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刘奋荣 页数:190
Tag标签:无
前言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著作以新颖的技术和创新的成果在国内外逻辑研究的百花坛中增添了一朵异彩纷呈的鲜花,我为此感到十分喜悦。该书主要用逻辑形式化的方法为主体的偏好变化建立模型。对偏好本身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20世纪60年代,逻辑学家们开始对偏好进行形式化研究,到90年代开始有学者尝试研究偏好的动态变化。这部专著在研究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利用最新的动态认知逻辑方法,为偏好变化提出两个新模型。第一,模态的模型。这个模型采用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动态认知逻辑方法,先给出模态的偏好逻辑,偏好是可能世界的一个序关系。然后,增加能够改变偏好的动态行为算子,把它扩展为动态偏好逻辑。接着,给出动态算子的规约公理,这样就可以获得动态系统的完全性。第二,一阶的模型。这个模型先给出一个优先序列,根据某种规则从这个序列推导出个体对象的偏好关系。优先序列的项是一些性质,一阶语言的片段被用来表示这个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偏好的变化是由优先序列的变化引起的。这两个模型基于不同的直观,各有千秋。作者刘奋荣对二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比较,提出了偏好的双层理论构建,并在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这个理论进行研究。特别是,作者证明了关于发生在两个层面上的动态变化联系的对应定理。偏好的概念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现实生活中,偏好常常和知识、信念等结合在一起,共同作用,决定主体的行为。因此,作者还对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形式化研究。
内容概要
偏好是哲学、计算机科学、决策论和博弈论等学科的核心概念,偏好及其逻辑性质在行为哲学和理性选择理论中尤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书利用逻辑形式化的观点和方法,借助一阶逻辑和模态逻辑的语言,采用近年发展起来的动态认知逻辑的方法,为偏好和偏好的变化建立了逻辑模型,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书还重点探讨了偏好与知识、信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书可作为哲学、计算机和经济学专业的教材,适合相关专业的老师和研究生参阅。
作者简介
刘奋荣,1975年生,2001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博士学位,2008年获阿姆斯特丹大学理学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模态逻辑、动态逻辑和多主体逻辑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曾受邀访问英国、法国、德国、荷兰、丹麦、西班牙和卢森堡等国多所大学并做学术报告,多次组织国际学术会议.并担任一些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如TARK和LORI)的程序委员会委员;担任中国《逻辑学研究》杂志副主编,担任国外逻辑学刊物的匿名评审:在国外知名刊物上发表多篇英文学术论文.翻译著名逻辑学家范本特姆和哲学家奎因的部分逻辑学著作。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Preface前言1 引论 1.1 偏好的含义与应用 1.2 偏好的形式化方法及相关研究 1.3 关于偏好的主要思想 1.4 关于偏好的研究与相关领域的联系 1.5 本书的结构2 关于知识和行为的逻辑 2.1 认知逻辑 2.2 动态逻辑 2.3 动态认知逻辑 2.4 公开宣告的逻辑 2.5 动态认知逻辑的方法论 2.6 在其他行为模式下的信息更新3 动态偏好逻辑:模态的模型 3.1 偏好变化的触发机制 3.2 认知偏好逻辑 3.3 为偏好升级建模 3.4 动态认知升级逻辑 3.5 关系变化和乘积升级 3.6 例证:缺省推理和道义推理 3.7 其他相关的研究 3.8 结论4 动态偏好逻辑:一阶模型 4.1 研究动机 4.2 从优先到偏好 4.3 一些常见的序关系和表示定理 4.4 不完全信息与偏好 4.5 偏好的动态变化 4.6 扩展到多主体的情况 4.7 关于命题的偏好 4.8 讨论与结论5 偏好的双层模型 5.1 结构模型 5.2 从命题性质到个体对象的偏好 5.3 从世界上的偏好到命题的优先性质 5.4 两个层次上的动态对应 5.5 另一种方法:“优先性乘积更新” 5.6 比较两种逻辑语言6 偏好、知识与信念 6.1 偏好与知识 6.2 偏好与信念 6.3 融合可能世界上的相对合理性关系与更好关系 6.4 整合个体对象的偏好和可能世界的偏好7 未来的研究方向参考文献附录A 哈尔登关于“更好”的逻辑 A1 基本概念:关系B和S A2 系统A的构成 A3 系统A的局限性 A4 系统B的构成 A5 “好的”、“坏的”和“无殊的”附录B 冯莱特的偏好逻辑 B1 偏好在一般哲学概念中的地位 B2 偏好概念的类型和特征 B3 偏好与选择 B4 偏好、效益与概率 B5 偏好逻辑的形式语言 B6 偏好逻辑的五条公理 B7 P-表达式的变形规则和P一重言式 B8 图表证明方法 B9 关于无殊性的理论专有名词汉英对照
章节摘录
插图:1.3.3 信念也可以是偏好的理由到现在为止,有一个问题我们尚未考虑,即不确定性(uncertainty)。假设下面的情况:当某人试着给其偏好做出解释时,在有些情况下,他可能没有精确的信息可以提供。相反地,他可能会说“我相信天要下雨,所以我带了雨伞”之类的话。注意,这里说话者用了“相信”这样的语词。换句话说,在这种情形下,一个人的偏好依赖于他的信念,而信念就成了偏好的又一个可能原因。当然,不难想象,人们可以因为不同的信念而有不同的偏好。这样,偏好这一概念就变得更加丰富了,因为认知的概念在其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类似地,当我们考虑偏好变化的时候,也应当考虑到认知概念的因素:若一个人的偏好是基于一定信念,那么,一旦他的信念发生了变化,偏好也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然而,关于偏好逻辑的研究文献到目前为止尚未注意到信念和偏好的这种相互交织的关系。事实上,这两个概念之间相互交织,互相影响的现象在其他领域是很正常的,尤其是在决策论领域。在决策论中,一直有为基于不确定性的决策建立模型的传统(savage,1954;Jeffrey,1965)。不过,这个领域的大部分模型依赖于对效益和不确定性的量化表示(这里的不确定性和效益可以理解成信念和偏好的概念)。例如,一个理性主体可以不知道他的行为可以得到多少效益,但他可以用效益的概率分布来表示。行为的最终价值可以由效益和概率来计算。对这些模型想了解的读者,可以参考决策论的任一教科书。与我们之前的讨论的问题相关的内容是,在决策论中用概率来表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我们能够以信念作为做出决策的基础。与决策论的量化不同,在本书中我们也会使用信念,研究信念和偏好的关系,但大部分是在定性的意义上,没有量化的计算。
编辑推荐
《动态偏好逻辑》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