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吴春梅 等著 页数:622
内容概要
淮河流域在中华文明起源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近代是中国经济的转型期,也是淮河流域经济从传统向近代演变的开始。本书以转型发展为切入点,
围绕淮河流域的经济开发,
以专题的形式,从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商业、城市和金融以及导淮等方面,探讨了各级政府的经济开发政策和措施、不同群体和组织在经济开发中的作用及相互影响,
展现了近代淮河流域经济开发的历史全貌。
作者简介
朱正业,1970年出生,安徽肥西人,安徽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代中原地区水患与荒政研究”,在《光明日报》(理论版)、《抗日战争研究》、《社会科学战线》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30多篇。杨立红,1974年出生,辽宁彰武人。安徽中医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社会经济史与清代历史文献研究。主持安徽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民国安徽社会史研究”及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多项,在《中国经济史研究》、《史学史研究》、《民国档案》、《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吴春梅,1964年出生,安徽无为县人。博士,教授,历史文献学博士生导师。现任安徽大学副校长,首批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安徽省历史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区域社会经济史及中国近代文化与文献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研究(1840-1949)”、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项目及省部级项目多项,出版专著《一次失控的近代化改革一关于清末新政的理性思考》,在《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农史》、《民国档案》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张崇旺,1964年出生,安徽歙县人。安徽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明清社会经济史、江淮流域史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南宋以来淮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变迁与水事纠纷及其解决机制研究”,已出版专著《明清时期江准地区的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独著)、《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合著)、《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研究》(合著),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国农史》等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书籍目录
序
导论
一、近代淮河流域的行政区划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一章 近代淮河流域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变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近代改造
一、传统农业改造的提出
二、农业机构的建立
三、农事试验与农业推广
四、农田水利的兴修与技术改进
五、改革的效应
第二节 近代农业生产组织的出现
一、农会的建立
二、农业合作与农业金融
三、垦殖公司的出现
四、运行与绩效
第三节 近代淮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关系
一、土地关系
二、农民负担
三、整顿田赋附加
四、根据地的土地改革
第二章 近代淮河流域农产品商品化和农村市场
第一节 农产品商品化
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及专业化趋势进一步扩大
二、粮食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三、畜牧、水产等副业商品化生产的发展
第二节 农村市场
一、农村市场内部结构的变迁
二、集市的发展
三、庙会市场的活跃
四、农村市场网络的形成
第三章 近代淮河流域的工业
第一节 手工业的嬗变与发展
一、工业发展的举措
二、手工业的缓慢发展
三、手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第二节 新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平民工厂与纺织业的发展
二、制烟业的演变与发展
三、食品加工业的发展
四、电力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煤炭工业的个案分析
一、矿业法规政策的演变
二、煤炭业的曲折发展
三、煤炭业的生产经营及成效
第四节 根据地的工业
一、工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
二、纺织业的发展
三、其他工业的发展
第四章 近代淮河流域的交通运输业
第一节 航运业的历史变迁
一、轮运业的兴起
二、木帆船业的发展
三、船舶修造业的新旧并存
四、航运法规及航运组织
第二节 近代公路体系的初步建立
一、公路机构的设立与公路建设
二、汽车运输业的缓慢成长
三、传统运输业的新发展
第三节 铁路的筹建
一、中央政府开发铁路的举措
二、铁路干支线的修建
三、淮域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筹建铁路的努力
四、铁路对社会经济的驱动
第四节 通讯方式的近代转型
一、近代邮政体系的构建
二、电讯事业的初兴
第五章 近代淮河流域的商业、城市和金融
第一节 商业的发展和进步
一、中央和淮域地方政府振兴商务的举措
二、传统商业的发展和新式商业的出现
三、商人组织的新变化
第二节 商路变迁与城市的兴衰
一、商路的变迁
二、传统水运商路城市的衰落
三、新商路自开商埠的兴起
四、内陆中小城市的发展
第三节 金融业的缓慢发展
一、货币的发行和流通
二、典当业的衰颓和振兴
三、钱庄业的发展与改革
四、新式银行的创办与发展
第四节 根据地的商业
一、奖励和保护商业的基本政策
二、金融机构的建立与货币的发行
三、私营商业和公营商业的发展
第六章 近代导淮方略及其实践
第一节 清末民初的导淮方略
一、黄河北徙与导淮呼声的出现
二、《江淮水利施工计划书》的提出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导淮方略及其实践
一、导淮委员会的成立
二、《导淮工程计划》对导淮的初步规划
三、导淮工程的初步实施
四、导淮人海工程处的成立与人海水道的开挖
五、淮河复堤工程
第三节 多元利益格局下的导淮方略
一、国家与社会的矛盾
二、地方之间的冲突
三、近代以来治淮的经验教训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2.垦殖公司研究垦殖公司的兴起是伴随近代农业改革出现的新型农业经营方式。1934年胡焕庸将中央大学地理系李旭旦等人的两淮考察资料汇编,出版了《两淮水利盐垦实录》,为研究两淮水利、垦殖、盐务提供了翔实的资料。1984年孙家山在《苏北盐垦史初稿》中对苏北盐垦区的自然概况、历史简貌、盐垦区概况、性质和经营方式、租佃制度以及公司经营失败的原因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关于垦殖公司的性质,严学熙认为,虽然公司将土地租给农民或股东分散经营,但不能因此否定公司的资本主义性质,“在张謇规划、号召和推动下开拓的淮南盐垦区,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引入了中国的农业生产部门,的确是中国近代农业史上的一大创举。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淮南盐垦地区的生产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影响及于全国,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林刚从工业与农业、农户相结合的角度进行了研究,认为垦殖公司的经营方式反映了“资金支持与原料供给:新型的大工业一大农业一农户经营组合”。他认为这种大工业与小农经济的改造,还体现在水利工程兴利等方面,这样大规模的兴利工程和现代技术的运用是传统的小农经济无法实现的。羽离子则从工业化的角度进行研究,将两淮垦殖业与苏北地区的工业化相结合,认为“近代苏北垦殖完全不同于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封建农业,而是一场大规模的泛工业化的革命活动”。“所有这些垦殖公司与农场构成了在资本主义大工业化中的不可或缺的环链。苏北垦牧是南通的工业化运动所引起的。正是苏北垦牧为大工业提供了原料和市场。”关于垦殖公司的历史作用,丁长清、慈鸿飞则将包括苏北垦殖公司在内的农业公司的作用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引进新式农业组织,筹集农业资金”。第二,有助于向城市提供粮食和棉花,促进工业和城市的发展。第三,有助于安置流民。“苏北盐垦公司容纳和安置了5万多农户,30余万人就业。”第四,“引进新式农机具和农业科技,开始科学种田”。1935年7月中央棉花改进所兼管江苏棉产改进事宜,在流域的东台、盐阜、徐州设立植棉指导所,“这些所又在盐垦公司设立推广区、良种繁殖场、试验场”。“办农垦训练班,学制二年半,为公司培训植棉技术人才。”⑤
编辑推荐
《近代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是华夏英才基金学术文库。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