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2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王琦 编 页数:333
内容概要
《中国人九种体质的发现》以王琦教授多年来中医体质学术研究成果及其率领学术团队所承担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课题的系统总结为主,兼及其他时期承担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结;以课题研究成果为主,兼及他人应用成果。全书涉及九种体质的理论背景及方法学研究、九种体质的分类及基础研究、九种体质的应用研究三篇内容,共17章,分别从中医体质理论体系的构建,中医体质学比较研究,中医体质理论体系的方法学研究,体质辨识方法与技术研究,体质形成与相关因素研究,九种体质的表现特征、形成与影响因素、分子机制,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体质研究成果在个体化诊疗、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的应用等方面,全面总结了“973计划”项目研究的新发现、新思路、新方法、新成果。相关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奖项。 《中国人九种体质的发现》为实施WHO提倡的个体化诊疗提供可借鉴的实践基础,对健康医学的整体发展和预防保健体系的构建具有促进作用。 《中国人九种体质的发现》为研究性专著,适合中医基础理论教师、中西医科研工作者以及广大中医医护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王琦,男,1943年出生,江苏高邮人。著名中医学家,中医男科学创始人、奠基者之一。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体质与生殖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带头人,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的全国500名著名老中医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评审专家,中国性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中国中医研究促进会副会长,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员。数十年来,王琦教授为中医男科学的构建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先后主编出版了《中医男科学》、《中华中医男科从书》、《王琦男科学》、《男科中西医汇通》等专著。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中医男科人才和硕士、博士、博士后多人。在阳痿、前列腺炎、男性不育症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著名论点,为男科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新见解,并研制出治疗勃起功能障碍和男性不育症的中药新药,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奖励,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王琦教授从事临床、教育、科研工作40余年。临床方面,善于诊治内科疑难病、男科以及过敏性疾病;教育方面,先后培养博士后人员、博士、硕士、学术经验继承人50余名;学术科研方面,主编医著29部,参编11部,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12篇,先后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9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拥有发明专利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l项,部局级一、二等奖8项,为我国中医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书籍目录
刘序王序张序编写说明绪论上篇 九种体质的理论背景及方法学研究第一章 中医体质理论体系的构建第一节 理论体系的架构第二节 假说的提出与关键科学问题第三节 体质与证候关系研究第四节 体质与疾病的关系第五节 中医体质学的地位与作用第二章 中医体质学比较研究第一节 中医体质学与前人相关理论的比较研究第二节 中医体质学与中外相关理论的比较研究第三章 构建中医体质理论体系的方法学研究第一节 文献研究方法第二节 分类研究的方法第三节 基础实验研究的方法第四节 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第五节 定性研究的方法第四章 体质辨识方法与技术的研究第一节 体质辨识的概念与原则第二节 中医体质辨识的内容第三节 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辨识依据第四节 中医体质量表的编制第五节 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的建立第六节 体质辨识技术研究第五章 体质形成与相关因素研究第一节 先天因素研究第二节 后天因素研究中篇 九种体质的分类及基础研究第六章 平和体质(A型)第一节 平和体质的概念和表现特征第二节 平和体质的形成和影响因素研究第三节 平和体质的基础研究第七章 气虚体质(B型)第一节 气虚体质的概念和表现特征第二节 气虚体质的形成与影响因素研究第三节 气虚体质的基础研究第四节 气虚体质的体病相关研究第八章 阳虚体质(C型)第一节 阳虚体质的概念和表现特征第二节 阳虚体质的形成与影响因素研究第三节 阳虚体质的基础研究第四节 阳虚体质的体病相关研究第九章 阴虚体质(D型)第一节 阴虚体质的概念和表现特征第二节 阴虚体质的形成与影响因素研究第三节 阴虚体质的基础研究第四节 阴虚体质的体病相关研究第十章 痰湿体质(E型)第一节 痰湿体质的概念及表现特征第二节 痰湿体质的形成及相关影响因素第三节 痰湿体质的基础研究第四节 痰湿体质的体病相关研究第十一章 湿热体质(F型)第一节 湿热体质的概念及表现特征第二节 湿热体质的形成及相关影响因素第三节 湿热体质的基础研究第四节 湿热体质的体病相关研究第十二章 气郁体质(G型)第一节 气郁体质的概念和特征表现第二节 气郁体质的形成及相关影响因素第三节 气郁体质的基础研究第四节 气郁体质的体病相关研究第十三章 血瘀体质(H型)第一节 血瘀体质的概念和表现特征第二节 血瘀体质的形成及相关影响因素第三节 血瘀体质的基础研究第四节 血瘀体质的体病相关研究第十四章 特禀体质(Ⅰ型)第一节 特禀体质的概念及表现特征第二节 特禀体质(过敏性体质)的形成及相关影响因素第三节 特禀体质(过敏性体质)的基础研究第四节 特禀体质(过敏性体质)的体病相关研究下篇 九种体质的应用研究第十五章 临床应用研究第一节 辨体论治应用概论第二节 不同病种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及临床应用研究第十六章 体质公共卫生服务研究第一节 体质辨识与健康管理第二节 体质辨识与公共卫生第十七章 国内外影响与评价第一节 国内影响与评价第二节 国际影响与评价附录附录Ⅰ “973”课题组发表文章及论文附录Ⅱ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附录Ⅲ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附录Ⅳ 中医体质学术发展大事年表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在《内经》就有从五行归属、阴阳含量、形态与机能特征、心理特征等方面对体质进行分类的方法。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主要从五行属性进行分类划分出二十五种体质类型;《灵枢·行针》根据阴阳之气胜衰的不同及不同类型之人对针刺得气反应的不同将体质分为4种类型;《灵枢·逆顺肥瘦》着眼于体形把体质分为肥人、瘦人、常人三种类型;《灵枢·论勇》将体质分为勇和怯两种类型等。后世医家结合临床实践从常见病理状态及表现进行体质分类,如张景岳从禀赋的阴阳、脏气的强弱盛衰、饮食的好恶、用药的宜忌、气血的盛衰等方面,将体质划分为阴脏、阳脏、平脏3型。华岫云在叶天士《I临证指南医案》中根据叶氏辨证从形态特征、肌肉坚实与柔软及面色、面型和肤色等方面,将体质划分为阴阳2型。清代医家章楠以阴阳量的盛、旺、虚、弱为分类方法,将体质分为阳旺阴虚、阴阳俱盛、阴盛阳虚、阴阳两弱4种类型。清末医家金子久根据个体的形态特征、肤色及嗜好等方面的差异,将虚弱性体质划分为阳虚、阴虚两型等。现代中医对体质的分型研究,一般是从临床角度根据疾病群体中的体质变化、表现特征及与疾病的关系等方面对体质作出分类。我们对文献数据的计算机检索和统计分析,对体质分类与特征表述进行了再次系统探讨。古代文献按照命名、体质特征、发病倾向、形成因素4个方面;现代文献从体质分类及特征表述的统计分析,对168种文献,408特征表述数据,以及1000例以上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总数12471例所得出的结果进行归纳和统计分析。提出了9种中医基本体质分类——平和质(A)、气虚质(B)、阳虚质(C)、阴虚质(D)、痰湿质(E)、湿热质(F)、血瘀质(G)、气郁质(H)、特禀质(I),并从形体特征、常见表现、心理特征、发病倾向、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5个方面进行了体质特征表述,使中医体质分类系统化、规范化。2.体病相关论体质差异是重要的生命现象,是疾病发生的环境,决定着这个人对某些疾病的易患性和疾病的转归与方向。不同体质的人群对疾病的易感性不同,患病后发展规律不同,用药后的反应不同,而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体质差异。治病必求于本,但这个“本”究竟是什么呢?归根结底就是人的体质。医学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从一个病一个病来寻找“病因”,如高血压的病因、糖尿病的病因等,但这些还不能全面地解释疾病产生的原因。中医体质研究发现,某些疾病,甚至是一类疾病的发生与人的体质因素与类型有关,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中风属于痰湿体质较多,成为发生这些疾病的“共同土壤”。人们过去在治疗疾病时,往往被疾病“牵着鼻子走”,而没有注意到这些疾病的共同背景。现代医学把这些病称为“代谢综合征”,从代谢障碍和胰岛素抵抗去解释其发病原因。其他还有“结石体质”、“结核体质”、“痛风体质”、“糖尿病体质”等等,都是从不同角度研究体质与疾病的关系。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体质的差异性决定着个体对疾病的易感性,如过敏性鼻炎以气虚质、过敏质为主;抑郁症、乳腺增生以气郁质为多;湿疹、痤疮、前列腺炎以湿热体质为多;风湿性关节炎以阳虚质为多等。二是许多疾病发生的共同背景在于其体质基础。如本课题研究发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肥胖、代谢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均以痰湿体质为主,为“异病同治”提供了理论基础。三是体质因素关系到是否发病、发病倾向和既病之后的发展变化与转归。如同在一致病条件下,有人发病有人不发病,老年肥胖者脑卒中为气虚质、痰湿质,以中经络为主,而消瘦者多为阴虚,以中脏腑为主;对同一致病因子有“化寒”、“化热”的不同等。
编辑推荐
《中国人九种体质的发现》相关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奖项。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