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叉科学(第3卷)

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刘仲林 编  页数:155  

内容概要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在学科高度分化基础上的综合跨学科趋势。学科交叉的深度和广度,已成为影响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本书以反映我国交叉科学研究新思想、新观点、新成果为宗旨,从宏观角度论证了交叉学科的理论特征,从微观角度分析了交叉科学的具体实践,承续前两卷的风格,以交叉为特色,以文理大范围交叉研究为重点,同时增加了对国外新进展的介绍和评析,以及文笔洗练的短文。这些交叉科学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案例有利于科研人员拓展创新思路,对各个学科的读者都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本书适合科研、教育、管理等各行业、各领域关心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研究的人员及高等院校师生参考和阅读。

书籍目录

卷首文  科学中的交叉学科研究文理会通研究  文理交融多元并举  钱学森之问与创新型人才培养跨学科教育研究  关于文科人才培养与跨学科研究的探讨  跨学科军事创造教育论要交叉科学论坛  不可通约性:科学进步与交叉科学悖论  中庸、互补和两极张力论——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跨学科组织与团队建设  论跨学科创新团队的异质性知识耦合  跨学科发展与创新的组织形式——美日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与启示跨学科研究计量分析  跨学科研究中学科交叉度的定量分析探讨  人文社会科学部类交叉学科发生状况的计量分析中国文化与科学  科学的智慧和智慧的科学  亲证中国哲学大智慧交叉科学方法  人文社会科学借鉴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哲学思考——以澳门特别行政区为例交叉科学管理与评价  交叉学科和超学科研究的评价(上)——文献综论  中美资助交叉学科研究政策比较  评价交叉科学研究人员的新思路交叉新视野  关于包装的跨学科研究  唐诗里记载的天文与生物信息跨学科学术会议  跨学科研究体系及平台建设研讨会综述  洋溢青春活力的科技与社会跨学科学术研讨会回顾与展望  国外交叉科学研究新进展  中国交叉科学30年的回顾与展望——刘大椿主编《交叉学科》评介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忆天津师范大学跨学科学会中国交叉科学之窗Abstracts《中国交叉科学》简介与征稿

章节摘录

插图:社会对它的每一个公民都有它的基本道德和法纪要求,可惜的是这种每一个公民都应有的基本道德和法纪教育过去长期缺失。原因是基本道德标准和法纪本身长期处于混乱之中,国家往往以政治纪律教育和英雄模范教育代替了最基本的公民教育。前几年李慎之先生去世,很多悼念文章提到慎之先生晚年一再强调的公民意识教育问题。他说:“现在大家都说中国人的素质低,其实所谓素质低,就是缺乏公民意识。要提高人民的素质,只有大规模地、长时期地、扎扎实实地、认认真真地进行这几十年社会上、学校里根本不存在、甚至没有听说过的公民教育。”他年轻时做过公民教员,表示自己愿意下辈子再当个公民教员。他说所谓“启蒙工作”,实际上就是要变中国人现有的“子民心态”为“公民意识”。应使每一个公民明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明白个人和国家、领导人、公务员的关系。这些话真是切中时弊。要说人文教育,这可以算是根本的人文教育。我国人文科学界和自然科学界在这方面的任务还很艰巨。当然,国家对公民的共性要求除上述以外,还有一般的科学文化素质方面的要求。一个还有近两亿文盲、半文盲的国家要立即迈向现代化进步国家的行列是有困难的。因此,文理知识的普及,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贯彻还要花大力气落实才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的。过去说,社会上的行业360行,不对了。现代国家的不同行业,约2000行。学校批量培养时无法进行多元的个性教育,而社会上对人才的需要恰恰是非常地个性化。学校里培养时唯恐学生通不过考试,得不了高分。社会上用人却不计较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而关心能否胜任岗位工作。学校培养和社会需求价值取向的脱节,是造成现在学生求职不易和社会求才困难这一基本矛盾的原因。同一班毕业的学生,进入社会若干年后将发现,各人的境遇有很大的差别。很多取得成功的必要能力都不是现在的教学模式所能提供的。如捕捉机遇能力、自我定位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人际合作能力、扬长避短能力、各种表达能力等都不是考试分数说明得了的,而这些能力,对人的发展恰恰比考试分数更重要。

编辑推荐

《中国交叉科学(第3卷)》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交叉科学(第3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书到是不错,只不过是论文集,CNKI里绝大多数文章都可以找到的,你要没有CNKI帐号,那就买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