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高产潜力.途径

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李少昆,王崇桃 著  页数:368  字数:486000  

内容概要

李少昆、王崇桃编写的《玉米高产潜力途径》是关于探索玉米产量潜力、制约因素与增产途径的一部专著。全书共分6章,第一章介绍了我国玉米种植的区域分布特点,对各玉米产区产量水平、气候资源、种植模式及生产特点进行了评述;第二章分析了各玉米产区气候因素的变化趋势,探讨了全球气候变化对未来玉米生产和产量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第三章在对我国玉米主产省(自治区)的产量潜力、限制因素及其所占份额和应对可能性与途径评估的基础上,构建了产量潜力差模型框架,提出玉米高产的策略与技术优先序;第四章回顾了中外玉米高产探索的历程,总结了中国与美国玉米高产竞赛及产量突破的经验;第五章综述了玉米高产潜力的研究进展,在总结分析我国15000kg/h㎡玉米高产形成规律的基础上,开展了玉米潜力实现的验证性研究;第六章介绍了我国各地玉米高产创建的典型。
《玉米高产潜力途径》内容对我国玉米高产研究、技术推广及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供农业科研、推广及生产管理部门的工作者及大专院校农学、农业经济与管理、农业推广专业的教师与学生阅读。

作者简介

李少昆,男,农学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石河子大学教授,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玉米首席专家,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全国作物超高产研究协作网秘书长,全国玉米栽培学组副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玉米栽培生理与作物信息科学,出版《玉米生产技术创新·扩散》、《玉米抗逆减灾栽培》、《玉米病虫草害诊断专家系统》等专著。王崇桃,女,1986年毕业于石河子农学院农学专业,2000年获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经济学专业硕士学位,2006年在北京理工大学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在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任职。主要研究领域为农业经济管理,在《中国软科学》、《中国管理科学》等刊物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博士论文研究为玉米生产技术创新与扩散。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玉米生产区域布局
第一节我国玉米生产的区域分布
一、玉米种植面积
二、玉米单产
三、玉米总产
第二节中国玉米生产区划
一、玉米种植区划
二、玉米气候区划
第三节中国玉米分区评述
一、北方春播玉米区
二、黄淮海夏播玉米区
三、西?山地丘陵玉米区
四、南方丘陵玉米区
五、西北内陆玉米区
六、青藏高原玉米区
第二章全球气候变化与玉米产量
第一节温室气体浓度的变化及原因
第二节CO2浓度升高及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一、CO2浓度与玉米光合作用的关系
二、CO2浓度升高对玉米生产力的影响
三、CO2浓度升高对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第三节?温升高及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一、全球及区域温度变化趋势
二、不同玉米产区温度变化趋势
三、温度与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关系
四、温度升高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五、CO2浓度、温度升高对玉米生长和产量影响的交互作用
第四节降水量的变化及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一、全球及区域降水格局变化
二、不同玉米产区降水变化趋势
三、水分与玉米生长和产量?关系
四、降水量变化对玉米生产的影响
第五节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第六节气候变化的其他影响
一、日照时数及其对玉米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二、气候变化对土壤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三、气候变化对病虫草害的影响
第七节玉米生产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
一、玉米生产面临的突出问题
二、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
第三章?米产量潜力、限制因素与技术优先序
第一节玉米单产潜力估算
一、增产潜力和产量差界定
二、光温理论产量
三、高产纪录、区试产量和大田实际产量
四、主产省(自治区)玉米的产量潜力
第二节作物产量差模型与增产途径
一、作物产量差研究进展
二、作物产量差模型的构建
三、产量目标与增产途径
第三节玉米产量限?因素及预期解决的可能性评估
一、评估方法
二、自然和技术性限制因素评估
三、限制因素预期解决的可能性评估
第四节玉米生产技术创新扩散的优先序
一、前人相关研究
二、优先序研究方法
三、玉米生产技术优先序的建立
第五节玉米产量限制因素解决途径与措施
一、栽培与种植技术中的问题
二、生态和气候因素
三、品种与种子问题
四、土壤因素
五、生物逆境因素
第四章玉米高产突破之路
第一节美国玉米高产之梦
一、玉米高产竞赛概况
二、美国玉米高产竞赛规则
三、美国玉米高产竞赛的产量水平
四、美国玉米高产种植经验
五、美国玉米高产典型
第二节我国玉米高产探索之路
一、玉米高产创建的历程
二、李登海的玉米高产探索
三、关于“超级玉米”
第三节我国玉米高产竞赛
一、玉米高产竞赛活动的组织
二、田问测产验收方法和标准
第五章玉米高产潜力探索与实践
第一节挖掘玉米产量潜力的途径
一、提高与实现产量潜力的途径
二、产量提高过程中生理性状的演变
第二节玉米15000kg/h㎡高产田特征
一、高产田的区域分布
二、高产的气象与土壤条件
三、玉米高产田特征
四、高产田的管理技术
五、创建高产的经验
第三节玉米高产验证
一、高产潜力突破的验证性试验设计
二、高产特征分析
三、产量未达标的原因分析
四、玉米22500kg/h㎡高产再设计
第四节缩小高产纪录和农户大田实际产量的差距
第六章各地玉米高产典型
第一节黄淮海夏播玉米区高产典型
一、山东莱州登海集团创每亩l 289.8kg(19347.0kg/h㎡)全国夏玉米高产纪录
二、山东莱州金海种业3.05亩(0.203h㎡)玉米亩产1171.53kg(17
572.95kg/h㎡)
三、山东兖州10亩(0.667h㎡)夏玉米高产田实现亩产1029.58kg(15
443.7kg/h㎡)
四、河南浚县15亩(1h㎡)夏玉米高产田亩产再次突破吨粮(15000kg/h㎡)
五、河北辛集50亩(3.33hm2)夏玉米实收亩产743.59kg(11153.85kg/h㎡)
第二节北方春播玉米区高产典型
一、黑龙江农场大面积机械化种植玉米亩产突破900kg(13500kg/h㎡)
二、吉林桦甸创东北非灌溉条件下春玉米亩产1164.55kg(17468.25kg/hmz)的高产纪录
三、辽宁建平玉米每亩1211.6kg(18174.0kg/h㎡)
四、内蒙古农业大学春玉米亩产1 158.9kg(17383.50kg/h㎡)
五、内蒙古松山区连续两年刷新东北一内蒙古春玉米高产纪录
六、内蒙古松山区万亩连片玉米亩产913.2kg(13698.0kg/h㎡)
七、内蒙古临河区春玉米创河套平原黄灌区每亩1163.2kg(17448.0kg/h㎡)高产纪录
八、陕西定边创每亩1 326.4kg(19 896.0kg/h㎡)全国春玉米高产纪录
九、陕西靖边百亩连片创每亩1 234.3kg(18 514.5kg/h㎡)全国大面积高产纪录
十、陕西澄城科技示范户雷王伟3.48亩(0.232h㎡)玉米连续2年亩产突破1250kg(18750kg/h㎡)
十一、宁夏银川市郊区春玉米亩产1248.87kg(18733.05kg/h㎡)
十二、山西应县玉米亩产1165kg(17 475.0kg/h㎡)
十三、河北张家口市姚家房镇2.2亩(0.147h㎡)春玉米亩产1231.6kg(18474.0kg/h㎡)
十四、北京延庆春玉米亩产1029.67kg(15 445.05kg/h㎡)
第三节西北内陆玉米区高产典型
一、新疆伊犁农四师62团玉米亩产1145.02kg(17175.3kg/h㎡)
二、新疆伊犁71团创亩产1360.1kg(20401.5kg/h㎡)全国玉米高产纪录
三、甘肃凉州区玉米亩产1167.17kg(17 507.55kg/h㎡)
四、甘肃凉州区春玉米创全国万亩连片示范高产纪录
第四节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区高产典型
一、四川宣汉创每亩1181.6kg(17 724.0kg/h㎡)盆周山区玉米高产纪录
二、四川简阳低山浅丘区实现玉米每亩724.9kg(10873.5kg/h㎡)高产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玉米生产区域布局第一章玉米生产区域布局玉米起源于美洲大陆,大约在16世纪初传入我国,到清乾隆、嘉庆年间已在全国各地广泛种植,尤其在云南、贵州、四川、陕西、湖南、湖北、浙江等省的山地丘陵区大量种植。清道光年间,玉米发展成为与五谷并列,跃升为“六谷”的地位。进入20世纪初叶,玉米已经从丘陵山地作物发展成为广大平原地区的重要粮食作物。特别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玉米生产发展很快,其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量的增加速度都远远超过了小麦、水稻等其他粮食作物。枟全国玉米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枠中将我国玉米优势产区规划为“三区两类”格局,即三个玉米主产区:北方春播玉米区、黄淮海夏播玉米区和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区;两类专用玉米产区:青贮玉米优势产区,包括内蒙古、西南地区;鲜食玉米优势产区,包括广东等东南沿海省区及大城市周边。了解全国玉米产区气候、土壤与生产种植特点,有助于正确评价玉米的生产现状、发展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对充分挖掘自然资源和玉米高产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章主要介绍我国玉米的区域分布特点、种植区划,并对我国玉米各产区的产量水平、气候资源、种植模式、生产特点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策略进行评价和展望。第一节 我国玉米生产的区域分布目前东起台湾及沿海各省,西至新疆和青藏高原,南起海南省南端以及云南西双版纳,北至黑龙江黑河附近都有玉米种植。我国的春玉米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内蒙古、西北地区及西南各省的高海拔丘陵山地和干旱地区,基本上是一年一熟制。夏玉米则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广大地区,为一年两熟,主要是玉米与小麦套种或复种。秋玉米主要分布在南方沿海各省及内陆地区的丘陵山地,如浙江、江西、广西、重庆、四川和福建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多为一年三熟,主要耕种方式是水稻-水稻-玉米,或油菜-水稻-玉米。冬玉米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种植类型,主要是为缓解南方地区饲用玉米供求矛盾及发展甜糯特用玉米的需要。在玉米高产潜力•途径冬玉米产区作物生产多为一年三熟或四熟制,主要分布在北纬24°以南的云南、广西和海南等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四季玉米”之乡(郭庆法等,2004)。据枟中国农业统计年鉴枠统计,除缺台湾省数据外,2009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种植有玉米,总面积3110万公顷,总产1.64亿吨,平均单产5256.0kg/hm2,但玉米生产发展水平在地区间很不平衡。作物产量差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1974年在印度、巴基斯坦和菲律宾等亚洲6国开始的水稻限制因子研究拉开了产量差研究的序幕。之后,大量的产量差研究在世界各地被广泛展开,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和泰国等(Siddiq,2000)。在组织科学家通过不同栽培管理程序的改变对亚洲多个地区稻谷产量的限制因素研究后,70年代后期IRRI科学家总结出亚洲地区稻谷生产存在三种显著的产量差距。①试验农场目前可能达到的产量与土壤、水分或其他地点因素欠适宜的现实典型农场可能获得产量之间的差距;②在农户水平上采用最适宜的技术可能获得的产量与经济合算的产量之间的差距;③经济合算的产量与实际产量之间的差距。1981年,De Datta明确提出了产量差(yield gap)概念,并定义为农民实际收获的作物产量与试验站获得的潜在产量之间的差距,导致这个产量差距的因子叫做产量限制因子(yield consl_raint)(De Datta,1981)。在这个概念里产量差只被定义在一个层次上,即农田实际产量与试验站潜在产量的差距,之后,产量差概念被多次发展和完善。Fresco(1984)提出了产量差概念模型,除用“潜在田块产量”的“技术上限产量”概念外,又引入了“经济上限产量”概念。从区域角度考虑,一些学者将作物的产量划分为4个层次:①潜在产量(potential yield),指由区域光温资源决定的最高理论产量;②纪录产量(recordyield),某作物所出现的最高产量纪录,反映了区域可实现的最高产量水平;③试验站产量(exper。imental field yield),试验田或好的农户田间产量水平;④平均产量(average farm yield),区域或农场平均实际产量水平。

编辑推荐

《玉米高产潜力·途径》是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玉米高产潜力.途径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有数据支持,写的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