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董德显,雷国平 著 页数:442
前言
本书是在东北农业大学多年来本科教学和研究生培养实践的基础上,集全体土地规划专业教师的智慧编写而成的。全书内容反映了国内外土地科学与实践的最新进展,也是东北农业大学该专业师生长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探索与深入实践取得成果的全面总结。 本书的最大特色是建立了全新的理论体系与知识结构。一改传统上的过程描述模式为讨论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对推进土地规划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全书内容遵照“学科理论基础、学科理论、基础研究、内容体系、模型化、研究方法”的逻辑顺序安排。 学科理论基础部分讨论本门学科在研究其对象和范畴时作为基本立论的理论依据,即那些对构建本学科理论与方法起着支撑或指导作用的理论,主要有可持续发展理论、马克思地租理论、区位理论。 学科理论部分系作者在借鉴历史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的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原苏联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土地规划理论、新世纪出现的城市规划理论Smart Growth的基础上,探讨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规划理论。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之源,土地利用规划学科创新之处在于广泛吸收多学科理论、原则、技术与方法,并将之用于规划过程,如目前普遍采用的土地利用分类、土地利用变化、土地生产潜力及其计算、土地评价、土地利用分区、土地利用需求量预测、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基本问题均有待不断完善与更新。这就要求多学科研究与探讨,以提高土地规划的质量。 我国统一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框架包括功能体系和空间体系。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功能体系已趋形成,它由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设计三部分组成,比较恰当地解决了不同类型土地利用规划的功能分工问题,值得深刻认识。 我国自然环境十分复杂,如何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能够贴近不同类型地区的具体条件,而不是到处“一个面孔”,是促进总体规划实施的重要措施。这就需要深化和补充总体规划的内容。本书收集了大量国内外资料,专辟一篇,就农区、城镇、林区、牧区、矿区、油田等的土地利用特色编写了相应的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供编制不同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参考。 土地利用规划设计内容十分丰富,但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本书仅限于重点介绍轮作地组织、田间防护林设计、田间机械化作业和田块设计等农地的组织问题,以及果园、水产用地等田间基础设施规划设计。
内容概要
本书是在东北农业大学土地规划专业教师多年来本科教学和研究生培养实践的基础上编写而成,它反映了国内外土地科学与实践的最新进展,同时,也是作者长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探索与深入实践取得成果的全面总结。本书以全新的知识结构,由土地利用规划史、理论基础、学科理论、基础研究、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规划设计、模型化和研究方法等九章内容构成了土地利用规划学科体系,突出了土地规划基础研究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内容,详细介绍了城市、农区、林区、牧区、矿区、油田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编制方法,对土地分类、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土地生产潜力计算、土地评价、土地利用分区、土地人口承载力、土地需求量预测及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基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最后一章以研究实例介绍了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方法。 本书适合于从事土地科学研究、教学以及广大土地科技工作者、研究生、本科生学习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董德显(1936~),东北农业大学教授,1956~1961年留学苏联哈尔科夫农业大学土地规划系,从教近50年,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先后参加中苏黑龙江流域水资源考察,中、俄、美三国乌苏里江流域可持续土地利用考察,两届FAO主办全国农业遥感培训班任翻译;完成黑龙江省穆棱县县级土地利用规划试点项目、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题研究两项,以及黑龙江省牡丹江农垦局及三个市县的土地资源遥感调查、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黑龙江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项目,并任项目技术专家组组长;“大庆油田土地利用规划(2005~2020年)”项目任技术总负责人;1990年出版专著《土地利用规划》,发表论文多篇,中国土地学会第二、三、四届理事。 雷国平(1963~),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公共管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水土保持学报》杂志编委;中国土地学会理事、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理事、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土地利用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土地学会副理事长。现为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生态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导师(兼职)、黑龙江省农业遥感与土地利用重点学科带头人、黑龙江省农业与农村经济社科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简史 第一节 我国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简史 第二节 我国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简史 第三节 我国土地利用工程发展简史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50年来的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第二章 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节 马克思地租理论 第三节 区位理论第三章 土地利用规划理论 第一节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述 第二节 现代城市规划学主要理论 第三节 新的城市规划理念——理性发展 第四节 苏联的土地规划理论——“乌达钦理论” 第五节 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理论第四章 土地利用规划基础研究 第一节 土地分类 第二节 土地利用变化 第三节 土地生产潜力及其计算 第四节 土地评价 第五节 土地利用分区 第六节 土地利用需求量预测 第七节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第五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一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新时期我国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第六章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农区土地利用规划 第三节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第四节 林区土地利用规划 第五节 牧区土地利用规划 第六节 矿区土地利用规划 第七节 油田土地利用规划 第八节 宜农荒地开发规划 第九节 土地保护规划 第十节 土地整治规划 第十一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第七章 农业土地利用规划设计 第一节 农田轮作系统的规划设计 第二节 耕地防护林体系规划设计 第三节 耕地田块机械化作业规划设计 第四节 果园用地规划设计 第五节 水产用地规划第八章 土地利用规划的模型化方法 第一节 分类模型 第二节 协调与平衡模型 第三节 优化模型 第四节 网络优化模型第九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导杆求积仪的研究 第二节 全国土地详查耕地面积精度分析 第三节 黑龙江省级农用地生产潜力分析 第四节 土地经济生产潜力分析与计算 第五节 兴凯湖农场教育系统合理布局的研究(1987年) 第六节 黑龙江省农垦局八五八国营农场产业结构调整(1985年)主要参考文献附录 土地生产潜力计算用附表
章节摘录
原始的土地开发是采用“火耕”,即“刀耕火种”和“火耕水”的方法,把荒地开辟成耕地,耕作粗放,生产力很低。以后出现的青铜农具以及石犁,给土地开发创造了条件,耕地面积增加了。当时对土地已进行整治并且有了原始的排灌技术。 周初的《禹贡》,对全国因地制宜整治土地进行了全面论述。周代至汉朝,发明了冶铁技术,生产工具有了进步,为大规模开发土地创造了条件,对土地的利用也从撩荒制过渡到休闲制。 西周前期,人们在开发土地时已开始重视对土地的规划和整理工作,后期对田块的规划已注意到日照和水源的流向等条件,且出现了“井田制”,土地的改造已开始农田灌溉和引用淡水灌溉洗盐。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进入了封建社会,农民挣脱了奴隶主的枷锁,在生产上有了积极性,加之使用了牛耕和推广了铁制农具,土地开垦的规模扩大了。当时人口约2000万人,每个农户约有耕地25亩。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土地整治工程的理论也大为发展,楚苗掩的《亡赋》、《荀子·王制》都提出了土地考察、开发利用与治理的原理和要求,使地尽其利,也注意了“改造漳水兮灌邺旁,终古印卤兮生稻粱”的记载,可见当时已采用种稻改良盐碱地的办法,这一时期已形成了合理的水土保持观念,具有代表性的是《国语》记载的太子晋,强调了不违反自然规律的基本原则。这个观念一直流传到后代,明代俞汝为的《荒政要览》,进一步提出了“川主流、泽主聚”的理论。我国著名的沟洫制度也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 秦汉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生产效率大为提高,加之统治阶级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开发禁地、减免田租、减轻徭役等鼓励开荒的政策。汉文帝采用晁错的建议进行屯田,当时虽然用意在于巩固边防,但对土地开发的意义十分重大,它成为后世扩大土地开垦的一种重要办法。这些措施使秦汉时期成为我国历史上土地大开发的时期,与战国时期相比,人口增加了两倍,达到5959万人,耕地增加了近四倍,达到5.7 7亿亩,按人口平均每人占有9.6 8亩。农田水利也大为发展,当时除大型水利工程外,还创造了山谷小陂小堰,在陂堰两旁修建梯田,种植水稻等高产作物。这些水利工程,对我国北部广大地区的农业生产具有重大的意义。盐碱地的改造采用了引黄淤灌压盐的办法,并且发展到排、灌、放淤和种稻洗盐的综合治理措施,还进行了大面积低洼易涝地的改造。赵过的代田法、汜胜之的区种法等合理利用土地和改造土地相结合的方法,也都是在这一时期创造出来的,并且特别重视施肥改造土地。
编辑推荐
创建现代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学科体系框架,以推动本学科的未来发展。专辟土地利用规划基础研究,以提高规划质量,促进学科创新。洋细讨论上地利用专项规划的编制,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得以因地制宜。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拓展研究思路。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