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余振球 著 页数:676
内容概要
《中国高血压诊疗纪实》总结了作者余振球亲自诊疗的来自全国各地、曾在各有代表性医疗单位诊疗过的、各领域、生命各个时期、涉及高血压学科各种疾病的百名患者,并进行深入专访、记录整理,按患者发现高血压年代顺序排列,与当时国际高血压诊疗情况对比,以作者确定诊断为参照标准,不仅总结以往诊断成功的方法并进行推广,同时总结出以往诊断治疗中的经验教训,供今后我国高血压诊治参考。每例患者写作格式统一为概要、患者自述、诊疗实录和专家点评四个部分。
《中国高血压诊疗纪实》不仅可供高血压学科研究人员、内科医师及广大医学院校师生阅读,也可供广大高血压患者、家属在防治高血压工作中参考。
书籍目录
第一篇 先知草见 控制血压
1.艰难的历程——苦战高血压近60年
2.高血压是纸老虎
3.接受教训,预防为主,科学对待疾病
4.听医生的话,像运动健将一样
5.三起三落越来越重,专科诊治老来平安
6.青少年时期锻炼,决定一生的健康
7.注意血压,及时戒烟,健康心脏
8.控制高血压,幸福一家人
9.患重病岂能掩耳盗铃,唯重视方能拨云见月
10.肥厚型心肌病与高血压
11.眼底出血后的警醒
12.见证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血压用药
13.不降血压,心脏患病,急诊抢救
14.血压、血糖两手都要抓
15.父母遭罪,儿女健康
第二篇 体检就医 均测血压
16.细节决定生命
17.白大衣高血压伴我50年
18.夜间血压高的原因
19.非常认真,治疗不到位
20.“大跃进”时期的高血压诊疗
21.血压不控制,后患实无穷
22.起搏器不是万能的
23.总结教训也是贡献
24.高血压给患者带来的利与弊
25.血压跟着时代走
26.知识青年与高血压
27.知识分子没“文化”
28.痛苦的求医之路
29.少壮不控压,老来一身病
30.遗传不要紧,只要控制佳
第三篇 磨难时期 职责明确
31.失眠、焦虑与高血压
32.控制血压是防治心脏疾病的根本
33.发热尿血,血压升高,肾脏移植
34.工作繁忙,血压很高,心脏患病
35.爱心+医术=健康+成就
36.哪儿能解决我的高血压
37.知识分子看病的误区
38.城里乡下看病
39.一个只在急诊才看病的人
40.半个肾脏托起生命
41.教育比治疗重要,措施比功夫实际
42.活动时低血压查出严重冠心病
43.特殊时期的高血压
44.危及生命的三部曲
45.我在西藏和北京看高血压
第四篇 推广普及 控制增长
46.积累在平时,病来不慌张
47.面对高血压我们应该考虑什么
48.先进的治疗,全面的保护
49.这种照顾要不得
50.你忽视了他,他重视着你
51.高血压“陪伴”我“跨国游”
52.事业跟着血压跑
53.检查中发现,就诊时忽略
54.老百姓对高血压的认识
55.降血压、保心脏应有科学的态度
56.强身健体,利家利己
57.激情人生,危及健康
58.我面临一个又一个威胁
59.到高血压科看高血压
60.年轻的“老病人”呼唤春天
61.这个手术也可不做
第五篇 专科诊疗 保护人民
62.重视早期心血管病的防治
63.急诊抢救,刻不容缓
64.朋友倒下,促我诊疗
65.忽视儿童高血压的危害
66.干部保健制度的困惑
67.得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
68.医生的态度关系我的健康
69.无效记录十五年,解决问题仅一周
70.高血压帮他避险情
71.我该听谁的?
72.心脏危机的背后
73.我与嗜铬细胞瘤做斗争十余年
74.思想要重视,行动别幼稚
75.一位白衣天使在美国看病的经历
76.危重患者的“幸福感”
77.住高血压科,治胆结石症
第六篇 学科发展 风景独好
78.“三不”原则,对健康说“不”
79.电视指途径,专家定决策
80.曲折的看病经历
81.从无知无畏到觉醒
82.控制高血压,幸福做妈妈
83.不可讳疾忌医
84.高血压与工作压力的关系
85.遗传、症状、自己,全放第二位
86.这个孩子来之不易
87.抽烟不是好事
88.二尖瓣狭窄与高血压
89.“准飞行员”难过吸烟关
90.掩耳盗铃铸隐患,专科诊治得平安
91.爱护身体,做健康老人
92.在中国香港和北京看病的经历
93.我怎么这么胖了?
94.控制血糖,稳定血压
95.戒烟降血压
96.患高血压的人不应该是我
97.高龄老人用药要讲究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北戴河疗养的基本做法是沿着苏联学派的思路展开的。首先,限制致病的精神紧张因素。为力求病人安静,治疗区四处立上“静”字牌,从入院起,病人不许读书看报,不许写信会客,连电影都不许看。患者一人一室,窗上双层窗帘,就连医护人员入区,也得轻步低语,不许惊动病人,白天做站桩功时,紧闭门窗,拉上双层窗帘,黑如深夜,静得只能听到窗外小乌的低鸣。其次,动静结合。既静养心脑,又锻炼全身,每天上午练太极拳和太极剑,紧接着回屋站桩。站桩十分艰难,患者静立独室,双脚平伸,两腿微弯下蹲,双脚跟抬离地面,双手置于胸前,双目半睁半闭,每次站半个小时,入静之后,全身微微颤动,头脑近似入睡,如坠十里云海。开始都觉得难以坚持,往往练得汗流浃背,身如筛糠,但久练之后,反而感到舒服,练后血压下降明显。三是海边散步。每天傍晚,医护人员带领病人去海边,坐在柔软的沙滩上,解开衣扣,露出肌肤,沐浴在清凉的海风之中,据说海风吹来,氢离子吹上人体,能起降压作用。经现场测血压确有作用。但是和站桩降压一样,当时见效,过后又会反复。四是注重食疗。当时疗养伙食标准很高,山珍海味充足,不限进餐次数。患者如有食欲,可随时加餐。每个病室都有零食——烤馒头干,随时可食。但是,坚持高蛋白、低脂肪、低盐饮食,餐桌上丰富多彩,但是几乎没有盐,只吃蛋白不吃蛋黄,大盘如玉般的炒蛋清端上餐桌,看着非常漂亮,可就是吃不下去,但是日久成习,我出院至今五十多年,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高血压患者常愁的“三高”问题,一直对我威胁不大。疗养半年多,院方要我继续疗养,但作为刚从战场上下来的青年,二三十岁,血气方刚,想着部队紧张的工作及生死战友,我要求出院了。从1958年起,部队先后参加了山西两座中型水库的建设,参加了特大煤矿爆炸事故的抢救以及数处国防工程建设,进深山,入老林,登高原,钻沙漠,三年自然灾害外加“三尼”勾结,天灾人祸一齐袭来。
编辑推荐
《中国高血压诊疗纪实》是“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高血压学科丛书之一。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