特征
19.2系统分析
19.3综合评估
第20章非均衡态控制
20.1灾区经济系统次协调
20.2灾区社会系统亚稳定
20.3灾区生态系统弱平衡
第21章对口援建系统
21.1集成体系分析
21.2援建体系分析
21.3迎建体系分析
21.4援建保障系统
第22章NGO援建体系
22.1相关问题分析
22.2援建系统特征
22.3系统模式框架
22.4NGO联动援助
22.5协调机制保障
第23章灾后生态重建
23.1地震生态环境破坏
23.2重建生态环境修复
23.3城镇典型环境污染
23.4农村典型生态失衡
23.5生态重建对策措施
第24产业集群调整
24.1资源承载力甄别
24.2产业集群评价分析
24.3新型产业集群构建
第25章典型产业重建
25.1一般产业重建
25.2民营企业重建
25.3文化产业重建
第26章灾后社区重建
26.1模式创新
26.2学校教育
26.3社会体育
26.4文化重建
26.5就业援助
第27章政府职能转变
27.1特殊受灾群体服务职能
27.2新农村建设的服务职能
27.3政府服务供给转型
27.4政府服务职能优化
第28章重建案例
28.1阪神地震
28.2洛杉矶地震
28.3亚美尼亚地震
28.4唐山地震
28.5丽江地震
28.6台湾地震
28.7汶川地震
第Ⅳ篇汶川震后田野调查
第29章汶川震后田野调查
29.1调查目标
29.2调查方法
29.3问卷分析
29.4结论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中国地震救援·恢复·重建法规政策
跋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不管是震前还是震后,应抓住各种机会应用和强制推行抗震建筑标准。抗震技术得以推广的关键在于抗震标准的简单明了。例如,巴基斯坦砖石建筑抗震标准简单易懂,连村民都能理解、采纳和应用。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由独立的专业小组对大规模紧急私人住房安置和公共基础设施重建进行建筑质量检查和审计是非常必要、极为重要的。巴基斯坦政府的建筑设计具有典范性,都要经地震专家审查后,进行实地推广。然后,根据建筑设计标准对完工的建筑物进行核查,对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记录,并将这些问题及时反映到设计中(如为避免这些问题发生而改变设计)。同时,公布指导原则,明确一旦出现此类问题,应如何解决。但是,仅颁布标准是不够的,必须把建筑过程视为一个进程,它是设计人员、当地政府官员、建筑商、当地技工和房主之间的一系列互动。这一进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进一步细分。有效的灾后重建工作需要建立一套评估测量体系,包括教育、培训、实施等,以加强灾后的每一项重建工作。6.预案内容灾后重建,不仅要保障人民群众重建家园,将生活和生产恢复到正常水平,更重要的是转“危”为“机”,超越原有发展水平。因此,灾后重建必须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卓越的重建,必须是科学规划下的统筹建设,提出地震灾后重建综合集成模式正是出于这一考虑。地震灾后重建综合集成模式框架。地震灾后重建作为一项非常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借助于综合集成方法来进行系统管理。地震灾后重建综合集成模式包括灾后重建全过程集成管理和灾后重建保障体系构建两方面,分别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实现对地震灾后重建的综合集成管理,如图1.2 所示。从纵向来看,地震灾后全过程集成管理大体可分为“一个前提”、“三个阶段”:以科学评价为前提,分临时安置、重建准备和全面重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间都有互相交叉和耦合。其中临时安置和重建准备几乎同时进行,它与科学评价一起构成了全面重建的基础和前提,历时较短。全面重建阶段历时最长,又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以恢复重建为主,如基础设施体系与房屋的重建,行政体系、经济体系、社会体系重建:后一个阶段以发展提高为主,如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巨灾防范与救助体系完善,改革体制、提高灾区和全国抗灾能力等。从横向来看,每一个重建程序,都必须由组织、资金、政策、法制、监督和信息等来作保障。
编辑推荐
《地震救援•恢复•重建系统工程》巨灾无情,大爱无疆,自强不息,以人为本,众志成城,干里驰援,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重建。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