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页数:1171
前言
在我国即将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实施“十二五”规划之际,我院迎来了成立50周年的大喜日子。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是在中原沃土上培育成长的一个集文物保护、考古调查、发掘、研究及古代建筑保护与文化遗产规划设计等工作于一体的学术研究机构。依托郑州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我们的考古工作者用手铲释读着一页又一页的“天书”。 郑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早在中华民族的肇始时期,人类便在此生息、繁衍,创造出丰厚的旧石器文化遗存。截至目前,郑州地区已查明旧石器时代遗址和地点400多处,已成为旧石器考古和古人类研究的重要地区。大约一万多年前,以新密李家沟遗址为代表的中原地区率先发展原始农业,当时的人们使用磨光石器,制作陶器,定居于河旁台地,实现了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迈进,进而发展出较发达的农业文化——裴李岗文化。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裴李岗遗址后,郑州地区共发现裴李岗文化遗址60多处,而且每年以2-3处的数量增加。以新郑唐户为代表的裴李岗聚落遗址的出现,预示着家庭与社会结构的进化。以石磨盘、石磨棒、石镰为特征的裴李岗文化发展到距今7200年左右,原始农业日益成熟,制陶技术不断进步,至巩义市瓦窑嘴遗址时,裴李岗文化逐渐向早期仰韶文化转化,泥制灰陶、原始蛋壳黑陶开始产生,而房屋也由半地下向地面建筑发展。 郑州市不仅是仰韶文化最早发现地之一,而且是遗存保存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郑州地区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达200处以上,除郑州西山仰韶文化城址之外,新郑唐户遗址、巩义双槐树遗址分别发现超百万平方米的特大聚落遗址,预示着仰韶文化时期社会开始复杂化。一系列考古发现证明中原地区仰韶文化也并非一枝独秀。比如:经研究发现,从裴李岗文化时期开始,鼎类炊器便向四周呈放射状传播,而小口尖底瓶则接受庙底沟文化影响由鼓腹变为束腰状。而束腰状小口尖底瓶在嵩山以南地区流行双唇口,在嵩山以北和以东地区则流行蒜头口,亦反映出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考古和研究中仍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
内容概要
本书是郑州市文物考古工作者编写的第二部考古文集,内容包括田野考古发掘简报、报告及研究论文。40多篇考古发掘简报、报告中包括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战国秦汉考古及隋唐宋元考古资料。资料齐全。40多篇论文涉及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性质、文化面貌、艺术成就、古地理环境等研究成果,在考古学研究中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书可供从事考古学、历史学、文物学等方面的工作者参考、阅读。
书籍目录
前言调查与发掘研究与探索文物保护考古发现与赏析
章节摘录
两器造型浑圆丰满,端庄朴实,加之制作规整精细,釉色光洁莹润,蓝彩鲜丽朴素,充分显示了清秀雅致、雍容华贵的特色。装饰纹样新颖别致,简洁明快,格调自由舒展,形成自身独具的艺术风格,成为实用与美观高度结合的典范。 巩义市以东约8公里的巩县窑是唐代生产白釉蓝彩器和唯一烧造唐青花的窑场,毫无疑问,这两件青花塔式罐即巩县窑所产。唐青花与唐三彩都是巩县窑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产品,犹如异军突起的两朵并蒂莲花,二者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并驾齐驱,各显风光。这种复杂造型的塔式罐也见于此窑生产的三彩器。二者不仅造型结构与制作工艺基本相同,而且都强调整体美和形体的规范化,富于个性,富于变化,但器表装饰的艺术风格差异非常明显,各有自身鲜明的个性特征:青花罐器表洁白、莹润,纹饰用彩只有蓝色一种,装饰手法只用绘画技法,花纹简约、清秀、明快、用笔细致,轮廓清晰,整体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三彩罐则器表色彩鲜艳,斑驳陆离,蓝、白、绿、红、黄、青、赭等杂色并陈于一器,饰彩手法则不用描绘,而是采用点、抹、洒、涂,还巧妙运用彩料流动和呈色深浅不一的特性,创造出色彩复杂多变、自由搭配的不同纹样。另有不同的是:青花罐为瓷质,胎质坚固耐用,不渗水;三彩罐为低温釉陶,胎质疏松,有渗水性,易损毁,因而实用性较低。两者相比,青花罐在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上明显更胜一筹。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