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防治研究与调查

出版时间:2011-2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李聪 编  页数:188  

内容概要

李聪担任主编编写的《艾滋病防治研究与调查》主要介绍特定地区艾滋病感染的途径、存在状态、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治研究。重点阐述了局部地区特定时段内高危人群毒品使用者、毒品和新型毒品多药滥用者、性工作者、同性恋同伴及母婴传播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社会学研究,并通过分子流行病学的方法,揭示了该地区的HIV病毒流行变异。
《艾滋病防治研究与调查》适合于高校师生及从事禁毒防艾工作的有关人员阅读。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篇艾滋病流行研究
第一章绪论
一、艾滋病
二、艾滋病病毒
三、艾滋病病毒传播途径
四、生物学标志
五、HIV的结构与生物学特性
六、病毒复制
七、HIV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弱
八、HIV-1的耐药性检测
九、微生物学诊断
十、艾滋病的主要生物医学特征
第二章艾滋病的流?传播
第三章昆明市吸毒人群HIV感染情况调查
一、1999~2001年静脉注射毒品者HIV感染率
二、1999~2001年戒毒人员(吸毒人员)各年龄组HIV感染率
三、静脉注射毒品者HIV感染率及人口学特征
第四章静脉注射毒品者HIV与HBV、HCV感染的调查分析
一、HIV(+)静脉注射毒品者肝炎病毒感染情况
二、HIV阳性者肝肾功能、免疫功能检测结果
第五章昆明市性病哨点监测情况
一、昆明市高危人群性病监测结果
二、历年性病发病率及HIV感染所占构成比变化
三、HIV感染者社会学特征
第六章非高危人群HIV监测及HBV、HCV感染的研究
孕妇、献血员HBV、HCV、HIV感染情况
第七章云南省HIV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一、核酸序列测定技术
二、结果
三、讨论
第八章当前中国艾滋病防治概况
一、高危人群现状
二、防治措施
第九?昆明市HIV感染现状及防治措施
一、昆明市HIV感染现状
二、预防措施
第十章艾滋病防治教育
一、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与性教育
二、加强包含艾滋病防治教育的全人性教育
三、宣传教育——对抗艾滋病的良策
四、艾滋病防治教育教学重点
五、适时适宜的宣传教育内容
六、艾滋病教学原则与做法
第二篇高危人群HIV流行传播
第十一章苯丙胺类兴奋剂药理与危害
一、ATS的药物动力学
二、ATS的药理作用和对健康的危害
第十二章昆明市苯丙胺兴奋剂滥用者HIV感染情况调查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
三、试验方法
四、结论
附录:药物依赖调查问卷
第十三章男一男性行为人群HIV感染抽样调查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
三、试验方法
四、结论
第十四章昆明市女性性工作者HIV感染情况调查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
三、试验方法
四、结论
第十五章买卖淫者:HIV传播调查分析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二、基本情况及总体特征分析
三、性别比较分析
四、结论
五、建议
附录
第十六章非高危人群孕产妇HIV感染?婴传播的调查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结论
第十七章静脉注射毒品人群HIV感染情况调查
一、调查对象及调查方法
二、试验方法
三、结论
第十八章:HIV阳性静脉注射毒品者肝功能、细胞免疫功能及丙肝感染状况研究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结论
第十九章HIV阴性静脉注射毒品者肝功能、细胞免疫功能及丙肝感染状况研究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结论
第二十章非高危人群HIV监测和感染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结论
附录:2008~2009年抗HIV检测结果分析
第二十一章云南省2006年HIV-1流行毒株的基因测定和亚型分析
一、样本的收集和处理
二、研究方法
三、结论
第二十二章苯丙胺类兴奋剂吸食者心脏左心功能的改变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云南HIV病毒的流行病史研究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性病,又称性传播疾病,主要是通过性行为而传播的一组传染病。性病病种甚多,包括艾滋病在内已达20余种,但我国较为重要并被列为重点监测的性病目前有8种,即梅毒、淋病、艾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NGU)、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通过性传播引起HIV感染的妇女同时也伴随着性病流行的传播,如果通过性接触暴露病毒,感染性病者比未感染性病者获得HIV感染的概率至少高2~5倍。此外,伴有其他性病的HIV感染者比单纯的HIV感染者更有可能通过性接触传播HIV。2002年全球HIV感染成人中3/4为异性性接触感染。异性性接触传播HIV已日益引起重视,而异性性接触传播HIV的危险因素中,性接触次数和性病首屈一指。性病与HIV感染的关系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十分重视性病防治工作,并将其作为控制艾滋病的重要措施。我国性病防治工作已被纳入预防控制艾滋病的长期规划,并作为控制艾滋病的基本策略之一。新中国成立前,性病(主要是梅毒与淋病)在我国曾经广为流行,危害甚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性病采取了综合防治措施,到20世纪60年代初,全国除个别地区外,性病已基本被消灭。然而,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与国际旅游业的迅速增长,城乡人口大量流动,西方性解放思想的入侵和影响,使人们的性道德、性观念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卖淫嫖娼等社会丑恶现象死灰复燃,使得性病在我国再度流行,发病率逐年上升。自1985年6月我国境内发现首例艾滋病以来,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日俱增,流行区域和波及的人群日趋扩大,形势十分严峻。性病是艾滋病传播的主要危险因素,加强性病防治工作,制止性病蔓延,减少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为了解艾滋病的流行趋势,分析传播危险因素,为制订及评估艾滋病防治策略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最终控制艾滋病的流行,我国已开始对各地区、各类高危人群HIV感染者的分布及传播进行系统的流行病学监测。

编辑推荐

《艾滋病防治研究与调查》是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艾滋病防治研究与调查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调查资料,值得了解和学习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