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李永光,张文娟,李德华 主编 页数:649
前言
当我们欣喜祖国繁荣昌盛,感慨世界风云变幻的时候,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常常要思考如何让我们的医药学跟上时代脚步,走在世界医学最前沿。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以及我们民族的勤劳与智慧,形成了千年的辉煌文化。督促我们要在传统医学领域勇于创新,不断探索人类文明的新疆界。对于传统医学与文化,我们要积极继承,着力发扬;勇于承担历史责任,求真务实、追求真理、讲求科学,进而为百姓健康做出实实在在的工作。只有这样,中医药事业才能在21世纪以后的时间里,再次展示东方古老文明的辉煌与力量,迎来祖国医学发展的高峰,开创祖国医学发展的新篇章。我们整理写作本书的目的是为了推广普及脉诊,加深理论水平,主要面向广大热爱、研究、应用脉诊的人群,包括在未来半个世纪里学习成长的医生们。希望使读者有一些参照可以借鉴。应用四维评价法使常见百十种脉象达到可记录,可量化,有标准,能研究,能应用,有前景。国家针对中药方面发布了指纹图谱评价软件系统,利用相似度甄别药材的真伪,成为行业标准。药物是疾病治疗的武器,脉象是诊断疾病的依据。本书并不拘泥于文字,发挥了脉象图的感性认识,同时求得古代与现代脉学研究理论体系的支持,是国内目前数量最多、脉象种类最全的图像数据库,也是《濒湖脉学》的图解版。它将适用于科研、教学和临床应用。
内容概要
本书介绍了如何通过脉诊及寸、关、尺的脉象图对心、肝、肺、胃、肾等脏腑常见病证进行诊断的方法,同时利用波形信息对39种常见病证以及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200余种证型进行了识别。全书共分为八篇。第一篇论述脉象研究发展和现代脉象图客观化、标准化研究及应用现状。第二篇论述常见38种单脉、16种相兼脉及11种危重脉的脉象图。第三篇论述临床应用寸、关、尺脉象图对心、肝、肺、胃、肾等脏腑常见病证进行诊断。第四篇论述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等系统常见病辨证诊断的脉象图识别和治疗方药。第五篇论述临床应用脉象图诊断心肌缺血和脑供血不全。第六篇论述脉象图峰型在不同年龄组的变化规律;妊娠脉象图、亚健康脉象图的分类和分度;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脑腔隙性梗死等病证的脉象图。第七篇论述脉象原理研究及心脏中枢调控理论。第八篇论述脉象远程网络诊断及脉学研究的临床课题。 本书既可以作为中医脉学初学者的工具书,也可以作为广大科研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以及临床医生学习、应用和研究脉象图诊断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李永光,男,1940年出生,辽宁本溪人,研究员。1964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医疗系本科,1980年调入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原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三十余年一直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经络研究工作。曾任黑龙江中医研究院针灸所所长,中国经络研究会理事,硕士研究生导师。1986年主持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循经感传规律性的研究”。曾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项,省、局级科技进步奖9项。代表作有《现代脉象诊断研究》等3部,参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针法》、《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气至病所》辞条、《抗癌中草药》、《临床心电图解难》、《现代针灸电子仪器及其应用》等6部,在医学期刊物公开发表“中国脉象诊断研究”、“循经感传疗法的应用研究”、“柯萨奇B病毒性心肌炎治疗研究”、“抗乙肝中药药理研究进展”等170余篇论文。脉象仪(ZL:92113134.8)、三草乙肝散(ZL:93106000.1)、五苓丙肝散(ZL:95115623.3)、血归苓镇痛散(ZL:97110437.9)、病毒性心肌炎散(ZL:94101870.9)、常青抗弓形虫散(ZL:99120190.6)6项获国家发明专利。连续4届获科技兴省积极分子。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获中国特色名医专家证书。1995年组织科研队伍进行脉象诊断仪的研究,2000~2008年带领组内成员分赴国内14个城市,进行常人及病人脉象检测计1700余例,记录存储脉象图40000余幅。2003年出版专著《现代脉象诊断研究》(中医古籍出版社),在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学术会议等发表、宣读有关脉象仪及脉象图研究论文23篇。2003年参加国家自然基金委支持项目“PVDF复合式传感器脉象检测系统及其原理研究”的研究。现仍致力于脉象仪、脉象诊断理论及脉象诊断疾病临床应用的研究。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序三第一篇 脉学进展 第一章 绪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脉象图客观化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中医脉象图标准化方案 参考文献 附 脉象仪专利资料第二篇 现代临床脉诊 第一章 常见脉象的识别与临床应用——38种单脉脉象图及其病证 第一节 浮脉及其病证 第二节 沉脉及其病证 第三节 迟脉及其病证 第四节 数脉及其病证 第五节 滑脉及其病证 第六节 涩脉及其病证 第七节 虚脉及其病证 第八节 实脉及其病证 第九节 长脉及其病证 第十节 短脉及其病证 第十一节 洪脉及其病证 第十二节 微脉及其病证 第十三节 紧脉及其病证 第十四节 缓脉及其病证 第十五节 芤脉及其病证 第十六节 弦脉及其病证 第十七节 革脉及其病证 第十八节 牢脉及其病证 第十九节 濡脉及其病证 第二十节 弱脉及其病证 第二十一节 散脉及其病证 第二十二节 细脉及其病证 第二十三节 伏脉及其病证 第二十四节 动脉及其病证 ……第三篇 寸、关、尺脉象图诊断第四篇 中西医结合脉象图诊断脏腑病证第五篇 脉象图诊断心脑血管供血不全第六篇 脉象图诊断临床应用研究第七篇 脉象原理研究第八篇 开拓脉学研究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从而表明中国脉象图的数字化、客观化、规范化、标准化研究工作,正在踏踏实实的展开。(二)脉象客观量化、规范化与临床诊断的应用脉象诊断病患源于两千年间的医疗实践,脉象图诊断病证,也是万人临床病历的医疗过程,这些成绩是大连、上海、北京、湖南、江西等全国众多脉学研究专家,共同创造的脉象图客观化、数字化、标准化基础上发展新的里程。费氏观察证实冠心病人左寸脉图独小,左寸h1低于右寸。金氏认为缺血性心脏病脉搏图特征是上升支斜率小,波幅低。心电图ST压低、T波倒置。脉条细软无力,并有强弱不等的搏动。2000年认为慢性心衰脉形诊断标准依据脉象弱搏,A型松散涩搏,细弱搏,交替搏,颤搏,AA脉形。左心衰患者1858例,脉诊结论与病情实际相符合者1498例,占80.62%。黄氏观察冠心病室早病人右关脉涩结脉图。综上所述弱脉象图与心肌缺血的相关性,提示了它的诊断意义。1997~2000年,我们应用计算机的优势,从脉象图的时值、振幅、角度、面积、差值等进行脉象图种类与临床证候的判别。
后记
一、立志研制出能诊断疾病的脉象仪脉诊是应用切诊收集病人的生命“活力信息”,这种脉象信号保证了医生在诊病时得到可靠的、真实的生命信息。中医脉诊学理论是从局部脉象的变化,判断人体的外表及内在的变化。从脉象信息反映机体器官系统生理病理过程。中医脉象几千年来一直以自然界的现象取类比象的方式,传授、描述医生指下切脉的体会与脉象变化。虽然历代也用模式示意图表示出各种不同的脉象,以便初学者心领神会。但是,师传这些模棱两可的象形、相类、主病的概念。由于年代、历史时期的不同,不同学派的沿袭。给脉诊的传承带来了巨大的差异,也影响了这门科学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许多科学家、学者借助于现代科学方法和仪器,对脉象进行研究。将脉搏波动描记出曲线图展现出来,并应用数学理论等进行分析、研究,测出不同的数值,以区别不同的脉象变化,脉象是脉诊学的核心。但既往的脉象仪,还未能将28部脉及危重脉完全真实的再现,应用于临床实际还是有距离的,它是已知病的前提下而描记的过程。而我们中医学两千年来是靠脉象诊断治疗疾病的。因此,继承发展中医脉诊学这一祖国医学的精粹,是我们这一代的重要任务。1992年我们与光学仪器厂杨振军工程师组成了脉象仪研究三人小组。开始了脉象仪的研究与设计。同年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经过3年的探索,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工作岗位,利用业余时间四处奔走,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寻找厂家,进行样机的试制。为了共同的目标,1996年我们共同注册了哈尔滨市华宇医用电子仪器有限公司,进行脉象仪的研制、开发。这是一个敬业的群体,他们之中有国家“七57”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经络研究课题的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的研究员,有从事多年中西医结合、经络研究的专家,有完成多项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的高级工程师,有大学教授,有研究生导师,是脉象仪的吸引力使他们从各自的岗位凝聚到华宇。这是一支科研力量雄厚的队伍,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完善的地步,中医学的发展也是这样,它从开始的“合于术数”,发展到定量化,也是逐步完善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前人的知识基础上攀登的,我们也不例外。
编辑推荐
《现代脉诊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